小农菌语: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脱贫依旧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因为跟县里的大蒜深加工企业攀上了亲,穷得叮当响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荒滩村农民王国新一家脱贫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豪华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存明,3年前栽植了200亩芍药,正带着他的社员大踏步地前行在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本期《热点话题》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这些脱贫成功的致富案例。
案例一:
签订单种富硒蒜 王国新两年脱贫
这几天,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荒滩村的农民王国新,正在耐心地等待着与区里的一家名叫恩露生物科技公司的大蒜深加工企业签订大蒜销售订单。其实,王国新给这家企业供应大蒜已经有3年时间,也算是老交情了,可是每次不把签好的订单攥在手里,王国新心里都不会踏实。
前几年,王国新可是穷得叮当响,靠着种地与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强供应着上大学的孩子。2014年,区扶贫局牵线搭桥,让他与县里的一家大蒜深加工企业攀上了亲,以订单形式为企业供应大蒜。从此,王国新开始专心经营自己家中的3亩蒜地。两年后,王国新一家脱贫了。去年一年,王国新大蒜的销售收入是2.97万元。
海东市乐都区素有种植大蒜的传统,并以紫皮大蒜最为有名,加之当地特有的富硒土壤,又给这本就有名的大蒜又镀了层金。不过,由于受到近几年大蒜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农民种植大蒜的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也一度缩减,富硒大蒜在成长为富农产业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坎儿。
一直在琢磨如何搞好产业扶贫的乐都区扶贫局局长梅江龙心里也很清楚富硒大蒜产业发展遇到的困境。“把富硒大蒜产业做成扶贫产业,我们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但差的是没有有效延伸的产业链,缺的是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梅江龙说。
2014年,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乐都区富硒大蒜产业园落成,并引进了恩露生物科技公司这家大蒜深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重做富硒大蒜产业,跨过富硒大蒜产业发展路上的这个大坎儿。为了能重新唤起农民种蒜的积极性,政府和企业联合提出了免费供种,免费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精准贫困户还能坐享固定收益分红的应对策略。
王国新之所以要专心经营家中的蒜地,一来是想靠着种蒜早日脱贫,二来就是切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算账:一亩地蒜种花费3000元左右,人家免费给种子,这个成本就节省了;通过科学种植,每亩的产量能提高1000斤左右,增产就是增收;订单收购,价格还高于市场价,与前些年埋头跟着市场转也不一定能赚到钱的情形相比,这些让大伙儿心里有了底,要再不积极那是假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园里的富硒大蒜深加工产品“富硒黑蒜”已经销到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而且还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陈亮告诉我们:“随着大蒜市场行情的好转以及公司深加工产品富硒黑蒜的俏销,当地农户对种植大蒜的积极性开始逐渐恢复,2016年全区种植面积比2015年增加了2000多亩,今年估计还会继续增加。”
如今,像王国新一样与企业攀了亲的在乐都区已超过3000户,其中贫困户就有905户。把富硒大蒜产业做成扶贫产业、富农产业指日可待。
案例二:
甘肃宁县贫困户有了“铁秆庄稼”
“去年我们下决心种植的药材,不仅能靠药材带动村民脱贫增收,还能靠绽放的芍药花发展农村观光旅游。”日前,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清华村,豪华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存明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合作社自2015年就带领20多名社员发展中药材种植。去年,在宁县农技中心指导和组织下,他从安徽调运了30吨芍药的栽头,与合作社几名社员一起栽植了200亩芍药,还带动周边16户群众发展芍药种植100多亩。“等到三年后,芍药籽和芍药根每亩可帮助群众增收万元左右,‘五一’期间竞相绽放400亩芍药花还会引来大批的观光客流,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展望未来,李存明不禁喜上眉梢。在宁县,跟李存明一样,许许多多农民群众正在大踏步地前行在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依靠自身勤劳的双手“栽植”致富的梦想。地处甘肃东部的宁县市甘肃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里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六盘山片区的片区贫困县区。我们了解到,去年以来,宁县依托当地的中药材合作社,大抓规模种植、基地培育和订单生产,目前全县种植的5万多亩中药材可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1亿元以上。事实上,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仅是当地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一部分。去年以来,宁县采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贫困户”的龙头带动模式,持续发展壮大苹果、苗林、瓜菜、草畜等产业,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核心工程”,努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基本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李满春曾是盘克镇罗堡咀村贫困户,一家5口人住在3孔窑洞里,生活拮据。李满春说,近几年,在县乡帮扶干部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大胆承包了5亩果园,仅这一项每年就增收4万多元。除此之外,在镇上的帮扶下,他在村上买了一处安置房,还在自家5亩土地上移栽了苹果大苗。“如今,我老李已经靠种苹果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更多的贫困群众正在朝着脱贫致富的目标迈进。近年来,宁县坚持“小苹果、大产业”的发展理念,把苹果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铁秆庄稼”,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宁县苹果成园总面积达到45万亩,覆盖贫困户1.56万户;苗林培育总面积达到43.64万亩,辐射带动贫困户6000多户;种植瓜菜19.3万亩,覆盖贫困户1.73万户……得益于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宁县成功减贫4.6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2.55%,达到了整县脱贫的标准。
案例三:
河南滑县葡萄园成“生财源”
“原本俺村以人多贫穷出名,群众多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经济水平上不去、生活条件差,如今却成为了远近文明的小康村。”河南省滑县高平镇大子厢后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梅欣喜地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源于搞好了农业园区,发展了高效农业,让葡萄园成为了老百姓的‘生财源’。”
自2012年起,滑县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王洪梅口中的葡萄园就是位于大子厢后街村周围的万亩生态观光果园,也是高平镇特色扶贫产业基地。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以滑县学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主要由贫困户组成的260户社员,种植3100亩各类名优葡萄,有夏黑、日本早红、红香蜜、金手指等20多个品种,培育优质苗木100余亩,年培育葡萄苗木300万株,年生产鲜食葡萄300万公斤,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而且产品供不应求。
因为临近园区,让大子厢后街村尽享了实惠。“园区的发展给村里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仅从我们村就雇用了10多个长期工,当采摘忙季还会大量雇临时工,最多全村有700多人在那里打零工,很多贫困家庭因此受益。”王洪梅说。“把土地流转给了园区,还能长期在那里打工,一年轻轻松松能挣2万元。”年过六旬的村民王长发说起园区就喜笑颜开。
据了解,目前,园区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已帮助当地200多户贫困农民通过种植葡萄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给钱、给物不如发展好项目,大子厢后街村改变了过去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发展高效农业,建起生态观光果园,逐步实现了户户能安居,人人有事做。”高平镇副镇长缑永峰介绍,按照“发展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群众脱贫”的思路,园区还向贫困户提出“四个优先”,即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优先向贫困户传授技术、优先吸纳贫困户入股,确保带动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如今,园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行走在园区内5米宽的水泥主干道上,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有村民正在忙着去整理葡萄支架。为了适应发展,园区还建了1座200吨的冷库、2个大型输水压力罐、1座配电房等。同时,为了方便葡萄的机械化、便捷化管理,还购置了30余台(辆)农用机械,新打6眼机井,配套地埋大规格、大号塑料管道6160米,周边挖引了8条渠沟,基本实现区域内地块浇灌自如,旱涝保收。
高平镇万亩生态观光果园如今已发展得欣欣向荣,也实现了带领周边村群众脱贫的“小目标”。缑永峰介绍,园区不仅要带着贫困户脱贫,还要继续带领更多群众发家致富。“园区的总体目标是在2020年前建成一个高标准的万亩有机葡萄种植、葡萄育苗培育、葡萄再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对于园区未来的发展前景,王洪梅十分看好。“建好果园,让城里人来这里采摘葡萄、旅游观光,村民们也能借此机会发展农家乐。同时,我们把葡萄酒厂建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又能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王洪梅对园区的建设成效满怀信心。
在滑县,如今各种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园区遍地开花:高平镇的生态观光果园、慈周寨镇的大棚西瓜和温室樱桃番茄、八里营乡的大棚洋香瓜、焦虎镇的山药……滑县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瓜菜种植面积达到64万亩,总产量220余万吨,其中温室大棚4万栋,占地面积7万亩,以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生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结出了累累硕果。
小农菌语:以上三个项目,是否给等待脱贫的你带来一些启发?据悉,在我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有3000万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精准脱贫。这就更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明确靶向,选择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拉动脱贫大提速,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