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村一品”交流活动暨广东省“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现场推进会、首届广东南药产业大会10月17-20日在云浮举办
最近一年来,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富民兴村底色渐显。10月17-20日,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中医药局、云浮市人民政府在罗定市联合举办“全国‘一村一品’交流活动暨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现场推进会、首届广东南药产业大会”,旨在加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工作交流,推动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重大行动,从2019年起,连续3年,每年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到2021年全省扶持3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00个特色农业专业镇,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核心是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种或几种市场潜力大、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通过产品开发,变资源为产品,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名品,推动产业的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其实,早从1995年起,广东就坚持“选准一个优势资源、推广一套先进技术、建设一片基地、开发一个主导产业、创立一个品牌、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占领一方市场、致富一方百姓”,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与过去相比,广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有了新尝试:
坚持产业化、差异化、全域化三大理念,推动机制、模式、管理三大创新,完善利益联结、业态增值、产业融合三大链条,提升绿色生态、农业机械、现代信息三大技术,大力推动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理念
小而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实例
▲罗定市肉桂主题公园
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淡淡桂香、沁人心脾。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位于云浮罗定市榃滨镇的肉桂主题公园成了不少人度假休闲之地。这里也是罗定聚力推动肉桂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的重要举措之一。
罗定肉桂主题公园占地2000多亩,规划建成集种植生产、观光娱乐、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中医药研究、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目前,公园仍在不断建设之中,完全建成后将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罗定的肉桂文化,提升罗定肉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擦亮“中国肉桂之乡”的品牌;同时,也将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增加农户就业和收入。这是该市榃滨镇发展肉桂产业的一大亮点。
广东发展“一村一品”已有20多年历史。如今,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镇一业”,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优化升级,以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这也是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重要内涵之一。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榃滨镇围绕“强一产、优二产、延伸第三产业”的思路,谋划肉桂产业发展。目前,榃滨镇肉桂种植总面积达14.1万亩,有肉桂加工企业和合作社25家,种植户10842户,从事肉桂加工业351人,2018年人均支配收入达15887元;2018年肉桂产值为66255万元(其中肉桂农业产值21000万元),预计2019年产值达69120万元。
广东发展农业优势得天独厚,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庞大,经济实力雄厚。但落到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因此,广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坚持差异化的理念,积极发展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高的产品。
实例
在唯一一个“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云浮市郁南县,金灿灿的“正气果”黄皮虽然种植规模不大,但能量不小,效益不少。早在1932年,郁南县建城镇人曾乃桢挑选了一批黄皮树在家乡种植,其中两株经天然杂交,竟生出硕大且无核的果实。80多年来,不少人把这一“天赐好果”带到外地栽种,但始终没能收获如郁南一样的品质。无核黄皮不断在郁南的田头山间延展,种果成势,当地农民变果成金,郁南以果成名。
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郁南县建城镇,今年黄皮礼品果售价在12元/斤以上,精品果卖到30元/斤,农民收入水涨船高。目前,郁南种植黄皮10万亩,覆盖全县15个镇,种植户2.5万户,其中示范户312户,总产值10亿元。
既强调挖掘地方特色,也注重统筹谋划。这是广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全域化思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已上升为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被列为2019年全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广东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制定全省范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从2019起,连续3年共筹措30亿元用于3000个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打造200个专业镇,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目前,1000个村已完成立项审批,首批100个省级专业镇已经认定。
顶层设计
放权限,资金直接拨付实施主体
与以往相比,广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机制、建设模式、管理方式上都做了有益的创新。其中,财政投入方式从过去的报账制,转为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实施主体,提高了效率,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据悉,2019年10亿元的建设资金已全部下达至15个地级市。
在建设模式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做了明确规定,项目直接下沉到村、镇(乡),县级人民政府负总责,负责项目审批、验收、监管等;镇级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负责组织项目申报入库、督导项目实施等。
在项目管理方式上,全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形式进行信息化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各级政府、农业农村局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项目评审、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等。
实例
▲长岗坡渡槽助力罗定先后5次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云浮市是农业大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拥有多种名优特色农产品。云浮以生态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区位优势为依托,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进行高标准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分特色产业区域,打造特色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发展格局。
近年来,云浮市大力挖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获得了中国特色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广东省现代特色南药试验区等称号。所属县(市)农业产业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罗定市是“中国肉桂之乡”,新兴县是“中国果品加工之乡”,郁南县则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和“中国砂糖桔第一县”。围绕现代畜牧、道地南药、优质稻米、岭南佳果、花卉苗木、特色蔬菜、油茶茶叶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云浮市打造了一批专业基地和专业村,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业优势集聚,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郁南县无核黄皮标准化园区。
融合发展
新动能,联农带农助农增收
实例
将竹片两端削平,弯成竹圈,用铁丝将两端固定,再把若干个竹圈打入竹钉,装上由厚细竹片组成的笼底……不到15分钟,陈汉生就做好了一个纯手工的泗纶竹蒸笼。
泗纶镇位于罗定市西部,群山连绵,林木葱茏,在山沟溪旁,自古就长满一种特别的竹子,名曰罗竹(又名沙罗竹)。相较于其他竹子,罗竹纤维长、韧性好,且带有一股清幽的竹香味,是上乘的环保编织材料。种罗竹、织蒸笼逐渐成了当地农民的一条生财之道,一个个罗竹蒸笼也托起了泗纶镇的发展。
陈汉生是合生竹制品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合作社从事罗竹种植和蒸笼加工的农户150多人,制作出来的产品主要交由罗定市恒兆蒸笼有限公司销售。“与以前相比,生产积极性和效率有明显提高。”该公司总经理张群英说,泗纶蒸笼从最初的各家各户自产自销,到现在形成“公司(合作社)+工厂(专业大户)+专业户”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将罗竹种植大户、泗纶蒸笼加工大户以及蒸笼加工农户等聚拢起来,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链条。公司与合作社合作,鼓励农民种植罗竹,向农民收购材料或者半成品,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据介绍,以恒兆蒸笼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蒸笼产业带动泗纶镇从业人员8700多户1.2万人,竹蒸笼产值达2.63亿元。泗纶镇(泗纶蒸笼)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19年获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核心是解决农民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的中坚力量,是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的有效载体,也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实施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带动贫困户脱贫,让农民增收致富。
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激发了基层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活力,全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和数量有望实现“双提高”。通过主体带动,预计参加项目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15000元,比未参加项目的农户平均年收入高出3000多元,预计增幅达25%;项目带动农户数量34万人,平均每个项目带动农户数量约400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6万多人,平均每个项目带动贫困人口约70人。
广东农业区域资源多样,有很多全国特有的农产品,但过去限于产品单一、“养在深闺”无人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绝不仅限于生产环节,而是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即从农产品转化为加工商品获取加工增值,从普通商品到名牌产品获取品牌增值。
广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立足资源禀赋,这里的资源除了与生产相关的要素,还有地方历史和文化。广东不断完善“农业+文旅”的产业融合链条,挖掘专业村镇的历史与文化,拓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让农民有更多赚头,赋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更多附加值。
实例
▲紫稻生产现场指导。
紫稻是云浮市新兴县的一种民间珍稀水稻品种。在当地企业和合作社的共同推动下,新兴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紫稻基地。由于营养价值高,品质好,紫稻成了农产品中的“新贵”。平常优质稻收购价是每百斤150多元,紫稻的最低收购价达每百斤300元,而两者的亩产量都是700多斤,种植成本基本一致,所以,农民种植紫稻的收入比种植优质稻高出不少。
当地企业还努力延长产业链,开发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据了解,当地企业着力开发包括紫米茶、紫米饼、紫米粉以及紫米酒等产品。此外,新兴紫米的种植专业镇天堂镇规划了一个“紫色天堂”,天堂镇三庙口、内洞花塔、李务本堂、区村古屋等文物古迹与紫米加工基地等串联起,形成“紫色天堂之旅”精品线路,发展观光休闲游、农耕体验游、乡村民俗游,推动新兴紫米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智慧支撑
强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既要特色,也要绿色。广东着力提升和推动绿色生态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实例
▲龙湾镇精准扶贫贫困户积极投入到广藿香育苗工作当中。
全自动化洗瓶和灌装车间、高温灭菌车间、无菌接种室、培养室、自动温控炼苗移栽大棚一应俱全,各种生产场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这里是云浮罗定市龙湾镇南药种苗组培中心,这里年培育优质种苗2000万株以上。
龙湾人历来有种植南药的传统。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龙湾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将南药产业作为支柱经济产业,构筑“一模式+一基地+两个100%”的南药产业格局,集聚各方资源,积极推动南药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快提高南药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南药产业规范化发展,降低其经营风险,努力创建镇特色品牌;另一方面以南药产业为引领,延伸育苗、种植、加工、开发、销售产业链,上述现代化的大型南药组培中心正是这一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据悉,龙湾镇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和广西植物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为南药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管理和指导,与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签订34项技术成果转化,有效为当地南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2019年9月,龙湾镇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南药专业镇称号,龙湾镇棠棣村(南药)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六-九批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广东省)
第九批(2019年9月)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梅县金柚)
广东省惠州市愽罗县柏塘镇(绿茶)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九峰镇(黄金宗李)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马圩镇(贡柑)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沙湖镇(沙湖大米)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榃滨镇(肉桂)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大沟镇(对虾)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鹰嘴蜜桃)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良垌镇(荔枝)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荔枝)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红茶)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建城镇(无核黄皮)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澄江镇暖田村(有机蔬菜)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龙田镇碧园村(鸽)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龙湾镇棠棣村(南药)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南平村(双核槐枝)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汶朗镇汶朗村(汶浪蜜柚)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麒麟西瓜)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番薯)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南岭镇庄田村(绿茶)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坑口村
(红茶、绿茶、白茶)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乌龙茶)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菜心)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南磜镇金山村(白及)
第八批(2018年7月)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海鲈鱼)
广东省郁南县东坝镇思磊村(东坝蚕茧)
广东省龙门县麻榨镇下龙村(绿安杨桃)
广东省信宜市洪冠镇(洪冠南药)
广东省高州市根子镇(荔枝)
广东省乐昌市北乡镇(北乡马蹄)
第七批(2017年7月)
广东省仁化县红山镇鱼皇村(丹霞红红茶)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活道镇仙洞村
(活道粉葛)
广东省陆丰市博美镇赤坑村(萝卜)
广东省东源县船塘镇(板栗)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镇(水东芥菜)
广东省怀集县坳仔镇(怀集茶杆竹)
第六批(2016年7月)
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大埔蜜柚)
广东省郁南县宝珠镇庞寨村(庞寨黑叶荔枝)
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镇五新村(茶叶)
广东省新丰县黄磜镇(新丰佛手瓜)
广东省化州市平定镇(化橘红)
广东省怀集县梁村镇(西瓜)
广东省恩平市牛江镇(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