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的仁和区,像打翻了秋天的调色板,圆润饱满的芒果“黄”随处可见。眼下,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芒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晚熟凯特芒果长势喜人,正值大量上市,园内处处弥漫芒果香甜,丰收触手可及。
△ 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芒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漫山遍野的芒果树
“石旮旯”变身“金疙瘩”
“35年前,这一片还是荒山。”混撒拉村党总支书记邹胜洪站在芒果产业园内说道,“也就在那时,村里种下了改变很多村民命运的第一棵芒果树,35年的发展,让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涨至如今3万元以上……”
1988年,混撒拉村利用当地全年日照时长超过2700小时的光照时间,和日照率60%以上、昼夜温差15℃的适宜气候条件,引进100株马切苏芒果苗试种,顺利开花结果。后来,混撒拉村逐步改良品种,形成了以晚熟凯特芒果为主,金煌、椰香、贵妃等10余个芒果品种搭配的早、中、晚熟体系。
△ 研究院内,科研人员对芒果花进行研究
△位于仁和区的农业农村部芒果种质资源保护四川创新基地
“芒果挂在枝头时,就接到不少客商下的订单。芒果口感好,每年上市订单源源不断,根本不愁卖,现在很多合作商都是直接和果农对接提前预订。”混撒拉村党总支书记邹胜洪自豪地说。
△ 果园内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 果农将芒果装车准备送往分拣点
发展至今,混撒拉村种植芒果面积2万余亩,年产量1.1万吨,年产值6100万元,芒果产业已是当地果农受益最多、发展潜力最好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混撒拉村摇身变成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当地也因此赢得“攀西芒果第一村”美誉。
“产业链”串起“致富链”
混撒拉村就像仁和区芒果产业发展的一块巨大试验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当年在混撒拉村落地的芒果种子早已在全区“开枝散叶”。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全区芒果种植面积达40.5万亩,品种20余种,产值17亿元,已形成芒果种植、初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 芒果干深加工制作生产线
“仁和芒果味道好、品质佳,深受市场欢迎。我们和仁和芒果就像有一个约定,一年一约来这里收果。”来自广东的芒果收购商邢立航对仁和芒果情有独钟,每年都会和电商伙伴来仁和,选好品相后和果农签下订单,做芒果直播带货。
仁和区芒果产业资源优势,吸引了全国近30家规模直播电商团队落户发展,仁和芒果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络平台纷纷亮相,“线上”销售占据全年芒果总销量的43.5%。而“线下”,收购点设在果园,果农基地采摘再运往选果场地,收购商现场分选、打包、入库,通过签订的采购订单,将芒果滋味送至全球各地消费者餐桌。
△果农在家做芒果带货直播
△ 直播团队开展芒果销售线上直播
随着仁和区芒果产业的不断发展,芒果冻干、果脯等系列产品不断开发,芒果产业链再次拉长。近年来,仁和区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积极引进攀香源、创客等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发展一站式保鲜仓储、冷链配送、特色果蔬分选及深加工等配套服务,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22年,仁和区芒果深加工产能超过2.41万吨,同比增长超过13.7%。
△ 冷链仓储
△物流配货
如今,仁和区已建成芒果集中连片产业基地9个,种植面积过1000亩的种植主体达6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9亿元。
抱团共富吹响“集结号”
今年7月,在仁和区举办的“向芒而生·共富仁和”2023年中国晚熟芒果季开幕式上,仁和区与东区、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凉山州会理市、会东县,云南省华坪县、永仁县、永胜县9个县(市、区)携手成立金沙江流域芒果产业联盟,推动流域芒果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带。
△ “向芒而生·共富仁和”2023年中国晚熟芒果季开幕式活动现场
作为产业联盟的牵头发起者,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仁和区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现已形成了以大龙潭、总发、前进、布德、太平、福田、仁和、务本等乡镇为重点的芒果区域产业带。
△ 金沙江流域芒果产业联盟成立
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仁和芒果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仁和区将与联盟9地最大限度融合资源优势,通过聚焦于芒果产业的互联互通和利益共享,发挥聚集效应,实现产业集群共创、各类资源共享、区域品牌共建、产业发展共兴、技术人才联育。
携手推动芒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只是一个开始,仁和区将携手金沙江区域“中圈”城市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为金沙江流域片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产自仁和区的凯特芒果
近年来,仁和区立足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在这片有着不断刷新农业发展速度、创造奇迹的沃土上,重点发展芒果、石榴、草莓等特色水果产业;在山峦起伏连绵的四川最南端,推广“粮经轮作”“果粮套种”新模式,精耕细作扎牢“粮袋子”。
如今,仁和全区水果年销售量达25余万吨,远销全国各地,出口新加坡、越南等海外市场;全区耕地面积稳定保持在1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在4万吨以上,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5万亩,预计总产量达4.2万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全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达到16万亩,年均实施规模1万亩以上,确保全区粮食产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