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地、起垄、施肥、铺地膜、栽幼苗……东源县柳城镇无人农场内迎来了航天水稻、航天花生的试种。示范种植、试点推广,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计划将这种经过“太空之旅”的农产品进行示范推广,引导更多农高区周边村民及村镇种植“太空农作物”,实现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走一条科技创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太空育种是种植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而推广应用太空育种正是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成果。
强化奖补
培育壮大科创载体集群
3月27日,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内,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插秧。
为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多措并举,迅速搭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并把直接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平台建设的目的和方向。为此,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引导本地龙头企业把科研场所落户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简称“灯塔实验室”),将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以成果共享、利益分享的方式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目前,灯塔实验室已与17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东瑞食品、中兴绿丰、超越生物等3家企业进驻实验室共建产研合作中心。
为了吸引平台落地,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以实施“扬帆计划”为抓手,出台高层次现代农业人才引育措施,对引进落户的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每个给予最高300万元、150万元的补助,对在我市落地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每个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并对扎根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补。同时,从政策、资源、服务等方面,给予平台建设多方面支持,比如,灯塔实验室目前已建立市政府领导、理事会决策、农高区托管、各部门支持的高效运行与管理机制,同时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省、市财政保障经费投入,农高区负责人、财、物保障服务,人社、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给予业务指导,实现了政府给力、高校聚力、部门发力等多方协同互动参与支持平台建设的主流模式。
创新模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科技成果更顺畅地运用到产业发展中去,实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及高校院所科研技术资源和人才团队力量,构建了“实验室+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合作发展模式,鼓励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作为技术转移推广及示范基地,从而打通了从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实现对本地农业产业园和龙头企业的科技供给。
无人驾驶收割机在收割水稻
以发展太空育种为例,与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合作的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选中龙头企业提供的品种,通过提供“太空之旅”实现基因诱变后,将中心培育的品种交回给龙头企业进行实验和示范,最后遴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再分发给产业园、合作社或者农户。其间,研究院负责新品种研发,龙头企业负责提供种苗、种植技术推广和订单式保底回购,产业园、合作社、种植户负责示范种植,作物收成收益最终归合作社或种植户。
科技兴农
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搭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以及促成实验室、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方合作发展,科技成果已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实现了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据统计,目前各类科研单位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落地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已超140项,涉及农业产值近11亿元,助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大力推广下,农高区周边村镇开启了太空育种的“试种”之路。今年,东源县柳城镇种下了由研究院选育的“华航51号”(俗称太空稻)、华航香银珍、航聚香等多个航天品种,其中华航香银珍丝苗米品种在历届认定的丝苗米航天品种中,审定得分最高。
“通过柳城镇的试种,丝苗米品种在全市各县区推广,辐射带动近300多户种植大户参与种植,种多少我们收多少。”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宽介绍,华航香银珍、航聚香两个丝苗米航天品种在柳城镇试种成功后,在我市紫金县柏埔镇、龙川县田心镇、源城区埔前镇得到推广,公司对于种植户种植的丝苗米进行全部回购,每亩回购价格为1600元左右,比起传统水稻回购价格高30%左右,每亩每年可让村民增收800—1000元,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
高品质航天品种的推广与种植让当地村民对致富更有信心。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村民邹和贵对此充满期待:“种植航天品种,产量扩大了,我们的收入也将提高了,想想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