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9日电 题:生态向好产业精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新华社记者

作为我国第七大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曾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从茫茫沙海到连片绿洲,从了无生气的沙漠戈壁变为今天充满活力的经济引擎,多年以来,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百姓斗沙、治沙,让这片过去的不毛之地变为现今的生态样板,一个又一个治沙方案从这里推广到世界各地,百姓也因此走上了绿富同兴的发展新路。

从漫漫黄沙到高产良田

金秋九月,正值丰收的季节。记者见到陈玉莲时,她刚在菜地采完蔓菁,穿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回到家。

陈玉莲的家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五股地村,这里虽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却拥有附近出了名的良田沃壤。“40年前这里全都是明晃晃的沙,连片的沙丘有一房多高,地里的庄稼根本种不活。”陈玉莲说,“过去这地里种的西瓜,用小勺一勺就能挖半个,从不敢想能在这地里种出什么菜来。”

从1986年起,五股地村的百姓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开始了治沙的探索。“我们先打井,再栽树;先锁住沙地,再尝试种庄稼和作物,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陈玉莲回忆说,从打井到把树栽活,人们用了5年时间;从栽树到种粮,还是5年;从种粮到种菜,又是5年的光景;从种菜到高产,大伙儿依旧用了5年。4个5年,让贫瘠的五股地村彻底改变了模样。沙漠治理,让过去那些明晃晃的黄沙变成了今天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高产农田。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建立起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渠道,融入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链条,百姓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早在2006年,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就突破了2万元,家家户户盖了新房,村里的沙地西瓜更是出了名的甜,就跟我们现在的日子一样。”陈玉莲幸福地说。

向黄沙要来富足生活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这曾是牧民宝音德力格尔全家的生活写照。

宝音德力格尔的家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一个地处库布其沙漠的小村。20年前,他家的房前屋后全都是沙,出门只能骑骆驼和马。

“在沙漠里讨生活实在是太难了。”今年49岁的宝音德力格尔说,当年全家只有30只羊和5头牛,骆驼和马是全家人的交通工具,全家一年到头的收入也只有1000多元。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打倒年轻的宝音德力格尔。从2000年起,他和家人开始在家的周围种植沙柳和杨树,用了大约7年时间绿化了近3000亩沙地。“绿色渐渐多了,我也开始探索种植经济作物。”宝音德力格尔说,从2012年起,他开始种植甘草,既能作为药材销售,甘草叶还能当作牛羊的饲料,全家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从过去的黄沙漫天,到如今的绿草如茵,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库布其沙漠的治理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度由2002年的16.2%增加到现在的53%,生态资源逐步恢复,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家里养了270只羊和90多头牛,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宝音德力格尔说。

沙漠光伏“哞”声扬

秋天的库布其,午后的阳光照在金色沙丘上。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的一片光伏板旁,马天景和往常一样,查看着试验田里的牧草幼苗。

作为绿能碳汇(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马天景和他的团队一直关注着这些幼苗的长势。“这些牧草都是今年夏天刚刚试验种植的,目的是检验不同品种的越冬能力,为明年推广种植积累经验。”马天景说,未来这些牧草都将供应给光伏基地东侧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场。

2018年12月,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一期50万千瓦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二期50万千瓦项目也在今年6月建成并网发电,成为库布其沙漠重要的光伏产业发展基地。在二期项目建成的同时,200头纯种安格斯母牛也在光伏基地“安了家”。

“这是我们在光伏基地打造的循环经济项目。”中畜科技有限公司肉牛标准化养殖场负责人石龙说,养殖场肉牛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光伏基地板间种植作物的肥料,改善沙地土质的同时还能促进作物生长,而这些作物又能作为饲料供应养殖场,循环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沙漠生态改善。

“通过发展特色的‘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我们把库布其沙漠生态空间综合利用,目前光伏基地有效治沙面积已达到6万亩。”达拉特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能源产业发展室主任高健说,把过去的沙害变成如今的清洁能源,库布其沙漠在发展清洁能源经济的同时也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记者朱文哲、赵泽辉、李志鹏、王雪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