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扎赉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与黑龙江、吉林两省相邻,被誉为“塞外粮仓”“绿色净土”“金稻之乡”,是“兴安盟大米”的核心产区。2022年,扎赉特旗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统筹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全力打造多业态复合型示范园,围绕特色产业水稻,建设智慧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田园综合体”的多业态复合型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示范园总面积2308平方公里,含63个行政村、12万农村人口、157万亩耕地,其中,高标准农田14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95%。
二、建设成效
(一)产业基础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工程,修建标准化渠系470千米,覆盖耕地41万亩。通过连续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轮作、保护性耕作等农业增产项目,年粮食产量达到110万吨。有效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和“四进四控”措施,主导产业水稻种植面积到达80万亩,产值37亿元,“扎赉特大米”地标产品认证25万亩。规模以上企业19家,盟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6家、盟级4家,年可生产绿色优质大米17.5万吨,农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万元,是全旗农村居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倍以上。
(二)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行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模式,引导农民持土地、资金或技术入股,由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生产托管,示范园内现有规范运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12家,75%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扎赉特旗保收农业专业合作社运用“全程托管”“劳务托管”“订单托管”“土地入股托管”等形式对整村土地全程托管,达到农资成本、农资用量、机械化成本、水电设施投入降低,实现机械化效益、规模化经营程度、科技兴农水平、劳动生产率、水电设施利用率、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六个提髙”。
(三)数字技术广泛推广应用。通过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大田稻作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农业生产数字化技术集成示范平台、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体系、水稻公共品牌数字身份管理服务平台,将先进适用技术及产品向下延伸,形成大田稻作全程数字化生产技术规程,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设备,实现亩均节水70%以上,肥料利用率由37%提高到45%以上,农业投入品使用减少15%。在产学研融合和政研企合作上产业园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4家科研院所及扎赉特旗链上乡村科技公司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和数字贸易合作协议。挂牌成立智慧农业研发中心、智慧农业研究示范基地、智慧农业产教融合基地、水稻全程数字化研究4个实验实训基地,累计指导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万人以上。
(四)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升级产业园30公里自行车环线和“稻田画”“千亩花海”“稻梦星空”等创意农业景观,引进社会资本1亿元,实施“佳稻里”民俗村工程,配套餐饮、会所、商业街、游乐园等设施,成立农旅投资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稻谷旅游景区”,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沉浸游业态。同时,每举办绰尔河文化艺术节、农民插秧节、丰收节、草原之旅自行车赛等系列文体活动,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产业园农旅休闲体验区旅游业收入达到6亿元,再创新高。升级电子商务中心和“三农”共创电商服务平台,开设扎赉特旗“苏宁易购旗舰店”“天猫旗舰店”“京东扎赉特馆”等电商平台,大米线上销售额超过1.8亿元。
(五)新兴业态更具活力。通过扎赉特旗农业大数据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和“三农”共创电商服务中心和数字大米直播间建设,培育本土网红主播在抖音等国内知名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网红带货、村官带货等活动。示范园内加工米业大米供不应求,普通米销售量提升12.3%,中端米提升40.2%,高端米提升22.8%以上,依托新建成的“一物一码”溯源体系“e”赉特平台,实现扎赉特大米由卖米向卖地转变。
三、主要做法
(一)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水稻产品为主线,规划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通过科研团队、院士专家力量,结合实验和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制定形成基地水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施“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构建《兴安盟大米大田稻作数字化生产技术规程》。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建立产地环境、品种种质、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包装标识、分等分级、品牌营销等方面标准。建设数字化试验田8000亩,探索构建绿色生产技术和生态循环模式。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组建标准化专家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提升各环节数字化、标准化水平。
(二)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实施绿色、有机水稻基地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培育绿色优质兴安盟大米精品。建设稻鱼、稻鸭、稻蟹、稻虾“四稻共生”基地5万亩,联合吉林农业大学和兴安盟兴安粳稻优质品种科技研究所,执行专家挂牌指导,从测土配方施肥、生育期遥感监测、投入品全程监管指导和农事信息上传,按健康需求和质量标准完成绿色水稻全产业链跟踪指导,形成《绿色优质大米技术规范(扎赉特旗)》。开展富硒、富钙等多品类稻米的开发试验,加快制定水稻营养品质标准,开展特征品质指标检测与评价,出台执行《兴安盟大米分级分等标志(扎赉特旗)》推动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
(三)建设美丽乡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同步建设,通过吸纳各方资本,打造集稻田观光、稻作体验、研学科普、味稻美食、稻田民宿于一体的农旅休闲体验区10万亩,传承农俗、农耕文化内涵,建设30公里“农业+体育+旅游”融合观光带、好力保稻谷旅游区、佳稻里民宿度假村和稻梦星空、时光列车、味稻小街等创意农业景观。举办绰尔河文化艺术节、稻田丰收节、草原之旅自行车赛和半程马拉松等系列文体活动,开发多品类稻米特色旅游产品,在新华社、中新网等各大媒体平台推介旅游品牌,产业园现已成为周边省区游客进入草原的第一站,周边旗县群众短途游的落脚点,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宜居宜业、富农富民。
(四)培育“互联网+”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实施扎赉特旗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水稻),建设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8万亩,分布在产业园农体观光环线上的古庙村、五道河子村、五家户村、好力保村、先锋村、水田村。依托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中心及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先进适用技术及产品向下延伸,推动水稻产业数据汇总集成和开放共享,加快水稻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探索大田稻作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路径。联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产业发展中心、三明市中关村科技园企业、661城市生活平台建设跨区域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绿色优质兴安盟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数字门店和数字大米直播间,开发“一物一码”溯源体系“e”赉特线上销售小程序,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
(五)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行“村社企”共建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村集体为纽带,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合作模式,制定并实施了《兴安盟大米·扎赉特味稻品牌建设政策措施》,从基地认证、新品种推广、产品认证等9个方面,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通过双向入股进行利益联结,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整村入股、持股经营”等分配方式,让农户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后的增值收益。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依托订单农业,执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培育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组建基地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队伍,实施社会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全程农业生产托管,将小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采用“全程托管”“劳务托管”“订单托管”“土地入股托管”等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通过集中土地托管、农机服务、订单农业、统购统销,实现农民、合作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条不够完备,产业融合不完全。示范园内耕地面157万亩,其中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占90%左右,粮食年产量100万吨以上,但大部分仍为原粮输出,各加工企业在管理模式和产品深加工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借助兴安盟大米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但产业链条短,初加工产品多,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延伸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几乎为零,总体呈现出产品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缺陷。
(二)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应对风险挑战能力不足。虽然“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已经成为产业化的主流发展模式,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组织化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局面,应对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受资金制约成长缓慢,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结构松散,规模化程度不高,对接市场和带动农牧民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同时,金融保险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收入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订单保险、抵押等机制尚未建立。
(三)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随着数字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智能装备已走进生产生活,物联网大数据纷至沓来,虽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已经逐步趋向标准化,但物联数据分析、智能装备应用门槛较高,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现有农技推广和职业农民队伍能力明显不足。同时,本地无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合作多以建设项目为主,没有适合本地的专业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活力不足。
五、下一步计划
(一)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发展稻谷精深加工和电子商务,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管理建设和数字化进程,形成一批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企业集群,促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农交会、农博会等契机,加大公共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蒙字标”认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蒙字标”的品牌创建将扎赉特旗大米的质量、文化和精髓及大米的文旅精髓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
(二)创新运行机制,健全服务体系。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实在在开辟农牧民增收的新环节、新渠道和新途径,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制定规范合作细则,约束行业行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完善订单履约机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形成稳定购销关系。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发展农村牧区普惠金融、特色保险,提高金融保险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保障农民稳定增收致富。
(三)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资源共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建机制,促进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硕士、博士研究生团队带成果、带技术、带项目到产业园开展课题研究和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指导,通过交流合作、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等多种合作形式,促进先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确保通过农业科技驱动示范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