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陇川县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脱贫实效、巩固脱贫成果,党员干部及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劳、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的新篇章,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盛夏时节,山清水秀,陇川县城乡处处洋溢着各族群众幸福的笑脸。央企、云企及来自千里之外的上海帮扶干部暖暖的牵挂和挂钩帮扶的“陇川故事”;落地陇川发展蚕桑产业,带动企业带动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陇川画面”;各级驻村干部、各行扶贫同志用实际行动发出的“陇川声音”……立体展现陇川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新成就、守住群众幸福生活的高质量脱贫答卷。
全员发动迎难而上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陇川县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担当,全员发动、迎难而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顺利实现2个贫困乡、3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减贫8819户3352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15.6%降至如今的0.44%。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位位群众脸上迸发出来的笑容,是山乡“穷村变富寨”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图景。
陇川县国土总面积1873平方公里,国境线长50.899公里,总人口19.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3.86%。2019年,陇川县地区生产总值62.79亿元,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6亿元,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45.34亿元,增长23.5%;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3.36亿元,增长57.3%;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8808元和10558元,增长8.4%和10.6%。
“三峡集团、烟草公司、沪滇帮扶。中央、省州县等整合各类资金50多亿元投入脱贫攻坚,陇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陇川县扶贫办副主任徐昌文说,村小组道路全部贯通、全部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
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易地搬迁住房建设已完成2034户7925人,已全部入住。全县共建成扶贫车间3个。
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方面,深入开展春季学期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精细做实“一校一方案”和“一人一方案”,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失学辍学“个个都清楚,人人有交代”。
在健康扶贫方面。全县设有8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个村卫生室设施设备都达到了基本建设标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确保现有慢病户、大病户、重病户签约率百分之百,切实提高履约质量。贯彻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慢病患者及时办理慢病卡。
在产业就业扶贫方面。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2019年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4个,有龙头企业11家,可带动贫困户7686户、贫困人口27373人。
徐昌文说,今年,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271户644人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聚焦工作难度大的乡镇、村,聚焦易地扶贫搬迁,集中优势兵力攻克堡垒,解决难题,打好歼灭战,确保2020年上半年消除绝对贫困,下半年全面巩固脱贫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科技培训
三峡集团实施景颇族整族帮扶 贫穷山乡换新颜
陇川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与陇川结对帮扶,对景颇族实施整族推进、精准脱贫,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沐浴着暖阳,走进景颇寨子,处处是新居,村村换新颜。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景颇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与幸福。
龙安村位于中缅边境,是陇川县陇把镇的贫困村,村民以汉族、景颇族为主,全村8个小组共2400多人。2015年初,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2户361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破房子、竹篱笆,日子过得紧巴巴。”龙安村党总支书记姚永留说,现在,种桑养蚕、养鱼、种植砂糖橘、种植黑木耳等,大力发展产业,人均收入早已破万,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寨。
“原来贫困,没思路。现在人们精气神变了,要在乡村振兴中争先行。”姚永留说,村里将着手打造乡村旅游,努力实现村内各类资源景观化,推进500亩砂糖橘、200亩稻田鱼特色农业园区、景颇特色村寨和土砖古村落建设,创建精品村寨,做强龙安温泉、龙安水上娱乐城、龙安土砖驿站等旅游项目,扶持培育创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民宿达标户和休闲农庄、养生山庄、花果人家,推动示范村旅游产业发展。
在勐约乡广瓦村委会温泉村,崭新的特色景颇村寨令人眼前一亮,村口一座由犀鸟头和图腾柱组成的景颇族特色大门,一幢幢颇具景颇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依山而建,村内石板路四通八达、绿树环绕、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5年前的温泉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内道路均为土路、人畜混居、污水横流、又脏又乱,全村47户18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20户69人。
“篱笆房、茅草房,到了雨季,天上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吃水要到山洼子去背,电时来时不来,只有点煤油灯和蜡烛。”村民保麻炸说。“田是雷响田,靠天吃饭,群众收入低,日子过得紧。”广瓦村党支部书记普腊诺感慨地说,长江三峡集团实施景颇族整族帮扶以来,共投入项目资金1180万元,实施了基础设施、民房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系列工程,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桑蚕、甘蔗、高原特色水果、肉牛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村民居住条件、产业结构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外出务工和勤劳致富意识强烈,群众收入显著增加,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三峡集团帮扶陇川景颇族,变化大,效果显。和陇川结下深厚的感情。”徐昌文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帮扶陇川县景颇族精准脱贫攻坚,着力组织实施好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其他类项目共5大类工程311个项目,从2016年开始,先后投入帮扶资金3.4亿元帮扶陇川景颇族整族扶贫。
据了解,2016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与德宏州携手,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共投入7.6亿元,实施项目980个,已完工742项。项目覆盖德宏州113个景颇族聚居行政村,贫困人口13400户46679人直接受益,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5%下降到2019年的0.4%,实现景颇族整族脱贫目标。
烟叶复烤车间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整族帮扶阿昌族 增收致富动力足
踏着欢快的脚步,走进陇川县户撒乡户早村,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与一幢幢依山傍水而建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阿昌族民居,构成了一幅极美的乡村图景。
“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过上这种幸福的日子,走在美丽的乡村小道上。”村民康团翁仍觉得如在梦中。“晴天尘土飞,雨天烂泥塘”成为过去。看着墙上一张张新老图片的对比,幸福从百姓心底里迸发了出来。
户早村党总支副书记雷新明说,户早辖8个村民小组,264户1246人,其中阿昌族257户1177人,占全村总人数的94.5%。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46人,在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大力帮扶下,实现全部脱贫。
“烤烟是公司优势,种一亩就脱贫。”户早驻村工作队员施剑锋说。户早村植烟农户161户,种植烤烟1560亩,户均种植面积9.7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植烟面积359亩,户均种植烟叶8.7亩,亩均收益预计达3500元。
“户撒气候独特,冬季霜期长,烟叶品质好。”户撒烟叶工作站站长邹明波说,户撒属适宜区,通过拱膜到膜下种植,大苗转为小苗移栽,从一个村试种到11个村种植,由年后种植提前到年前种植,从300亩试种发展到24500亩,农户从不想种到我要种、争着种,成为户撒乡的主导产业。
2020产季,户撒乡落实种植烤烟2.22万亩,指令性收购5.9万担,预计实现收入8400万元。继续稳居全州种植烤烟最大乡镇,涉及11个村委会136个村民小组2054户农户,3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烤烟,实现了种植一亩烤烟脱贫一人的目标。
按照“产业扶持+智力支持+劳务输出”的帮扶工作思路,云南烟草商业系统的11个直属单位直接对口帮扶11个村委会的非烟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工作原则,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发展意愿,充分依托各村寨在优质水稻、红心猕猴桃、甜脆包谷、荷兰豆、草果、养牛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和自然条件,制定“一村一案”非烟产业帮扶工作方案,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开展技术培训为保障,以长短期受益产业相结合,推进非烟产业帮扶工作规范有序发展。涌现了猕猴桃种植大户线全武、肉牛养殖大户刀老准、生猪养殖大户景永明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典型代表,部分大户通过成立合作社,吸引了大批农户主动加入,示范作用、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阿昌族脱贫摘帽增收致富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帮扶工作强化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创新采用“资金+项目+智力支持”方式,采用“资金支持、项目支撑、制度保障、全程参与”的帮扶模式,抓实烟草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非烟产业帮扶、监督管理、精准扶贫,实现建设“幸福阿昌”目标。阿昌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阿昌族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极大转变,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据了解,2015年,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口帮扶德宏州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启动,项目覆盖3个县(市)10个乡镇33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几年来,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2.46亿元,组织实施帮扶项目2512个。
上海市青浦区对口支援陇川县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走进吕良村曼崩村民小组,道路宽敞、红墙青瓦、鸟语花香、绿意盎然,一座座景颇特色民居分布在边境线上。
“现在能喝到干净的自来水,路是水泥路,新房子也建好了,以前总羡慕城里人晚上出门方便,没想到现在我们村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用带手电筒了。”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委会曼崩村小组景颇族村民马丁楠高兴地说。
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委会曼崩村民小组,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0.7公里,全村有农户52户236人,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91%,是一个景颇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境村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69人。
“2017年上海市青浦区对口支援陇川县以来,青浦区坚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方略,抓实抓好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把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携手奔小康等作为工作重点,3年多累计投入上海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资金9895万元,实施项目40个。针对边境村寨基础设施差的实际,沪滇项目资金重点投入到抵边民族村寨建设,2017年实施了吕良村委会曼崩景颇族村小组功能提升项目,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000万元,2018年投入对口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实施了户撒乡坪山村中寨傈僳族村小组功能提升项目,通过实施民居危房改造、村内景观打造、室外绿化、路灯亮化、供排水设施、污水管网、卫生公厕和垃圾回收等项目,群众住房得到有效保障,村寨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曼崩村、中寨村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边境民族示范村。”上海援滇干部、陇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徐卫华说。
3年来,上海青浦区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在陇川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惠及2000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多户,巩固了脱贫成果。援滇干部针对曼崩村、中寨村的自然条件,积极探索产业带贫机制,大力引导发展种桑养蚕,通过成立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实施管理,将农户的土地有机整合,形成“土地流转+务工收入+桑园分红”的多元模式,形成规模效益,稳定提升村民收入,实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成效。
2019年曼崩村经济总收入4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26元,实现21户6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质量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2019年中寨村经济总收入52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0元。两个边境民族村寨成功脱贫,树立了边境民族村寨脱贫的生动典范。
通过上海市青浦区对口支援帮扶项目的全面实施,采取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全方位帮扶,民族村寨的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如今的曼崩村、中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的茅草房、杈杈房已不复存在,村寨整洁美丽、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房,户户经济发展都有了保障,村民爱国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发展养蚕产业
把栽桑养蚕作为脱贫致富重点产业 打造百亿元大产业
近几年,陇川把握“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结合德宏自然优越条件,将蚕桑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栽桑养蚕已从零星试点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支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新型产业之一,较好地助力陇川脱贫攻坚。
“从每亩收入5000元,逐渐提升到上万元,翻了一番。”德宏正信陇川勐约小蚕共育基地负责人说,他们将蚕苗培养出来提供给群众,将最难的“关节”打通,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效益。
走在陇川大地上,满眼绿色,发展势头强劲的蚕桑产业,产业链不断拉长。
2015年,贫困户杨春燕在德宏州妇联组织下到昆明学习养殖、种植技术,在清平乡第一批开始尝试种桑养蚕。由于当时缺乏经验,选址错误,种下的桑树在即将成熟时被雨水全部淹没。第二年,不服输的她又种下了10亩桑树,她在这块地上做了各种实验,用农家肥改善土质,摸索养蚕技巧,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当年创收3.8万元。当年在清平乡种养能手评比中,杨春燕获得了新桑园高产奖,被评为党员致富带头人。
“种给乡亲们看、带着乡亲们干,有钱大家一起赚。”杨春燕在家办起了“农家课堂”,积极联系县里的农科专家来上课,手把手向村民讲授各种科技致富实用技术。创办了村里第一个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陇川县早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69户118人,辐射赵家寨、清平、弄龙、郑家寨4个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建引领促发展模式,党支部带领党员听党话、跟党走、带头富、带领富。
为延伸蚕桑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经多方了解,杨春燕注册了“陇清桑香情”商标,现在又发展成了春燕桑香茶、陆昆桑香酒、桑香鸡等产品。
如今,杨春燕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妇女一步步成为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云南省“光荣脱贫户”。
“现在,陇川种植蚕桑已达5.6万亩,是陇川一个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徐昌文说,陇川有了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将打造农工贸一体的联合产业集群,构筑起一条养蚕、缫丝、丝绸制造、印染加工、服装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据了解,德宏目前蚕桑种植面积约9万亩,涉及德宏5个县市、41个乡镇、195个村委会,桑园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乡镇有2个,千亩以上的乡镇有16个,农业总产值1153万元,涉及9702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95户。德宏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桑园种植面积达20万亩,带动农户4万户,实现农户现金收益9亿元。努力打造蚕桑产业链综合产值近100亿元。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陇川将凝聚各民族智慧与力量,全身心投入到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大战中,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奇迹,昂首阔步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