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养殖山水项目有哪些_山水养殖什么好_山水养殖致富项目

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发展山水牛养殖,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山水养殖致富项目_山水养殖什么好_致富养殖山水项目有哪些

上林县三里镇高仁村阳光玫瑰葡萄产业示范园喜获丰收,果农开心采摘。

山水养殖什么好_山水养殖致富项目_致富养殖山水项目有哪些

养殖生态鸡不仅让村民致富,也渐渐变成乡镇特色扶贫产业项目。

致富养殖山水项目有哪些_山水养殖致富项目_山水养殖什么好

上林县西燕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内,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

“工作有了,收入多了,负担没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翻开扶贫手册,看着收入逐年增加,幸福写在韦红花的笑脸上。自从搬迁到上林县明亮镇明澄社区,韦红花不仅找工作不用愁,孩子上学也方便了许多,全家收入一年迈上一个台阶。

五年来,像这样的脱贫故事在上林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成果丰硕,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产业有了,工作有了,收入涨了,房子有了,终于实现了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上林贫困群众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幸福画卷。

作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5年底,上林县有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万余户12.2万余人,贫困发生率20.71%。“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是该县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上林县以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创新工作机制,高位推动,压实责任,聚焦精准,强化政治担当,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敢于担当的勇气、一丝不苟的态度、精准有力的举措、惠农利民的福祉,紧扣目标任务不放松,突出“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聚焦“三精准”,狠抓“三落实”,动员和组织全县力量,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这是克难攻坚的五年,也是奋发有为的五年。五年来,上林县乘胜而进不松懈,勇往直前战犹酣,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底,上林县6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20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上林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2020年11月底,上林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至12024.32元。

实施“两培两带两促”“脱贫有人帮,致富有人带”成“金名片”

“返乡创业之初,对于要走什么路还比较迷茫,直到我参加了在广东举办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后,要做什么、怎么做,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底。”上林县澄泰乡大坡村拉岜庄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负责人苏达谋说。

苏达谋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经商创业,2016年积极响应上林县“本土人才回引计划”,回乡创立合作社发展山水牛养殖,有力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上林县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榜样。

作为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试点县,“十三五”期间,上林县大力实施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促进农村基层党建,促进本土人才回引创业等六大行动。通过两广、两培、两带、两促“四两拨千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带头人减贫带贫路子。

“两培两带两促”为上林县脱贫攻坚一线培育出了一群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他们带领贫困群众学习技术、发展产业,使扶贫产业在贫困地区遍地开花。

通过激励本地人才成长,吸引本土人才回归,2015年以来,上林县共培育致富带头人600人,带动11076户贫困户参与和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把145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29名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担任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带动1537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脱贫有人帮,致富有人带”成为上林县脱贫攻坚的“金名片”。

为进一步鼓励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带贫致富,上林县还积极落实致富带头人贷款贴息政策,创新“政融保”“创业扶贫贷”融资模式,助力金融扶贫。通过探索“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扶贫模式,建立“创业致富带头人产业培育发展基金”和“政府增信+险资融资+保险保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县政府出资1000万元设立风险资金池,以1∶10的比例提高融资额度,政府承担50%的风险,人保财险向融资企业提供融资资金时存在50%风险敞口,缓解了致富带头人融资贷款难、抵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因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突出,2018年3月,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现场会在上林县召开,“两培两带两促”已成为全国、全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林模式”。

狠抓特色产业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

2017年,248.17万元;2018年,786.17万元;2019年,1225.09万元;2020年以来,2164.93万元……“十三五”期间,上林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上林县把扶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高值渔、山水牛、生态鸡、乡村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建立县级“5+X”、贫困村“3+1”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产业和优质稻等传统产业并存的产业发展态势。

“以前这一片大多是荒地,现在这里是广西最大的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不仅贫困村民每年有稳定收入,而且村级集体经济也大幅增加。”在上林县白圩镇大浪村光伏电站旁,第一书记张金锋指着光伏发电板说。

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由上林县人民政府与苏州协鑫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计划总投资1.87亿元,在白圩镇大浪村、玉峰村的规划用地为1000亩,年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光伏扶贫电站成本低、见效快、持续收益期较长、承担风险较小,可以有效带动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张金锋介绍,自项目投入运行以来,周边已有1334户贫困户通过固定收益金增加了收入。

扶贫特色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为上林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16年以来,上林县大力培育“5+X”扶贫产业,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力度,助推全县稳定脱贫,共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18亿元,建设67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和774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受益群众14万余人,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20%。

如今,放眼全县各乡镇、村屯,扶贫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带动上林贫困户稳定增收、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2018年,上林县全面消除“空壳村”,截至目前全县131个行政村(社区)年收入均全部达到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66个,20万元以上25个,50万元以上4个。

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为有序推动移民搬迁工程,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上林县认真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和自治区、南宁市移民搬迁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挪穷窝与换穷业同步”的工作总体思路,以“建设推进提速度、规范管理上水平”为工作主线,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户到2020年“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搬出深山天地宽。”这对家住西燕镇幸福小区的搬迁户蓝育康来说,如今的生活正是如此。

日前,记者走进蓝育康的110平方米新房,看到屋内中式装修风格,电视机、冰箱、沙发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以前住在西燕镇东敢村的老土坯房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蓝育康说,“现在政府给我们建了漂亮的新房,生活太幸福了。”

自从搬进安置点,蓝育康一家看病就医、孩子上学、用电用水都方便不少。更重要的是,房产证也解决了。2019年7月,上林县创新为幸福小区的搬迁户办理不动产权证,开了全区为搬迁户集体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先河,解除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切切实实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现在,蓝育康还在社区应聘了一份管理员的工作,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以前在村里除了种地,没什么事情可做。在这里就不同,下了班可以在周围逛逛,回到家还能练字,有趣多了。”蓝育康笑道。

改变了生活方式,过上了幸福生活,蓝育康的经历,是上林县1.6万搬迁户的缩影。2016年以来,上林县通过建设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安置16019人目标任务,同时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向着“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迈进。

选派干部下沉一线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身处最前沿的基层扶贫干部这根“针”,通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发挥着落实方针政策、共谋百姓福祉的关键作用。

2016年以来,上林县共选派756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向非贫困村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131个行政村(社区)第一书记全覆盖。

为确保帮扶措施到村到户,上林县将县处级领导、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落实县级98个单位与131个村(社区)挂点帮扶,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6996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不漏户”“不漏人”。

干部下沉一线,使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织就一张网,凝心聚力攻坚,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决战脱贫攻坚。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黄立温正是700多名下沉一线的扶贫干部之一。

“古今为民需一身正气春秋奉公应两袖清风”。近日,当记者走进上林县塘红乡古春村村委,一副对联挂在门外,这正是黄立温工作的真实写照。

2015年10月,在上林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的黄立温来到上林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古春村,刚开始驻村,黄立温可谓压力山大。古春村地处石山地区,缺水十分严重,当看到村民开着手扶拖拉机上山取水时,黄立温感到十分震惊,“当时村支书对我说‘你闻闻我身上的馊味,你看看我5天没洗澡的样子,就知道我们这里到底多缺水了’。”黄立温回忆道。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可没有水怎么有产业,村庄怎么发展?“曾经有群众向我求助:‘我家牲畜没水喝了。’人没水喝还能忍着,牲畜没水喝该怎么办?我当时也很无奈。”黄立温立刻意识到——必须马上解决古春村的缺水问题。

民有所需,干部就要有所为。2016年3月,经过对古春村地下水文进行充分调研并在现代探井技术支持下,黄立温开始了找水的漫漫长路,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地下60米处探到了地下水。“看到水出来的那一刻,我开心极了。”他说。

有了水,古春村的产业建设发生了根本变化——引进了桑树种植产业和生猪养殖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截至目前,古春村共修建7处人饮工程,全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全部解决。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黄立温为全村群众打出的水井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井”。

(记者/胡光磊、见习记者余秋兰、任雪花、图/叶子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