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园园 通讯员 张俊 孙燕燕
菊花开,闻蟹来,眼下正是吃蟹的好时节。如今,提及吃蟹,黄河口大闸蟹必有名。近年来,东营市充分发挥黄河入海口优势,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以修复盐碱地生态系统功能为基础,实施生态养殖,推动“小螃蟹”变成“大产业”,走出了一条黄河尾闾生态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因此,“盐碱地上养出‘大闸蟹’,趟出黄河口生态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致富路’”案例,成为东营市2022年度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首批五个典型案例之一。
生态修复先行,走出高标准生态养殖路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典型、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但“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粮”的盐碱地,也一度困扰当地百姓。为了致富,当地群众开始探索水产养殖,但曾多以粗放养殖、无序开发为主,不仅导致黄河口大闸蟹养殖业发展陷入平均亩产60斤、规格2两左右的量少、质差、效低窘境,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园区生态修复:修复前园区环境恶劣,修复后植被丰茂养殖池塘得到循环净化
为破解长期制约大闸蟹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针对养殖方式粗放、标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东营市坚持生态修复先行,从改善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水环境、制定地方养殖标准、完善新型生产营销管理机制入手,探索从蟹苗到成蟹、从标准到品牌、从池塘到餐桌,全产业链跟踪研发、全过程技术创新服务、全方位配套经营管理的“三从三全”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
好水养好蟹。东营市从改善养殖池水环境入手,以惠泽农业公司为龙头示范带动,重点对近20000亩黄河滩区盐碱地、芦苇荡进行统一规划、系统治理、高标准开发,开挖进排水沟渠、修建高标准池塘,采取生物净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措施,充分利用当地三宝“荆柴苇子草”,对现有养殖池塘实施标准化改造。通过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和投放螺蛳、蚬类等底栖生物,既能净化养殖池水环境,水草和螺蚬还可以作为螃蟹的饵料来源,生态修复,一举两得,打造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基地,为生产高品质黄河口大闸蟹奠定基础。
为确保专业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东营市制定了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全面推广“种草养螺、良种优放、精准饲喂、增质节水”养殖模式,坚持以水定产,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实行统一种苗繁育、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养殖模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营销、统一全程跟踪式物流服务的“六统一”服务模式。同时,对养殖池塘实施节水改造,养殖用水依次进入沉淀池、储备池,经泵站排入沟渠进行生物净化,实现了源头节水、过程养水、尾水零排放三级水循环,节水率达到50%。
放苗:养殖塘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实行统一种苗繁育
此外,东营市还与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引入科研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建成2家中华绒螯蟹省级良种场和300亩科研实验基地,进行黄河口大闸蟹良种选育、中试和应用示范,从苗种选育、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从“上世纪90年代捞取野生大眼幼体—2000年前后进行工厂化育苗—2017年开始生态化标准化育苗”的跨越。
为解决养蟹成长环境不好把控、市场销售鱼龙混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东营市通过建设物联网智慧监管平台、农产品检测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形成了全周期管理应用场景。运用水下摄像机、传感器等设备对养殖池塘进行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测水温水质参数,实现养殖水立体化、全过程科学把控;采用无人船声呐探测技术,定时扫描水体中大闸蟹的数量、大小、分布等指标,全程管控每一只大闸蟹的生长过程,确保大闸蟹品质;将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于生产销售全过程,构建农业物联网追溯系统,实现每一只商品蟹从池塘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管,获得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资质。
围绕黄河口大闸蟹营销,东营市创新营销理念,与中国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合作,引入农场到家庭营销理念,建立“邮政快递+黄河口大闸蟹”配送模式,严把“筛选、包装、配送”等流通环节,两步分拣称重,确保各环节安全环保无污染;优化营销方式,在“线下”建成黄河口大闸蟹交易中心,在“线上”建成黄河口大闸蟹网红直播基地,开设电商专区,在北京、香港等大城市进行推介品鉴,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布展宣传,开展网红直播带货,目前网上销售超过30%。
研学基地:中小学生参观养殖基地,体验参与螃蟹从培养到送上餐桌全过程
“小螃蟹”做成“大产业”,塑造城市名片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研发,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协同创新,经过系列科学治理,东营市不仅形成了一整套适合黄河口盐碱地特色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的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更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打造了一个地方特色优势品种,塑造了一张城市名片,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及附加值,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东营市立足生态修复,坚持以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做好水绿交融文章,依托水环境生态修复、水质生态净化等技术,工厂化养殖企业建设尾水处理设施,确保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统筹考虑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挖掘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提高了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成效。
通过发布地方标准,实施生态修复,东营市妥善解决了私粗放养蟹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极大提高用水、节水、净水效能,维护生态养蟹系统安全健康,形成了稳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附加值。在生态养殖环境得到有效维护的前提下,养殖过程更加生态,大闸蟹品质更高,比南方大闸蟹提前上市两周到一个月左右,实现了错时、错峰上市。成蟹平均规格提高到3.5两,亩均产量提高到200斤,效益超过1万元,分别增长47%、80%。亩均效益提高了5倍多,成蟹品质与品牌效应显著提升,“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肥美大闸蟹:蟹肉鲜美紧实,蟹膏金黄流油
东营市还成功选育了具有强适应性耐盐碱基因的品种,选育的“蟹王”“蟹后”分别达到507克、347克,推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耐盐碱、早上市、高品质优良品系。经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磷、钙、锌等6种元素和缬氨酸、蛋氨酸等10种氨基酸以及脑黄金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的大闸蟹,黄河口因此成为全国重要的大闸蟹种质资源基地。
“黄河口大闸蟹”更成为一张东营城市名片。通过标准化建设、物联网追溯系统、营销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综合发力、发展直播经济,以及“黄河口大闸蟹”品牌塑造和宣传等一系列活动,“黄河口大闸蟹”成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入选“好品山东”“中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