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李文
环县是深度贫困县,也是草畜产业大县。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把羊当猪养”到2000年初的“4411”工程,从2010年前的“双二百万”工程到2013年以来的“双百双万”工程,环县的草畜产业日趋壮大。
引进和培育草畜产业龙头企业、创新群众养殖模式、优化养殖社会化服务成为环县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成功探索。
一
以前,环县草畜产业发展多以散养为主,大多做初级产品供应,附加值低,收效不明显。2016年,环县引进了中盛公司这一全产业链肉羊发展龙头企业,开工建设了中盛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并配套建成了城东塬万只肉羊繁育基地。
项目落地后,环县成立了三个服务保障组,努力实现帮办服务确保企业办事零障碍、贴心服务确保服务企业零距离、保姆式服务确保企业零跑路。
为了确保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环县县委、县政府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所承诺事项全部有明确的责任人跟进,并要求限时办结。在一系列服务措施的保障下,企业仅用了7个月就完成了中盛公司10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二
经过探索,环县为各类农户都量身订制了养羊新模式,“户托社养”“公司代养”“农户自养”三种模式供农户按需选择,农户则通过“331+”模式获利。
“户托社养”主要针对无饲养能力、无养殖条件、无资金、有致富愿望的农户,每户投放3万元3年期产业贴息贷款和2万元扶贫专项资金,贫困户以资金、劳力入股合作社购买种羊进行“户托社养”,贫困户3年固定分红1.5万元,3年后,还将获得10只基础母羊和1只种公羊。
“公司代养”是让贫困户以3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和2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购买羔羊,入股中盛公司养殖场,由中盛公司统—标准化养殖经营,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1.5万元。
“农户自养”则是为有能力、有基础的贫困户每户投放3年期贴息贷款2万元,用于购买种羊;给予每户3000元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圈舍改造;按照人均5亩标准补齐机平梯田,给予每亩500元梯田建设补助,用于种植牧草。同时,聘请技术服务公司作为养殖户的“家庭顾问”,全程跟踪开展—体化、规范化的养殖技术服务。
不论怎么样的养殖模式,都是依靠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串联到农户。目前,环县已有798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户托社养”;有48户贫困户与中盛公司签订合同,进行“公司代养”;1000户贫困户与环县牧康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技术服务人员跟踪指导,进行自繁自育。
今年,环县还计划种草35万亩,其中紫花苜蓿18万亩、甜高粱3万亩、大燕麦4万亩、青贮玉米10万亩,收储商品草达到5万吨以上,全力保障肉羊产业发展。
三
环县以社会化服务、保姆式技术指导、跟班式技术培训、菜单式金融支持和兜底式风险防控,确保群众踏踏实实“兴羊业”,喜气洋洋“发羊财”。
县财政列支技术服务费200万元、防疫服务费800万元,专门用于推行养殖技术总承包和防疫服务社会化改革。组建了牧康技术服务公司,培养聘用186名技术服务人员,采取县财政补5000元、合作社补5000元的方式,由服务公司对合作社、养殖大户逐个开展全年常规化防疫与季节性集中免疫,技术人员分片包乡、蹲点合作社进行社会化防疫服务。
今年,环县协调甘肃银行为荟荣草业公司投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亿元,信用联社以优惠利率投放“支农贷”5000万元,对在银行贷款有困难的贫困户,投放“金桥工程”贷款,为发展湖羊养殖的贫困户每户投放贷款2万至3万元,由政府全额贴息,鼓励群众种草养羊,通过金融扶持,惠及3.5万户。
环县还运用政策性补贴手段,给湖羊基础母羊购买保险,每只基础母羊每年缴纳保费60元,保额1000元,贫困户保费财政全额承担。同时,从“331+”试点合作社养殖总收益中提取8%养殖风险基金,用于购买商业保险,有效降低农户养殖风险,进一步调动农户发展肉羊产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