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近年来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成效,梳理医院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社开展了“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医院建设”案例征集活动,我省部分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通过单位入选为典型案例。为探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在促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成效,现分享部分医院信息化典型建设经验。
一、医院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全国规模最大的肿瘤学基地之一,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中心现设有越秀、黄埔两个院区,医疗业务量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信息中心是全院的一个重要职能科室部门,院长/书记牵头,专任院长管理,信息化委员会重点把控,承担全院和各个科室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需求,全面促进智慧医院建设。
二、医院信息化现状
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在行业前沿探索,不断投入完善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一体化临床工作站,我院于2021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卫健委互联互通四级甲等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评审。
在临床科研信息支撑上,我院率先制定发布了常见恶性肿瘤数据标准,建成覆盖132万例患者全量数据的肿瘤大数据库,其中建设了涵盖26个常见肿瘤的专病库。人工智能研究方面,鼻咽癌靶区智能勾画研究成果在11家医院落地应用;我院自主研发上消化道肿瘤内镜AI辅助诊断系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2019年,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落地30最佳案例。
我院利用互联网+,搭建起线上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已覆盖全院90%以上的就医流程:全面实现自助报到、智能就诊指引、自助检查预约、和实时候诊提示;提供一站式检查检验、费用清单等自助打印和云胶片服务;首创手机自助入出院流程办理,获2019年度和2020年度全国智慧医院优秀案例、广州互联网医院卓越服务奖(2020年);创新上线“云诊室”在线诊疗功能,建立全院邮寄服务中心,实现就诊资料一键邮寄到家。
三、互联互通建设与改造
(一)信息平台支撑实现互联互通,驱动智慧服务建设
互联互通基础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前,临床医疗服务信息化主要面临如下几类问题:
1. 检查检验申请单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孤岛问题突出
基于前期的集成平台建设成果,按照互联互通四甲标准测评规范进行全院信息化高等级建设,完成17个在用业务系统接口改造,大部分服务已接入集成平台并投入使用;完成11个新系统接入集成平台。
目前,检查预约方面,集成平台已支持医技科室检查预约;EMPI方面,已经在HIS、一体化、PACS、体检系统接入使用;单点登录方面,全院内、外网所有客户端电脑均支持使用单点登录;CDR方面,完成97个服务的注册和发布;字典方面,6类主数据已经在各个业务系统同步使用;临床诊断术语方面,完成编码标准规范/诊断数据值域。
2. 患者有多个病历号和患者身份标识不统一、临床数据文档共享问题
将以EMPI作为主干,串联CDR的各类信息,并最终通过统一病人视图予以展现。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服务的重点,在各个系统原来提供给医生护士查询各类检查检验报告时,统一先调用EMPI接口,获取患者所有的诊疗卡号和病历号,然后再查询所有相关的结果和报告。
(二)存储结构化、标准化数据,实现数据高效治理
从2018年开始,建设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中心(CDR),陆续在现有系统和新上线的系统持续进行结构化并按CDA标准上传结构化报告,报告结构化率达到100%;经过持续的标准化后,临床数据中心(CDR)不但能支撑多院区的实时调阅,还能够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云诊室(互联网医院诊疗)患者解决“时空”问题,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在云上查看医嘱、报告和病历。
另外,对临床和医技检查科室常用的知情同意书、各种流转的单据等全部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实现在临床各个信息系统查看浏览相关单据。信息中心已建立平台相关的定期考核指标,实现了治疗类和普通类的超过100种不同类型的知情同意书数字化,确保互联互通持续完善,为医院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纸张成本。
四、互联互通建设成效与亮点
(一)基于平台互联互通的线上线下医技预约全覆盖和全流程闭环
医院在进行采血业务流程改造前,采血中心存在高峰时段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现场秩序混乱、采血耗材漏收费、漏打条码、打错条码等情况。
首先,面对肿瘤患者多进行周期性采血检验的情况,在医生工作站进行适应性改造,医生在开立检验医嘱后,需对检验医嘱进行采血批次组合,组合后系统支持以批次为最小单位进行采血预约。
其次,以半小时为单位实现精准采血预约,避免高峰时段的过长等候及低峰时段的采血护士冗余。系统支持医生为患者进行诊间预约,患者也可使用中肿掌上就医APP或院内自助机进行采血预约,三种预约方式均支持随时进行预约变更。
最后,建立采血中心内部排队叫号流程:在对应预约时段,患者使用院内自助机或中肿掌上就医APP进行报到后,等待窗口叫号,期间采血系统设备自动备管并贴好条码,护士叫号后可直接进行采血操作。
通过分时段预约,平台采血预约与自动采血系统互通后,在高峰时段,采血患者总量提高了25%,在周五来院采血患者明显增多的情况下,采血人次增长53%。从报到到采血时间平均不超过10分钟,极少有等待时间超过30分钟。
通过持续接入新上线的医技检查系统和覆盖全院检查预约互联互通的治理后,医院公众服务应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线下,患者可以在门诊和住院病房的自助终端打印检查检验报告、影像胶片和医保门特审批证明,另外也可以在自助机实时预约和改约各类检查检验的时间;在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APP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分诊导医、在线支付、查看检验检查预约、检查就诊注意事项、就诊等候状态告知、各类报告和影像DICOM图像。临床医护人员也可以在系统和中肿掌上医院(医务人员内部使用的APP)随时查看已经注册到CDR的报告和临床各类医疗文书,平台监控系统相关共享文档调用日志如图1所示。
图 1 监控系统患者检验检查报告按时段统计的调用日志
建成智慧就医体系,通过医院智慧服务分级5级评估,实现100%医疗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诊前、诊中、诊后医疗服务全程在线化,实现智慧医疗服务全场景、全周期使用。
(二)实现电子病历数字化率100%、数据化率95%、互联互通率100%、移动化率95%
推动以医护人员为核心的互联互通核心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对非医疗文书全部实现平板和手机电子签名,将知情同意书、疫情申明书、需要患者或家属签字的协议书等全部实现线上归档查阅,系统100%覆盖国家“智慧医疗”要求,95%功能覆盖互联互通四甲功能要求。
基于平台和互联互通信息化,全面建设了共五大类98个子系统。同时,医院的数据资产也在快速增长和积累,到目前为止,医院数据总量已经达到PB级别(100万GB),这些海量的数据资产,成为医院医教研的重要工具,医院科研的重要支撑。
以“互联网+”为手段,基于集成平台建成以中肿掌上就医为载体的线上服务体系,实现了住院的一站式移动支付功能,目前使用自助入院的患者占总入院人次的80%;自助出院的患者占总出院人次的35%,部分病区更实现了100%患者手机办理入出院的大变革;使用手机缴纳预交金患者占80%。改造自助出入院流程,解决患者办理住院、交纳押金、出院结算等多次往返、排队的现象,真正方便了患者,改善了就医体验,提高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也为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奠定了基础。
五、未来展望和规划
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实施方针,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互联互通、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工作、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评级为指导,从八大方向开展智慧医院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建成以“智慧就医”为核心的流程优化及互联网服务体系,建成以“智慧医疗”为核心的临床信息支撑体系,建成以集成平台为核心的系统架构优化,建成以大数据挖掘、转化应用为核心的创新智能诊疗新模式(图2)。
图 2 智慧医院规划架构图
注:以上案例将汇编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医院建设——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案例集》,该案例集将在第二届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智慧医院建设大会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