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丘琼蕉新

“近期降温了,棚里的猴头菇正是出苞冒头的时候,我们得再去种植基地的三个场棚里转转。”北风凛冽,但在由蕉岭县长潭镇新泉村“两委”班子牵头建设的猴头菇种植基地里却忙得热火朝天,原本废弃已久的养猪场被打理干净,“变身”为现代化食用菌培育大棚:一摞摞培养好的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不少菌棒出菇孔已经长出了白绒绒的菌花。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志发和长潭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驻新泉村第一书记竺林正忙着讨论基地近期的工作安排。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近年来,新泉村乘着乡村风貌管控整治提升的春风,人居环境正逐步实现美丽‘蝶变’。‘面子’有了,我们希望‘里子’也能够做实。”据竺林介绍,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瞄准产业兴村,强村富民,在加快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培育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优质产业。

“首先,我们通过村干部划片入户的方式,全面摸清村中闲置资产底数和群众托管意愿。接着,因地制宜,分类整治,以‘多元盘活+赋能增效’的模式,推动资源增值、产业增效、村民和村集体齐增收。”谢志发告诉记者,在积极谋求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一处猪舍闲置多时,便从农户手中租下来,引进企业发展猴头菇种植。“在帮扶单位星海音乐学院的支持下,我们新泉村加快了种植场地改造以及设备、菌棒采购步伐,极大地推动产业发展。”谢志发表示,现在三间厂房内共放置了4.4万根菌棒,通常猴头菇能长成拳头大小,产量预计可达6万斤。

“除了自身寻找销售途径外,企业的保价回购,更增加了我们的信心!”谢志发说,自6月份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以来,在半年内,新泉村已拓展了大米、黑米、红薯、水稻、食用菌等多元化种植,形成村干部领办、农户积极参与,企业技术保障、单位消费帮扶等多方合力的格局。

产业发展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平常我们需要对菌包进行定期管护,检查其生长情况,一天收入为130元。”脱贫户丘运珍笑着说。

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工作队组团单位职能优势,发挥合作社联农带农富农作用,认真做好项目谋划,持续挖掘乡村产业多元价值,扶强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推动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竺林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