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7日,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周口市召开,这是机构改革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农田建设会议,来自全国的代表观摩了商水县和郸城县高标准农田“升级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作为粮食主产区,我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1.6%,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粮食和粮食制品超过6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并不断探索农田发展新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科技加持田野里充满“智慧”

一个人顶几十个人干活儿还一点也不累,可能吗?谈到高标准农田项目带来的改变,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现场演示:“在手机上点点就能浇水施肥,一年下来能省几十万元。”

邱守先所说的是商水县高效节水灌溉区内的智能灌溉系统,它让农民的种粮生涯和以前大不一样。“今年夏天我流转的2100亩地里的小麦能够挺过旱情,亩产超过1300斤,靠的可全都是它。”

商水县委书记孔阳补充道:“通过这套系统,农户能直接在手机上操控田间的现代农业设施。只需打开APP轻轻一点,智能终端系统就会自动分析生态气象监测数据,可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墒情等因素实现自动灌溉。”

科技赋能,让农田成为充满“智慧”的沃土。“信息化、智能化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民收益,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天津市农委副主任王志林说,天津农业是大城市小农业,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其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回去以后,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在精准、智能等方面加大投入。”

接二连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第二个观摩点——郸城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地埋式智能伸缩喷灌器,可以升出地面1.8米,适应高低秆作物喷灌,灌溉结束,自动缩回地下40厘米,不影响机械化耕作,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控制,节水节电节省人力。

“我流转了1700多亩地种红薯,看这长势,今年每亩地起码能收6000斤。”豫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雷笑着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里完善的配套设施,红薯高产丰收在望。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郸城县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销售、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高标准农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不仅旱涝保收,红薯的品质也更好。销售方面,除了和福建一家薯片厂签了合约,我还自己开了家电商公司,每次红薯刚收获就卖完了,供不应求。”对种红薯,王雷越干信心越足。

当地的龙头企业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良种组培—育苗扩繁—田间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在全县发展红薯种植10万亩,1.5万多户农民从中受益,每年带动农民增收7500多万元。“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表示,今后将持续加强能力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支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看看咱的高标准农田 许昌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许昌种菜_许昌种植致富果_许昌种植结构

9月2日,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的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成排的玉米长势良好,蕴藏着丰收的希望。

“玉米正处在灌浆期,照目前这长势,今年亩产量应该在1000斤以上。”正在田间忙活的种粮大户万子荣说,他一共流转了1200多亩地,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玉米,小麦实现了订单销售,玉米长得也不赖,扣除各项投入,一亩地净收益500元左右,一年收入可以达到60万元。

“稳产增收,离不开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万子荣感慨,今年小麦经历了倒春寒、病虫害几个坎,4月下旬又遭遇旱情,能夺取丰收,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硬实力”。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好处可多了。”万子荣对比今昔,打开了话匣子,“先说路,最早田间是1米多宽的土路,一过车就尘土飞扬,赶上下雨天,三轮车都走不动。现在修的水泥路又宽又平,农机进来了,集中连片耕种,成本降了一大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过去是‘浇地’,现在是‘浇庄稼’。”万子荣说,地里装上了固定式、绞盘式、地埋式等喷灌设施,从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到精准“喷灌”,省事又省心。

“科技,让传统农业抖掉了‘土味儿’。”万子荣说,在陈曹乡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采用了“统一选用良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械收获”的“六统一”精细化种植模式,还用上了远程控制、自动测墒等新技术,让过去“靠天吃饭”的内涝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过去防治病虫害,一个人一天最多能给10亩地打药,现在一架无人植保机一天能给700亩地打药,而且喷洒精准、操控便利、节药效果明显。”建安区旺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采红说,合作社提供喷灌、植保、收割、粮食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劳动力,让种田变得轻轻松松。

打开“测土配方施肥微信服务平台”,万子荣通过手机定位,很快查到了自家田地的土壤肥力指标及科学施肥建议。在今春小麦拔节孕穗期,他根据“增磷、补钾、控氮”的施肥建议,着重上了磷肥、钾肥,氮肥的施用量比往常减少了11%。

“给庄稼要配‘营养餐’。”建安区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保明介绍,他们依据土壤供肥性能等,提出了农作物种植及科学施肥建议,使建安区大田作物亩均增收80—150元,提前实现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

许昌市副市长楚雷介绍,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许昌市“十三五”以来投入资金51.39亿元,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新建高标准农田92.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52.6万亩,形成了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许昌调查队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夏粮生产条件复杂多变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许昌市夏粮总产量达到170.04万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农田高标准“饭碗”端得稳

许昌种植结构_许昌种植致富果_许昌种菜

近期,河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其中《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遵循,将为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夯实基础。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高标准农田如何建,才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高标准农田如何升级,才能护航农业高质量发展?7月14日,记者采访了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专家及行业从业人员。

破解“四龙治水”新体制高效统一

6月初,我省产粮大县滑县181万亩小麦已经全部颗粒归仓,在四间房镇王道口村,种粮大户王勇坡一直忙着卸粮晒粮。

“今年小麦亩产超过1200斤,得亏天旱时浇上了水。”王勇坡的好收成靠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的作用,去年,王勇坡在600亩流转土地上将机井由过去的9眼增加到15眼,浇地水带也改成了地埋管,“旱能浇,涝能排”让他的小麦产量稳中有升。目前,滑县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占全县基本农田面积的69%。

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我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0多万亩,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由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原来由多个部门分头实施、建设主体不一、投入标准较低、后期管护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根据《意见》,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管理职能由原来的四部门分头实施,统一由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实施,从省级层面实现“一个任务清单、一个资金渠道、一套管理体系”,构建了集中统一高效的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此外,我省还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省、市、县三级按6∶2∶2分担配套资金投入。

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处长黄幸福介绍,近年来,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艰巨,出台的《意见》有利于凝聚部门合力,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夯实基础。

升级版标准更高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意见》显示,到2025年,我省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2000万亩以上,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增加,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我省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升级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并构建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健全工程管护机制,拓宽管护经费来源渠道,确保农田工程设施长效运行。

在商水县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种粮大户邱守先只需要轻点手机,自动喷灌系统就开始作业。“手机上‘浇地’,一天就能浇完2000多亩。”

不仅仅有自动化灌溉,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气象观察、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高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日召开的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提出,新时期要围绕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升级版”,突出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抓紧制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再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国务院近日批准印发《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为农业农村投资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各地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大型规模养殖场、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业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要完成新建660万亩任务,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按照不低于3000元/亩标准,创建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关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认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的加快,抗逆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我省粮食生产将在高基点上稳产高产,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越扛越稳、越扛越牢。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要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基础上,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抓好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优质小麦种植,不断提升粮食品质;加快培育花生、草畜、林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培育高素质农民,发挥返乡农民工创业引领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技术装备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要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深耕主业,持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做强冷链物流,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模式。要坚持科技引领、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提升种业水平,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改变以化肥等高投入品换取高产的方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品牌化建设。尹弘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协同发力,创新激励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督促指导,努力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河南加速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

许昌种植致富果_许昌种菜_许昌种植结构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近年来撑起了越来越多的致富“伞”,丰富的特色农业不断鼓起了农民的腰包。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开阔。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米袋子”“菜篮子”更充盈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优势和王牌。“三夏”期间,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从豫东平原到豫西丘陵,从黄河之滨到淮河之畔,“弱筋”“强筋”起舞中原、“优质”“专用”效益凸显,优质小麦成为小麦产业发展的耀眼“明珠”。

2016年以来,我省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建设了223个优势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省优势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优质专用小麦快速发展。从2016年的600万亩到2019年的1350万亩,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占到了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6,形成了豫北强筋小麦生产适宜区、豫中东强筋小麦生产次适宜区和豫南沿淮弱筋小麦生产适宜区。各地还以村、乡为单位,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品”,形成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区,2019年,全省千亩以上的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区面积达1258万亩。

不仅仅是优质小麦,我省优质花生种植面积也由2016年的169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3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优质草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3年新增肉牛82.2万头,新增奶牛15.6万头,伊赛、伊利、蒙牛、君乐宝、花花牛等龙头企业舞动中原;优质果蔬稳中调优,水果质量持续向好,灵宝、陕州等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已成为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区,蔬菜产业则形成了以杞县、中牟大蒜,柘城、临颍小辣椒等为代表的生产基地。

2019年,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499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5%,3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63.75元,比上年增长9.6%。“优势特色农业不仅成为农业高效发展的‘金名片’,也实实在在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张鸿雷说。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农业有赚头有奔头

6月下旬,一则好消息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夏收工作已接近尾声,全省优质专用小麦不仅种植面积较去年有所增加,而且在收获前已有九成被企业订购,实现优质优价。

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就是通过订单收购优质小麦的。“公司推行优质粮食种植、良种培育,与种植户签订回收协议,加价回收优质原粮,每亩可使农民增收200元。”该公司总经理朱振说,企业有粮收,农民有钱赚,规模化订单种植,提高了土地的收益率和利用率,“未来,我们还计划吸纳十几个乡镇的70个合作社加入优质小麦产销联合体。”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让农业有赚头有奔头,这背后蕴含着我省着力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延伸产业链,提高小麦、玉米、稻谷、油料四大产品的加工度;提升价值链,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要求,提高粮油产品附加值;打造供应链,支持和鼓励核心企业构建各类产业综合体,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火腿肠、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全国市场上火腿肠的1/2、方便面的1/3、馒头的1/4、汤圆的3/5、水饺的7/10都产自河南。

大力推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不断巩固提升农产品加工大省的优势地位。2019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8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河南已实现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华丽转身。

迈向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近年来,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不断巩固,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1300亿斤、占全国的1/10,油料、蔬菜、食用菌和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上了新起点,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农产品供给的总量不足,转向普通农产品供大于求和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并存。”我省“三农”问题研究专家赵祯煜指出,我省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依然不高,农产品竞争力还比较弱,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水平,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规划需先行。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和《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等,构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构建推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省政府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想,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在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传统农业大省正迈向农业高质量发展康庄大道,加速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

来源综合:河南日报 大河网 周口市政府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