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袁庄村晴空万里,抬眼望去,山林环绕,水流潺潺,漫步在纵横交错的砖瓦道路上,绿树、稻田、房屋和忙碌的渔农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鱼米之乡的清新、秀丽一览无遗,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两天,“姐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凤琴既忙碌又兴奋。原来,这里最近举办了一场夏日“农忙”活动,群众参与热情,摊位、趣味游戏、节目表演等不仅活跃了村子氛围,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知名度。“现在我们这里水稻种得好,鱼儿长得好,这都多亏西农大专家教授的技术支持,才让我们的产业发展不断延伸。”王凤琴一语道出关键所在。

王凤琴所说,正是指来自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试验示范站。2007年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安康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自此,一所集产业服务、科研推广、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产专业试验站用于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将鱼养殖在稻田中,鱼的排泄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分解成养分,水稻吸收养分的同时过滤水质,为鱼儿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西农大水产示范站首席专家吉红教授介绍,“稻鱼共生”“稻蟹共生”“稻虾共生”“稻鳖共生”......近年来,水产示范站与安康市共同探索山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路径,聚焦“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目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扩渔、粮渔双赢”的新“稻”路。2022年全市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2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突破2300吨。

“稻米从10元一斤增长到30元一斤,鱼则是从8元卖到了13元一斤。一亩地稻鱼综合产值达1万元左右。”王凤琴高兴地说,这种模式已在这里试验了三年时间,效果一年比一年好,从去年开始,还带动起周边村子、合作社、公司等参与发展,更多农户从中受益。

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渔业发展紧紧围绕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这条主线,其中,西农大水产示范站聚焦“秦巴山区水生经济动物资源养护和开发利用”“渔业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构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三大工作方向,重点突破了匙吻鲟、多鳞白甲鱼和鳜鱼等名优鱼类人工繁育、特色饲料资源开发以及池塘“两微一基一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关键和瓶颈技术。“匙吻鲟是一种可以觅食水中天然物质的鱼种,既减少人工投喂成本,又减少饲料污染,且投放当年可完成生产周期。”吉红说,团队通过“灯光诱饵技术”“网箱强化培育技术”等养殖新技术,在该地区率先实现了匙吻鲟规模化繁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匙吻鲟这一“生态鱼”也成为安康渔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陆基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数座池中的鱼群鲜活肥美,永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松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多年前,学厨归来的陈小松赶上了吉红教授团队组织开展的水产渔业培训班,深受启发的他在吉红教授的多次指导下,转型开启创业之旅。

“从水产养殖到品种选育,吉红老师团队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为我们出谋划策,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信心。”陈小松说,自2018年合作以来,基地先后引进鲈鱼、匙吻鲟、黄辣丁等名特优鱼类,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基地新建了60多个陆基圆筒型高位养鱼池,进一步提高了养殖品种的附加值。

陈小松算了一笔账,一个池塘大约可以放1200尾,成年鱼能长到2斤多,每个池子产值能达4万元。在“校地企”联合推动下,基地采用“生态养殖、池塘精养、稻田综合种养、陆基高位池”四种模式,发展养殖户140户,并辐射融入到新华村、中营村等庭院经济、光伏经济发展规划中。此外,借助水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新华村渔业乐园项目进展顺利。“专家有技术,企业有发展,群众热情参与,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谈及发展理念,陈小松信心满满地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