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省天门市举办了全国首届泥鳅繁养技术高峰论坛,来自湖南、四川等全国几十家养鳅合作社的几百个同行,与专家一起共同探讨泥鳅繁养现状和稻鳅生态养殖。论坛现场,来自中科院水生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就泥鳅养殖的几种方式进行了技术指导。

湖北生产科学研究所专家印杰向记者介绍:“池塘养殖的塘不要太大,如果塘太大就要做好防鸟措施,因为鸟特别爱吃泥鳅;池塘里密度有点高,腥味特别浓,稻田里沟一定要挖宽一点。一般两到三米宽,深度1.5-2米之间。”

泥鳅是我国传统的淡水经济鱼类。现如今,泥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养殖,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而中国的泥鳅出口也呈加速趋势,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水产品之一。

在论坛现场,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谈到,现在许多农户采取的稻田里养泥鳅模式,既能减少天然的捕捞,修复自然生态,还能提高种粮食农民的收入、保护土壤和粮食,是一举三得的好模式。“我觉得稻田里养是很好的,因为养泥鳅就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土壤也不会污染,粮食也比较安全。”

截止2015年12月,在我省,池塘养殖泥鳅约有三万多亩,稻田养殖约有五万亩。泥鳅的选育、繁殖、养殖和加工等产业链也逐渐完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