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灶猪(Zaopig)中心产区在江苏省盐城市的大丰县、东台县,主要分布于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以东、运盐河以北、射阳河以南的广阔沿海垦区地带。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灶猪产区位于北纬32o56’~33o36’、东经120o13’~120o56’,地处江苏省中部,盐城市东南,东连黄海。为平原地貌。年平均气温14.1℃,无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042mm,年平均日照时数2239h。属于亚热带与暖湿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适宜喜湿作物的生长。主产区大丰市是苏北沿海农区,有川东港、斗龙港、大丰干河等人海河流,淡水、海水资源丰富,且土壤质地有砂土、砂壤土、黏土等不同类型,孕育了丰富繁多的物产。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历史上,滩涂农民筑灶制盐,因称灶民,同时种棉养猪,因而命名为灶猪。据大丰县志史料记载,灶猪大约是在213年,即后汉献大帝建安十八年,农民东迁垦荒引入的。范仲淹任西溪盐官时,筑海堤(范公堤)、兴水利,垦荒置灶烧盐,沿以成习,盐民称之为灶民。产区黄河、淮河、海河常泛滥成灾,易旱易涝,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作物以麦类、甘薯、玉米、豆类、花生、高粱、谷子等旱作为主。由于地广人稀,闲散土地较多,群众养猪多采用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灶猪就是在这种较艰苦的条件下经长期驯化形成。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6年不完全统计,盐城市存栏灶猪种母猪700余头,种公猪10头。大丰市种猪场是全省唯一的灶猪保种选育中心,现有灶猪母猪繁殖群80余头,不同血统的公猪5头(含后备公猪2头)。
1984年灶猪种猪的数量曾达到4万多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灶猪体型较小,结构匀称、紧凑,体质较为疏松。额部有较深的菱形皱纹,耳大、下垂超过鼻端。嘴筒略长而不尖,有的嘴筒有两道箍纹,有的顶部有两道纵纹通向鼻子。体躯较狭短,胸部较深,发育良好,背腰微凹,腹大、不拖地,斜尻,尾根较高、细长[]。正常乳头9~10对,乳头中等、间距较宽,对称排列,乳房结构匀称,乳腺发育良好。四肢较短、健壮、坚实有力,前肢直立,左右距离较宽;后肢稍弯曲,多呈卧系。蹄较宽,蹄质坚实。被毛黑色,毛粗而密,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鬃毛粗长。
2.体重和体尺 据2006年大丰市种猪场测定,灶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 繁殖性能 灶猪性成熟较早,母猪75日龄开始发情,公猪60日龄有爬跨同窝仔猪的性行为。母猪120日龄、体重30~35kg,公猪180日龄、体重70kg时可以进行配种。母猪发情周期18~22天,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111~114天。利用年限母猪8~10年,公猪3~4年。
据2006年大丰市种猪场测定,母猪窝产仔数13.12头,窝产活仔数12.17头;仔猪初生个体重9259,初生窝重12.13kg,仔猪21日龄窝重28.91kg。仔猪45日龄断奶重个体重11.81kg(三胎至八胎)。断奶仔猪成活数11.57头(三胎至八胎),断奶仔猪成活率95.1%。
2.育肥性能 据1982年在大丰市种猪场进行的“灶猪肥育性能和胴体测定”试验报告记载,从体重20kg起育肥129.25天,体重达75.1kg,每千克增重消耗混合料4.206kg、青料2.609kg,可消化能54.84MJ,可消化粗蛋白质416.29g,日增重421.96g。
据1982年江苏省农林厅畜牧局在大丰市种猪场组织进行的“灶猪肥育性能和胴体测定”试验报告记载,灶猪屠宰适期以75kg为宜。201.5日龄灶猪宰前活重75.1kg,胴体重55.63kg,屠宰率74.07%;6~7肋背膘厚49mm,平均背膘厚39.1mm;花板油比例12.68%,眼肌面积15.91cm2。瘦肉率43.15%。肉质细嫩,肉色鲜红,肉色3.25,熟肉率66.12%,系水力75.15%,大理石纹2.25,pH16.55。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99年大丰市种猪场被列为江苏省省级重点保种场,是唯一的灶猪原种场,2006年有灶猪繁殖群母猪80余头,其中核心群母猪40余头。灶猪作为淮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据1982年江苏省农林厅畜牧局组织的“提高商品猪瘦肉率杂交组合试验”报道,用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公猪与灶猪母猪杂交,日增重以大×灶最高,达596.13g;饲料转化效果以杜×灶较好,仅3.27;胴体瘦肉率以汉×灶最高,达54.8%。综合分析,以汉×灶或杜×灶为较优杂交组合,即开展二元杂交利用以杜洛克猪或汉普夏猪为父本较适宜。
五、品种评价
作为重要的遗传资源,灶猪群体已经较小,濒临灭绝,亟须加强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