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为全区第一大类果树,种植面积20.05万亩,产量14.66万吨,产值30800万元;主要分布在沿江15个乡镇街道。亚热带水果(龙眼、荔枝等)主产于南沱镇、珍溪镇,总面积2.5万亩,常年产量9000吨,产值9000万元。南方早熟梨,主产于马武的惠民片区和蔺市的五马片区,总面积约为3.5万亩。其他园林水果(桃、猕猴桃等)总面积约9.11万亩,以西瓜为主的鲜食瓜类共1.8万亩。
2.茶叶、花椒
全区25个涉农乡镇街道现有荔枝、同乐、蔺市、大顺、龙潭、马武、李渡、罗云等12个保留茶叶生产,在地茶园面积1.35万亩,可采茶园0.95万亩,年主要生产加工绿茶、红茶750吨,年产值3500万元。主要栽培品种有云南大叶种、四川中小叶种、福鼎大白茶、巴渝特早、白叶一号、龙井43、中黄一号等茶树品种。
全区现有花椒种植面积5.9万亩,其中约50%投产,鲜花椒年产量0.5万吨、产值5000万元,花椒加工品产量0.1万吨(主要为干花椒、保鲜椒、花椒粉等)。主要种植区域为荔枝、白涛、李渡、龙桥、珍溪、焦石、龙潭、同乐等。珍溪永义正在打造花椒出口基地。
3.笋用竹、油茶
全区笋用竹面积约3.2万亩,其中丰产笋竹面积约1万亩。主要分布在南沱、义和、百胜,品种为麻竹、雷竹等。全区油茶种植面积4万亩,投产面积达到1.7万亩。主要分布在大顺、李渡、荔枝、同乐等,无初、精加工企业。
(三)经营主体情况
果树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果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1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202个,经营面积6.16万亩,占果树总面积约17%,其余87%面积为传统“一家一户”模式种植经营。
茶叶方面:拥有500亩以上基地8个,规模种植茶园面积近5000亩。主要加工品种有红碎茶、红条茶(功夫红茶)、绿茶(方坪茶、涪陵白茶)、黄茶(涪陵黄茶)。全区现有市级龙头企业1户、茶叶专业合作社5户、茶叶家庭农场2户。
总体来说,全区经果林产业普遍存在新型经营主体少、“一家一户”模式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等现状。
(四)品牌创建情况
果树方面:涪陵锦橙、脐橙曾被评为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农产品、首届重庆名果、重庆市名牌产品、重庆市名优柑橘优质奖、重庆晚熟优质柑橘金奖、“三峡杯”优质晚熟柑橘杂柑类金奖、首界重庆柚博会“十大名柚”、首届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十大名品”。“涪陵脐橙”获地理商标产品,涪陵龙眼荔枝注册有“睦和龙哥”和“珍溪”商标,先后获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涪陵龙眼”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中国绿色生态龙眼之乡”称号。
茶叶方面:全区现有方坪茶牌、芝南牌等茶叶商标10个,相继创建了荣获国际国内名茶金奖的“涪陵白茶、涪陵黄茶、涪陵红茶、方坪名茶”等品牌。
其余花椒、油茶等产业在品牌打造方面缺少成果。
(五)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果品初加工和果酒加工开始起步。全区果酒加工量约380吨鲜果,主要加工企业为蔺市望仙酒厂,加工品种有杨梅、无花果、火龙果、李、梨等。二是休闲观光果业发展初具规模。惠民堡子等坪上片区南方早熟梨观光走廊和南沱镇连丰睦和柑橘、龙眼、枇杷休闲观光带及城镇效区精品观光果园已初见成效。三是笋用竹加工产业效益凸显。全区现有以三峡笋业为龙头的笋用竹加工企业3家,带动劳动就业1.8万人,成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四是油茶产业融合发展显著滞后。全区油茶产业投产面积已达1.7万亩,却没有初、精加工企业。
综上可知,我区经果林产业普遍缺少初加工、精加工等下游产业链,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整体融合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六)果品产业项目情况
2009年以来,我区经果林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如下五个项目:
一是长江绿化项目(2009年-2012年):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城周森林屏障工程占用耕地用于新造经济林。主要种植品种为:柑橘、龙眼、杨梅等。补助方式为:每年每亩补助200元给耕地承包户或造林业主(补助期限3年);按先建后补原则一次性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费800元/亩;农民和大户成片建经果林,苗木由区上采购,苗商不包栽植的经检查验收合格且成活率达到规定要求补助整地打窝栽植费1000元/亩。
二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2009年-2015年):对第一轮退耕还林种植的柑橘、龙眼、杨梅等果树,采取每亩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补助。
三是油茶专项项目(2012年-2017年):对种植油茶并存活的农户,在验收合格给予每亩600元的一次性补助。
四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2020年):发展生态林或经济林,种苗补助300-400元/亩(2014年-2015年300元/亩,2016年以后400元/亩),一次性现金补助1200元/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柑橘、李子、花椒等经济林。
五是国土绿化提升项目(2018年-2020年):经济林新造和改造,主要对象作物为柑橘、李子、花椒等,补助方式为:新造补助600元/亩,改造补助100元/亩。
综上可知,我区主要经果林产业(柑橘、亚热带水果、花椒等)大多是依托项目所建,而项目一次性补助较高、后续补助较少(除退耕还林巩固、长江绿化有后续补助外、其余项目几乎没有)、缺乏配套设施资金,这种补助模式容易产生重种轻管、难见效益等现象。
四、涪陵特色经果林后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涪陵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目标错位与市场预期错位
发展目标错位体现在:我区现有大部分经果林产业都是依托退耕还林、长江绿化带等项目发展而来,项目本身的目标是生态重建修复,但地方政府在项目实施时又不可能仅仅考虑生态建设需要,在结合经济效益考量的基础上,大多选择了经果类林木,在满足主目标的同时,赋予了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的辅目标。主要目标完成之后,在缺乏上级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对搭便车产生的辅目标,地方政府缺少强烈发展意愿,存在项目实施建成后就不再管的心理,对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关注度不高。市场预期错位体现在:退耕还林和三峡库区绿化等项目都是政府行为,在选择相应经果林木产品的时候,为满足主要目标而缺乏对市场前景的深入思考研究,与市场预期错位,对经果林能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缺乏预判,一句话先种上再说。比如在百胜镇利用退耕还林项目种植的8000亩李树,并没有考虑到李子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忽略了经果林未来产生的效益能否持续。那么对李子产业的效益如何,当初并没有想得那么多。主要目标目的和初衷倒是达到了,果树成林,实现了长江防护、退耕还林等功能,但辅目标、附加目标的经济效应却不理想。
(二)发展缺乏强劲内生动力、失管弃管现象普遍
回顾我区特色经果林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的看到,多数经果林都是政府项目、政府号召、政府动员,农民是具体的实施者,获得项目给予的苗木和管护资金补助,自身投入少、付出少,经营不佳造成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简而言之,就是政府要求农户搞的,而不是农民自己要搞的,农民是被动的,根本上缺乏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我区“一家一户”种植农户占比较高,依照农民行为相关理论,它们规模小、利益少、见效慢,对农民来说缺乏利益驱动,短期效益远不如外出务工,在经果林上的投入不划算,所以不愿花费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到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上,失管弃管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经果林产量不高、品质不好、经济效益差,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产业发展陷入“管理水平低—产量品质低—经济效益差”的恶性循环怪圈。比如龙桥街道八一村种植的沃柑,农民对收益持无所谓的态度,放任其自生自灭;而李渡街道堰桥村种植的李子树,部分村民竟然将其挖掉改种玉米。反观新型经营主体,往往发展目的明确,内生动力强劲,投入积极主动,管护比较到位,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添措施,迎难而上积极处理。比如李渡街道山仑村的杨梅项目,虽然杨梅的效益不是很好,但是业主自己在千方百计想办法如何把这个项目盘活。实践证明,决定动力的根本因素来自于内因,而不在于外在力量的推动。
(三)“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存在弊端
从调研的情况看,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多,龙头作用不强,我区的30多万亩经果林,87%的面积都是“一家一户”种植经营模式,这种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它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小”和分散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规模“小”,农民不把自己种植的几棵果树当一回事,不可能产生强烈的市场意识,不可能产生强烈的科学管理的需求,也使他们丧失了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分散,他们缺乏凝聚力和形成共同利益的动力,也缺乏利益诉求表达的代表,致使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整体上讲,目前这种经营主体状况,短期内还不可能有明显改观,难以满足我区特色经果林发展要求,“小农户”难以同“大市场”相适应。因此,立足现状,积极引导,着力研究解决“一家一户”种植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我区特色经果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主动服务指导缺位
一方面,由于在家的农民年龄大、文化低、劳力差,加之利益驱动不足,所以对技术管理、服务指导的需求意愿不高,主动寻求政府提供相关服务的动能不足。另一方面,因为是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发展主体、利益主体多元,如果没有合作社等组织或者合作社等组织是空壳、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话,即或有服务需求也无法及时有效传递到乡镇街道的技术部门,一厢情愿的初衷无法有效的转化成获得服务的现实。再就是,不少乡镇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往往是等农户主动找上门,属于被动服务,因此对农户的发展需求、管理需求、市场需求茫然不清,致使特色经果林发展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成为客观现实,在帮助农户销售、提供市场信息等销售服务方面也普遍存在履职不力、作用发挥不到位等现象。
(五)生产便道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经果林项目发展目标错位,导致后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成为必然。因为当初实施退耕还林、长江绿化等项目的初衷和目标就不是发展经果林,不是考虑农民增收和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当初并未将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纳入后续扶持的内容。比如退耕还林、长江防护、库区绿化等项目,项目本身与主要功能都不需要修便道,更不需要修冻库、供排水设施等,因此项目本身不可能也没有这些设施的资金。由于现有项目和已经种下去的经果林木客观上缺乏后续配套基础设施,因而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就缺乏后续保障、难以达成,对后续扶持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六)经果林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
我区特色经果林总规模不算小,且柑橘等主打产品规模效应逐步形成,其余品种已经逐步进入盛果期并逐步放量。从调研的情况看,由于“接二连三”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一是缺乏下游加工企业,致使优质果品除了鲜销之外缺乏其他出路,残次果白白浪费失去应有的经济价值,整个产业发展水平大打折扣。二是冷藏和冷链运输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缩短了销售周期,缩减了销售半径,抑制了经济效益的发挥。三是农旅融合不够,乡村旅游发展缓慢,休闲农业的休闲功能没有充分展示,旅对农的促进作用远远不够。相较于奉节等先进区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迈步不大,尚需极力提升。
五、特色经果林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及对策
下一步,我区应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理、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创建品牌、开拓市场、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为目标,当务之急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推动特色经果林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把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摆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
我区特色经果林,当时大多以各种项目的名义发展起来了,经过多年的发展管护,其项目本身目标已经实现(如生态修复等),目的已经达到,但项目实施时派生的、附加的经济效益目标,也就是地方政府主要的预期目标还没有很好实现。因此,这一项目原始初衷实现以后,毫无疑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该把地方政府主要预期目标(即经果林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摆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进一步推动项目实施时的“辅”目标顺利完成。有介于此,对推动我区特色经果林可持续发展问题,要作为当前和今后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任务加以研究、解决和推动。要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统筹协调,专门制定我区特色经果林可持续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思路、路径、办法、考核、激励措施,举全区之力,确保我区特色经果林做优做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农民生活更加富足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加强汇报,引起上级的足够重视,纳入重要工作盘子,加大财政后续扶持力度。
(二)把激发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区特色经果林可持续发展,说穿了是要解决“一家一户”种植经营模式产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农民发展动力问题,发展没有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首先,要着力提高农户对经果林产业的发展信心和期望,引导农户由被动种植向主动经营转变,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培育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效益好的典型,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燃起他们通过特色经果林致富增收的希望。要传递好的市场预期,增强农民积极主动管好护好经果林的积极性创造性。要通过帮扶,提高经果林产出效益,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吸引和驱动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其次,要优化组织形式、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意识,吸引农民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克服“一家一户”模式弊端,解决好“小农户”与“大市场”不适应问题,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三)把落实科学管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
好品质的农产品是管出来的,好的效益也是管出来的,管是中心环节,因此,对失管弃管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避免全区已经发展起来、初具规模、效益初显的经果林产业因失管弃管而毁于一旦。一是要在全区普遍开展一次特色经果林失管弃管的摸排,把失管弃管的底数搞清楚,原因找清楚,症结弄清楚,建立工作台账,制定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职责,不断推动失管弃管的经果林管好、管实、管出效益。二是村社要积极作为,把科学管护好“一家一户”的经果林作为村级组织在巩固脱贫攻坚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主要任务,积极组织发动,探索经营流转、托管代管等形式,一户一策对症下药,把失管弃管的盘活,把已经见效的管好。三是乡镇街道要履行主要责任。乡镇街道农业服务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落实工作责任,深入农户,广泛开展科学管护技术的培训指导,提高农民管护技能,尤其是要引导农户避免弃管漏管,对挖树、换种等现象要高度关注,发现苗头及时引导,务必慎之又慎。四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技术支撑。要以高校、科研院所、市农技总站为依托,组建经果林技术专家组,提高关键环节研发力度,夯实经果林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支撑,提高经果林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要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育力度,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农民实际的培训方式和考核办法,确保培训务实有效。
(四)把搞好销售服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没有种不出的农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把特色经果林产品卖出去才是发展产业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当前农产品的销售服务,是我区特色经果林发展当中的一个软肋、短板和弱项,迫切需要有力有效补位到位,要解决好销售当中的突出问题,除了一家一户农民自身要努力外,关键还得靠各级政府帮扶。一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平台。要建立面向全国、畅通灵敏的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完善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反馈机制,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及时传递市场信息,提出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对策,提供决策参考,改善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二是要提供销售帮扶服务。乡镇街道农业服务机构,要在为一家一户传递准确市场信息的同时,承担起帮助农民销售特色经果产品的具体责任,帮助有销售帮扶需求的农户尽量把果实卖出去,把滞销降到最小程度,烂果损失减到最低。在帮助农户搞好优质、合格果实销售的同时,还要想办法、添措施、建设施,帮助农民给残次劣果找出路,使农民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要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完善特色经果林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经果林产品储运能力,促进产品市场流通。在应季果品上市前,要积极主动与区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帮助农户牵线搭桥找销路。加强经果林产品产后配套营销,推动经果林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发展订单农业,打造涪陵区经果林产品集散中心。总之,要帮助农户找商家、上网络、打广告等,千方百计实现产品销售收益效益最大化,让丰产切实成为丰收。
(五)把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前文已经分析到,我区特色经果林大部分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托各种项目发展起来的。由于项目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考虑配套设施问题,因而配套设施的缺失或滞后成为必然。然而配套设施问题又事关我区特色经果林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补上基础设施这一“截”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全面摸底,弄清全区特色经果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缺口。对我区已有特色经果林项目进行深入摸排和科学研判,对缺少多少生产便道、供水、冻库、仓库等基础设施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合理规划,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二是要尽力而为,争取后续财政扶持。特色经果林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非个别和涪陵现象,靠本级政府的财政实力后扶乏力,因此,要积极争取上级把特色经果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在寻求后续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经营主体共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来之不易的现有产业发展下去。三是要活用政策,加强土地供给。严格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文件精神,安排不少于5%的计划指标用于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加强项目配套设施土地供给。
(六)把提升融合发展水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农业不融合发展,路就走不远、拓不宽,要实现我区特色经果林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是必由之路,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接二连三”上下功夫、求突破。一是要大力发展加工业,拓宽产品出路。特色农产品光靠鲜销这一条路,必然造成产能过剩和大量产品的积压滞销,甚至产生大量弃果烂果。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大力发展初加工、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扩大吞吐量,最大限度实现产品价值。大力招引加工项目或加强周边区县合作,共建加工项目,共同开发加工产品,拓宽出路,提高过剩产能利用率和转化率。二是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丰富特色经果林产品销售方式,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增加特色经果林产出效益,促进我区特色经果林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培育融合主体。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经果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解决经果林经营主体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持龙头企业、优质合作社积极融合上下游产业链,创新多种业态,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李治,王东阳.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7(9);
[2]熊亚楠.基于熵值法的贵州省9个市州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5):4;
[3]杨红,伍小雨,全津莹,等.四川柑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南方园艺,32(4):4;
[4]李明远.扶贫产业同质化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0,No.591(11):11-12;
[5]张洁慧.乡村振兴战略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科技视界,2020,000(009):197-199;
[6]贺梅英,庄丽娟.市场需求对农户技术釆用行为的诱导:来自荔枝主产区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4(2):33-41;
[7]毛慧,周力,应瑞瑶.风险偏好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分析—基于契约农业视角再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18(4):74-89;
[8]王蔷.四川柑橘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选择[J].农村经济,2015(8):38-41。
(涪陵区人大财经委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