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24日,思恩县城解放,1950年1月1日正式成立思恩县党政机关。毛南族地区的解放,掀开了毛南族历史崭新的一页。五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当家做了主人的毛南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政治权利得到充分落实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毛南族地区人民积极配合新政权,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和土地改革,建立了人民政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1984年9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上南和下南两个毛南族乡。1986年11月1日,国务院又批准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90年2月14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该条例的制定和执行是环江毛南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毛南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毛南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农田基本建设“改天换地”。毛南族世居大石山区,水资源丰富但难以储水。“石多土少水如油,雨降三日水淹地,雨停半日溪断流。”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毛南山乡流传的歌谣。水贵如油,说明“水”在毛南族生产、生活中十分珍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带领毛南族人民兴修水库、山塘、人畜饮水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环江毛南族山区先后修建了蓄水6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5座,特别是修建了容水量达130万立方米的南川水库,使毛南山乡农田的灌溉得到了保证。还建造山塘水柜100多处,做到屋头村尾有水池,有的地方还用上了自来水。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乡共建水池、水窑453口,可以蓄水16282立方米,还铺设12.95公里的人饮管道,有的村还用上了自来水。人蓄饮水问题的有效解决从根本上改善了毛南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毛南族地区的农业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环江县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亩产水稻由过去的25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粮食基本上实现了自给。2005年,环江县农林牧鱼业总产值达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8.39%。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养殖业是毛南族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学饲养方法,产量大增,出栏率上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002年环江县取得“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共投入农业开发项目资金448.1万元,分别在下南乡、思恩镇、水源镇、洛阳镇、川山镇、大安乡、东兴镇等22个行政村作为秸秆养牛示范场所。充分利用“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资金,引进技术人员培训技术,在下南、川山、洛阳等8个乡镇建立秸秆养牛示范基地取得了成效。实施三年,全县菜牛新增出栏4.82万头,新增产值6784万元,得到国家的认可,并于2005年1月中旬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组验收。毛南族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牛粮之乡”而饮誉四海。环江县2004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的全区县域经济进步奖的光荣称号。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毛南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改变了过去依赖矿业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河池•环江工业园为龙头,制糖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林产品加工工业、冶炼工业等齐头并进的局面。同时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世行项目、国债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桂西项目等进展顺利。2005年共与外商签订投资合同95个,累计项目到位资金4.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2亿元,比上年增长49.56%。森源夹心板厂、盛隆茧丝绸有限公司、毛苗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林加工企业和11万千伏变电站、城区给水系统扩建工程等一批基础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9.79亿元,比自治县成立初期的1987年的1.05亿元增长9.32倍。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毛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大山之中,过去出门主要靠步行,运输靠人力和畜力,信息闭塞,交通极不方便。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毛南山区人民群众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力兴修公路,使上、中、下南都有公路贯通,结束了过去靠两条腿与外接联系的历史。目前,毛南族聚居的各个乡村的通乡公路、通村简易公路都已经基本修通。广西环江县2005年全县等级公路达到40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79公里,三、四级路323公里。贵州卡蒲毛南族民族乡1992年成立后,国家民委、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加大了对这个地方的投入,“十五”期间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基金1100万元,安排项目157个,卡蒲毛南族乡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其中公路道桥建设项目88个,新修和维修公路153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简易公路,为农副产品市场流通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级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特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致富”的宗旨,切实加大各项经费投入,重点解决民生问题。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取项目建设、技术培训“两只手”同时抓的办法,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发展壮大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69期,培训农民达5000多人次,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06年11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之际,全县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24亿余元,扶持4.86万农户种果5.35万亩,饲养母香猪7025头,母菜牛5812头,种桑8098亩,甘蔗2.63万亩。累计解决贫困人口温饱8.7万户41.7万人,解决3.73万户15.7万人的行路难问题,解决11.15万人、12.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3.61万人的用电难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03元增加到2006年的1879元。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兴建环江敬老院、环江社会福利院以及环江城区、东兴镇、驯乐乡等7个敬老院和配套建设12个门球场,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卡浦毛南族乡也建有可接纳100位“五保”人员的敬老院,为城乡无所依靠的“五保”老人建起可以依赖的家,使其有所依、有所养、有所乐、有所为,安度晚年时光。

毛南族地区过去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生病后只能靠一些草药和“刮痧”、“拔火罐”等民间医方处理,身体健康没有任何保障,天灾人祸时有发生。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西下南、波川等村流行霍乱,病死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30~4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拨给资金建立卫生院、卫生所,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1964年,下南建立了民族医院,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不断得到充实。2004年已经有20多名医务人员,配置有X光机、B超机及一些简单医疗机械。到2005年,环江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村级卫生所143所,拥有病床491张。全县卫生系统有职工613人,其中卫技人员539人,拥有中级以上职称188人,初级职称351人。并注意培养毛南族医生,及时处理常见病和流行病,初步建立了群防群治的医疗卫生网,为毛南族群众就医取药提供了方便。

毛南族向来重视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至2005年底,广西环江县有小学341所,其中村完全小学159所,教学点182个,在校学生29616人,小学教职工2558人(含代课教师45人);初级中学21所,在校生17368人,初中教职工1177人(含代课教师2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高中生2837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220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5所,行政村成人技术分校146所。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过自治区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5%,在校生巩固率为99.7%。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也在98%以上,在校生巩固率99%以上。

进入21世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实施之后,毛南族地区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1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把毛南族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在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农村广播电视、集镇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并着重解决这些民族的农业发展、人畜饮水、基础教育、看病就医、收看电视等突出问题,毛南族和周边各民族一起走上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例如,经过党和国家的大力帮助和扶持,贵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民族乡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92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4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已由2000年的986元增加到2005年的1511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2005年5月,国务院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第二年环江县完成了《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2006—2010年)》。规划覆盖全县10个乡镇72个毛南族聚居的行政村,规划建设总投资1196亿元,建设内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以工代赈项目、交通项目、能源项目、社会事业和其他项目等六大类共529个项目。目前,毛南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走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上。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