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世界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016年以来,北部湾大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不断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科研团队的组建与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做好虾、蟹、鲎三篇文章,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把广西北部湾沿海三市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脱贫。

名为“一种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生态治疗方法”的病虫治疗法在2016年首战告捷,为养殖户带来了近40万元的经济效益;“渔业用的水面移动投料装置”自2019年问世以来,销售3500余台,按每台机子使用虾塘面积5亩计算,累计使用面积超过5万亩,除去设备购置费后节省人工开支至少2000万元。蟹公寓的建立,改变了广西青蟹养殖业2010年左右几乎停滞的局面,在2019-2021年期间,养殖面积超过20000亩,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近3万名转产转业渔民成为了青蟹养殖户或成为青蟹养殖户聘请的产业工人,拥有了稳定的收入。2018年中华鲎科学放流技术框架在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渔政部门放流工作中得以实践,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报道,浏览量达158万次,并在第731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家观点专栏刊出。2019年“家蚕制备鲎试剂”的成功研发,突破了鲎试剂原料来源唯一性的壁垒,实现鲎C因子无害化传承,为当前鲎的保护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凭此成果,北部湾大学成功加盟“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蚕业科技创新院”国际平台,成为新时代“丝绸之路”建设中方首批26家合作单位之一。2019年度、2020年度,学校在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均获得“好”等次。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多次得到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教育部主管刊物《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3期刊发了学校党委书记韩峻峰的文章《发挥应用型高校优势 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力度》。

二、背景

作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北部湾大学肩负着培养北部湾地区海洋强国战略应用型人才使命。2007年在广西本科高校中率先开设涉海专业,填补了广西有海洋而广西高校无海洋专业的历史空白;2011年成为广西唯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船员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养培训资质的本科高校。学校着力突出海洋性办学特色,以服务海洋强国和海洋强区战略为使命,拥有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系广西2021-2025年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B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意识相对保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广西北部湾海域,被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环绕。大山周围,山高坡陡,降雨量大,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不高。山高路远,道路修建成本高,交通也相当落后,导致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周围地区,成为广西绝对贫困户集中地之一。为了保护海洋资源,服务子孙后代,大量渔民减船转产转业。转产转业后,国家虽然有一定的经济补助,但渔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除捕鱼外,没有更多的技术或生存技能,致贫因素较多,重新返贫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三、主要过程与做法

(一)学校党委因情施策,精准帮扶

2016年以来,学校党委多次组织帮扶干部、科技工作者学习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科技扶贫行动方案》,要求扶贫工作须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校助力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学校共有各级科技特派员25名,仅海洋学院就组建有中国鲎保护团队、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团队、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团队等11个特色研究团队。建成科技服务队8支,通过讲座培训、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科普活动等形式,开展活动200余场,参与人次5000次以上。

(二)从方式与方法出发,净化优化“虾”的养殖环境

广西拥有良好的海水养殖先天条件,是传统的对虾养殖大省,养殖总产量和养殖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养殖的方式和技术却相对落后。相同品种的对虾,广西养殖售价比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低1000-2000元每亩不等。为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学校派出以方怀义老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探索。

研究团队申请了“一种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生态治疗方法”的专利(2016年)。2021年10月,学校以20万元的价格向广西蓝海洋检测有限公司转让专利,仅半年时间就为该公司在养殖鱼类疾病防治方面节省渔用药物开支100多万元。专利的产生源于团队急养殖户所急,解养殖户所求的初衷。2016年夏天,大量降雨使虾塘水体盐度急剧变化,进而引起钦南区尖山镇20多亩对虾养殖塘固着类寄生虫爆发。养殖户难于承受每亩虾塘约4000元的传统治疗成本投入。方怀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借鉴珠三角地区养殖户投放罗非鱼混养的经验,团队帮助养殖户成功度过了这一危机,这批鱼虾销售收入20多万元,净获利超过15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在对虾养殖中搭配不同习性的鱼类,达到了清洁虾塘、有效防控对虾病害发生、保持水体生态平衡的目的。

团队研发了一种名为“渔业用的水面移动投料装置”的设备(2019年)。该设备具有定时投喂、定点投喂、定量投喂的优势,为养殖户节省了非常大的生产成本,显著改善了水质环境。三年来,投料机一共销售3500余台,按每台机子使用虾塘面积5亩计算,累计使用面积超过5万亩,除去设备购置费后至少能节省人工开支2000万元。设备的研发源于团队成员看到养殖户只能依托泡沫船来投喂对虾饲料,辛苦劳累不说,还易造成投喂不均,导致虾塘底部污物沉积、氧气含量低以及对虾深入塘底摄食时容易摄入有害细菌等后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方怀义带领团队反复实践,最终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经验,不仅增加了对虾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保护了养殖环境,更增强了广西沿海三市在乡村振兴路上行稳致远的信心。

(三)从品质与种类入手,选优配强“蟹”的队伍

广西北部湾盛产青蟹,也适宜养殖青蟹。久负盛名的“青蟹生地汤”,就是钦州、北海、防城港地区用青蟹和生地做成的特色美食。传统的青蟹养殖方法虽有着苗种个体大、生长快、养殖时间短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苗种数量不稳定、易于造成病害传播的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派出以廖永岩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与当地行政部门开展“创新北部湾蟹类养殖新技术、科技精准扶贫”的活动。

团队所进行的拟穴青蟹人工育苗、土池育苗研究、拟穴青蟹亲蟹抱卵蟹培育研究有效促进了广西的青蟹育苗和养殖技术发展。2018年,广西的青蟹人工育苗量已达500万苗以上,超过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且有用人工育苗苗种逐渐代替野生苗种的趋势;同时,还使青蟹由一年单次养殖逐渐转变为一年多次养殖。2019-2021年,青蟹养殖面积超过20000亩,达历史新高。按500市斤/亩计算产量、100元/市斤计算价格、一年养殖2茬计算,青蟹养殖的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团队利用广西终年温度较高的特点,科学处理养殖废水,不仅在世界上首次解决了蟹公寓可持续养殖的难题,实现了蟹类渔业工业化,而且出售种类还在肉蟹、膏蟹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更高的软壳蟹、重壳(双壳)蟹。

团队解决了合浦绒螯蟹的育肥、育苗和养殖问题。合浦绒螯蟹是广西特有的蟹种,仅生存于南流江、钦江、茅岭江、大风江、北仑河等独流入海河流。通过脂质营养饲料的强化培育,团队使合浦绒螯蟹从低质蟹(单只重量不超2两,不超过30元/市斤)变成高质肥蟹(60-100元/市斤)。近10年的努力,团队使山区不值钱的螃蟹,变成了高价值的宝贝,为六万大山及十万大山里的绝对贫困户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与此同时,团队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共发表10多篇合浦绒螯蟹养殖的相关论文,其中,SCI一区1篇,二区1篇。

(四)从育苗、替代物着眼,多措并举守住“鲎”的物种

北部湾是现今中国近海地区中国鲎种群密度最高的一片海域。2021年,中华鲎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保护这一4亿多年前就问世而至今仍保留其古老相貌的动物,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乡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学校派出了关杰耀(KWAN KIT YUE,马来西亚籍)团队、王玉军团队。

关杰耀教授团队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2018年提出的中华鲎科学放流技术框架在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渔政部门的放流工作中得以实践,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报道,浏览量达158万次,并在第731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家观点专栏刊出。团队负责人关杰耀入选八桂青年学者、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广西高层次E类人才,获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2019年)。团队启动“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与我国13个涉海单位携手进行鲎资源量的长期跟踪,并将中华鲎标准化资源调查技术等自身构建的“广西方案”推广到东盟国家(2020年);积极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带领的“护鲎回家”乡村振兴实践团,肩负起宣传保护中国鲎的使命,成功解救了171只鲎(2021年)。关杰耀本人在海洋科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海洋科学前沿》发表文章,并获得“一种中国鲎苗种的科学放流方法”发明专利的授权,其所指导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结果被SCI二区期刊收录。

王玉军教授团队家蚕与鲎相结合的研究充分利用和保护了地方特色资源。鲎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在其日益濒危急需保护的同时,对于鲎试剂的需求却有增无减,鲎试剂的灵敏度高达0.0001微克/毫升,几乎所有疫苗都要经过它的把关检测才能上市。我国鲎试剂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规模,2015年我国鲎试剂市场规模为1.14亿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至2.28亿元。替代品的寻找是对鲎物种的最大保护。根据团队前期的计算,每生产1kg转基因冻干蚕茧制备的rFC,其检测细菌内毒素的能力与15只成年鲎制备的鲎试剂相当,充分显示了家蚕生产rFC的成本优势。广西是全国最大的养蚕地区,北部湾又是中国鲎为数不多的栖息地,团队利用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生产rFC,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文明的交融,也是我国新时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团队研究不仅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意义,更为中国鲎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王玉军教授团队通过项目带动为“稳就业”提供支撑,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的就业。项目“鲎语丝愿——基于基因工程的新型鲎试剂生产技术引领者”获得2020年广西大学生挑战杯金奖、全国挑战杯铜奖以及互联网+大赛总决赛铜奖。项目组已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和广西迎春丝绸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养蚕基地协议,将带动桑蚕种植产业400人、制药产业100人以上就业。后期公司发展壮大,将拓展全国市场。项目“蚕新:新型蚕种助力蚕业振兴”获得2020年广西大学生挑战杯金奖。项目通过公司蚕种养殖成蛾并获取新蚕种,通过加工厂商出售的优质丝织品原材料“丝胶丝”来打开市场,预计未来带动约1000人就业。

四、项目成效与经验创新

(一)项目成效

广西北部湾沿海渔民生存状况事关广西“三农”问题和广西作为“战略支点”发挥,自2016年10月以来,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实施“做好虾、蟹、鲎三篇文章 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项目,有力有效改善了广西北部湾海域渔民、十万山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促成了北部湾地区渔业生产方式由自然捕捞向专业养殖的转型。蟹公寓的建立,改变了广西青蟹养殖2010年左右几乎停滞的局面,在2019-2021年期间,养殖面积超过20000亩,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近3万渔民成功转产转业成为了青蟹养殖老板或青蟹养殖专业从业人员,拥有了稳定的收入。名为“一种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生态治疗方法”的病虫治疗法在2016年首战告捷,为养殖户带来了近40万元的经济效益;“渔业用的水面移动投料装置”自2019年问世以来,销售3500余台,按每台机子使用虾塘面积5亩计算,累计使用面积超过5万亩,除去设备购置费后节省人工开支至少2000万元。2018年中华鲎科学放流技术框架在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渔政部门的放流工作中得以实践,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报道,浏览量达158万次,并在第731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家观点专栏刊出。2019年“家蚕制备鲎试剂”的成功研发,突破了鲎试剂原料来源唯一性的壁垒,实现鲎C因子无害化传承,为当前鲎的保护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凭此成果,北部湾大学成功加盟“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蚕业科技创新院”国际平台,成为新时代“丝绸之路”建设中方首批26家合作单位之一。

(二)经验创新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资源特色优势,扎实推动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学校党委充分调研,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适应海洋学科专业特点、符合渔业市场需求的帮扶路径,开创性地启动并实施“做好虾、蟹、鲎三篇文章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计划,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校企合作、党委组织部与科技处落实等方式,精心组建科研团队、选派科技特派员,打造虾、蟹、鲎的养殖与保护项目品牌,既为师生发展提供实践土壤和成长舞台,更为精准扶贫工作增添生动内涵和创新动能。

二是多措并举提高劳动者素质,合力促进转产转业渔民由“听天由命、靠天吃饭”向“科技创新、科学养殖”的观念转变。精准扶贫扶志,科技要先行。只有劳动者、劳动者接班人的科学素质提升了,劳动技能提高了,脱贫致富才能持久有效。学校科技工作者利用自己丰富的一线养殖实践经验,带领大学生积极开展科普和社会服务活动,到海边试验场、实验田(塘)为广西沿海渔民提供水产养殖技术讲座培训、一对一辅导、手把手传授;到小学、中学开展科普活动。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激发科技工作者由“科技为论文专著”向“科技为民、科学报国”的转变。学校组织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的联合发文,按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明确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引导激励拥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服务海洋经济,把论文写在广西1628.59公里的海岸线上,4万平方公里海域里。

五、下步设想

广西北部湾本是一个聚宝盆。守着这个聚宝盆,没有理由让老百姓过苦日子。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生力军,自当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下步工作中,学校党委将及时总结经验,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地方政府扶贫脱贫开发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作用。

二是组建更多的科研团队,选优配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引导激励科研工作者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向海经济打造上,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三是继续加大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念好新时代“山海经”,继续在海产品养殖的种类与方法、在濒危动物的保护与药用替代品的寻求、在海洋环境的保护上下功夫。

四是通过党建+的模式,大力支持渔村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休闲渔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