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周丛生物、有机碎屑和微生物等,水库的鱼产力决定于饵料生物的组成及数量。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水流减缓,透明度增大,大量的营养物质从淹没区析出,条件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其种类和数量都比原河道丰富。浮游动物亦因悬浮物沉淀、浮游植物和细菌大量繁殖而大量滋生。周丛生物生长在水库四周浸没的石砾、树枝或杂草表面,是刮食性鱼类的饵料。多数水库由于水位变动大,库底淤泥少或淤积太多太快,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贫乏,而有些较浅的平原湖泊型水库及老化的水库,底栖动物则比较丰富。水生维管束植物在多数水库中比较贫乏。各类生物死亡后,其残骸经机械力破碎和异养细菌及真菌的作用,产生有机碎屑,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供食腐屑的鱼类利用。细菌除了起分解作用外,还会形成细菌絮凝体,可供浮游动物和鲢、鳙等鱼类滤食。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天然饵料生物生产鱼产品是水库的功能之一。为此,选择适于水库放养和增殖的对象种类,必须根据水库特点与饵料生物基础来确定。
水库形成后,由于水文条件和生物状况等一系列变化,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下,河流性鱼类移居上游,其数量增长受到较大限制,有的种类甚至消失,湖泊性鱼类获得大量发展的机会。此外,由于洄游通道受堤坝阻拦,洄游性鱼类不能从下游进入水库,数量逐渐减少,以至消亡。因此,必须适时采取人工放养和增殖措施,人为地调整水库鱼类区系,甚至在水库蓄水前或蓄水初期就着手进行,使之能充分利用水库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发挥水库生产鱼产品的功能。水库蓄水后,一般经历营养高潮期、营养低落期和营养稳定期。随着营养物质的变化,天然饵料生物也随之发生变化,还必须相应地对放养和增殖措施加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