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斑鱼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青石斑鱼隶属石斑鱼属,因体色呈青褐色又俗称青斑。其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网箱养殖的一种名贵海产鱼。但近年来,受集约化程度、环境污染、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各种病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时,也制约了青斑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青石斑鱼发病原因1.1苗种本身携带病原目前,很多青斑鱼自身携带大量病原,但并未表现出病变症状,当被作为亲体育苗时,苗种就会携带一定量的病毒或病菌。当不经过严格检验或消毒直接放苗,随着时间推移,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病原菌会大量繁殖,从而爆发疾病。1.2养殖密度过大部分养殖户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盲目扩大规模、增加放养密度,导致局部水流不畅,污物得不到及时排除,加剧了水体污染,进而造成疾病隐患。1.3养殖水体污染目前,青石斑鱼大部分采用的是近海网箱养殖,但是因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引起的近海海水污染也是日益剧增,水质恶化及大量有害物质不断积累,致使致病微生物极易大量繁殖,导致青斑鱼病害频发。1.4环境变化一些病害在特定的季节或一定水温、盐度等范围内才会发生,例如,天气炎热、海水盐度偏高时易引发溃肠病。
4~5月时,近海海水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易引发车轮虫等寄生虫感染。1.5管理不科学,防范意识不强管理不当、防范意识不高也是造成病害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换网时动作幅度较大,鱼体表面被划伤,易感染病原菌;滥用药物,病鱼处理不当,随意抛弃;投喂变质饲料等。2青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2.1适当选择养殖海区养殖点应无海水污染,底质以石砾为最好,水流流畅,速度适中。水质应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盐度不应有太大变化,大部分时间维持在22~33℃为好,最适水温在22~30℃,温差不应超过15~29℃。2.2选用健康苗种健康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第1步,应选择活力好、体表无伤痕的苗种进行放养,规格一般在10cm以上。苗种应经过严格检疫,确定不含病毒或病原在安全范围内,对于因运输、操作不当造成的体表损伤苗还应进行消毒处理。2.3放养密度要适宜适宜的密度是抑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密度过大不仅影响水体交换,加重污染,还影响其生长速度。在青斑鱼较小时密度可以适当放高一些,但是随着生长要及时进行筛选分箱并降低密度。此外,网箱摆放要合理,在保持水体充分流动的同时,不能造成总体密度过大。2.4投喂要科学青斑鱼在不同时期生长速度不同,营养需求也会不同,应根据生长情况使用营养丰富的配合饲料和鲜料。
投喂饵料时,先要保证质量,坚决不投腐烂、变质、营养不合理的饵料;投喂量要合理,应根据天气、水温、鱼体大小、密度及病害等情况灵活掌握,适时调整,例如,水温过低或过高时少投,温度适中可适当多投,有病害发生时要少投等。2.5管理要得当良好的管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减少病害发生的最有效途径。根据鱼体大小,要及时按规格分箱,更换相应网目的网,不定时清洗网箱上面的附着物,减少病菌附着的机会。对于表皮机械损伤的鱼体要消毒后再放回养殖,病死鱼不能直接抛弃水中,要在陆地上集中掩埋,接触死病鱼的工具也应消毒处理,防治再次传播病原。2.6防范意识要强要时刻关注天气、水温变化,注意观察鱼游动、摄食情况,检查是否有疑似病害症状,一有发现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控制病害蔓延。3常见病害的防治目前,青斑鱼面临的病害主要有病毒性疾病(彩虹病毒、神经坏死病毒)、细菌性疾病(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要认识常见病害的病原及症状,以预防为主,若有病害情况,则应合理操作、适当管理、理性选药、科学用量。3.1病毒性疾病3.2细菌性疾病4结语青斑鱼养殖是否成功与疾病的流行及控制密切相关。
面对愈演愈烈的病害问题,要熟悉青斑鱼常见病害的症状及流行情况,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大于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面对病害要迅速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治疗,争取将病害程度降到最轻,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做到科学养鱼。参考文献[1]罗鸣,陈傅晓,刘龙龙,等.我国石斑鱼养殖疾病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3,32(9):549-554.[2]陈波,罗海忠,付荣兵.青石斑鱼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繁育技术[J].河北渔业,2006(2):25-31.[3]覃映雪,池信才,苏永全,等.网箱养殖青石斑鱼的溃疡病病原[J].水产学报,2004,28(3):297-302.-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