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y Machinery and Instru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Fishery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Correspondence

Huang Liu, Fishery Machinery and Instru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no. 63 Chifeng Road, Shanghai 200092, China.

Email: liuhuang@fmiri.ac.cn; liuhuang910@msn.com

图片

国信1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

摘要

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生产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影响因素,中国海水养殖计划向深远海拓展。文章首先从水产品供需矛盾,深远海养殖发展空间和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潜力巨大。随后,本文阐述了中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现状,总结了中国深远海养殖设施、海洋水文与环境承载力情况、养殖技术和养殖生产作业装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指出了中国深远海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深远海养殖应做好海域规划布局、优化和完善养殖苗种生产体系、强化深远海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研发、注重设施与养殖技术融合发展、协调好深远海养殖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的发展思路。另外,本文还建议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保障系统,通过产业分工互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总之,本研究将为促进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发展思路,发展现状,深远海养殖,发展潜力,研究进展

向上滑动阅览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mariculture industry is planning to move offshore due to the decline ofChina's inshore fishery resources,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ineffici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articlefirst analys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aquatic products, thedevelopment space of offshore aquaculture and the supporting policies, therebyconcluding that China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 to develop offshoreaquaculture。 Subsequentl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ffshore aquaculture inChina is examin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offshore aquaculturefacilities, marine hydrology,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quaculturetechnology and the status of aquaculture operation equipment are alsosummarized。 Furtherm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aquaculture are pointed out。 On this basis, future development ideas forChina's offshore aquaculture can be planned in terms of sea area layout,optimized and improved seed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offshore aquaculture technology and pellet fe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development of offshore aquacultur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hould becoordinated。 Additionally, an energy security system can be built based onclean ener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can be driven throughthe complementary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ur。 The present work aims to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aquaculture inChina。

Keywords

development ideas,development status, offshore aquaculture, potential, research progress

01

据有关部门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全球粮食供应总量需要增加70%以满足需求。其中,渔业为人们提供了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的水产品,为全世界提供了近五分之一的食用动物蛋白。水产品是一种健康、经济和丰富的蛋白质来源,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碘、硒、钙、锌、铁等主要营养物。与牛、猪和禽类养殖相比,鱼类养殖具有更高的蛋白转化效率,其饲料转化率(FCR)分别约为牛、猪和禽类的6倍、3倍和1.5倍。近年来,世界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增长放缓甚至萎缩,90%的野生捕获物种已经过度捕捞。未来水产品的供应将更加依赖水产养殖。中国鱼类养殖产量的95%来自于内陆淡水池塘养殖,但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受外部水域环境恶化与内部水质劣化的影响,内陆淡水养殖空间更加受限,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海水养殖对食物安全、国民经济和贸易平衡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拥有300万km2以上的海洋面积,50年来中国的海水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量由1986年的150万吨发展到2020年的3135万吨,增长了近20倍。但目前海水养殖主要是近海养殖和近岸滩涂养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够开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养殖密度过大、病害频发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深远海养殖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热点。深远海养殖不仅能减少与其他用海群体的竞争,还具备更深的养殖水体和巨大的环境承载力。此外,良好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效降低养殖过程发生疾病和寄生虫的风险,生产出优质的海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发展深远海养殖,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资源进行绿色健康养殖,形成优质蛋白质的“蓝色粮仓”,是中国渔业转型升级、保障食物安全的需要。

本文将从中国水产品供需矛盾、深远海养殖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方面分析深远海养殖的潜力,阐述中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现状,总结中国深远海养殖设施、海洋水文与环境承载力情况、养殖技术、养殖生产作业装备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深远海养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中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思路,旨在为加快推进中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提供参考。

02

刘晃研究员为通讯作者,龙丽娜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崔铭超副研究员、张成林副研究员和刘翀助理研究员为共同作者。

图片

龙丽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生理生化和渔业装备战略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上海市专利试点项目、上海市专利示范项目等项目 10 余项。累计发表科技论文近3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Reviews in Aquaculture》和《Aquaculture》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参编专著 2 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

图片

刘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工程和渔业装备战略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近30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0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8项。主持制订了《渔用臭氧杀菌装置安全技术要求》、《微滤机》等水产行业标准。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六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五完成人)、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等多项科技奖励。多次承担设施养殖、深远海养殖、渔业节能减排、渔船标准化升级改造等战略研究;参与完成了十三五全国渔业科技发展、全国深蓝渔业发展、南极磷虾科技发展等战略研究和规划起草。

图片

崔铭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副研究员,深远海养殖装备团队首席,全球首艘十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总师。在深远海养殖装备与系统技术前沿开展科技创新,以流体力学和养殖技术多学科融合为基础,创新“船载舱养”结构技术。以船舶工程和养殖装备多学科融合为基础,首创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先后承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近10项,获得科研经费超亿元。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10余项,其中20%以上形成了知识产权转化,60%实现了成果转化。

图片

张成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拔尖人才。长期从事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和海洋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重大专项、上海市科技兴农重大项目等项目 10 余项,成果转化金额 5000 余万元。累计发表论文 70 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 1 部;授权发明专利 14项,制定行业标准 2 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等科技奖励 5 项。

图片

刘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业于英国斯特灵大学水产养殖系。长期从事国际合作和科研管理研究工作。承担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多个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1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1项。目前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担任专业青年官员,主要帮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现金支付策略,参与能力建设,并进行金融机构的评估。

供稿人:龙丽娜

编译及排版:王麦

审核:乔芳、杜震宇

SUMMER

---本公众号得到Reviews in Aquaculture官方授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