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海棠园村的山上山下,村民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
其中的一个身影便是孙先海。走进他家,天麻种和菌材码得整整齐齐。“新栽两亩天麻,到年底能赚六七万元。”曾是贫困户的孙先海靠着家门口的产业脱了贫。
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地处秦巴山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6%,3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仅有1056亩耕地。
如今,水稻、天麻、蜂蜜、林麝等致富产业分布山间。“以前的生计只靠外出打工,现在就地发展产业,多条腿走路更踏实。”海棠园村村支书李华文说,“要选对产业、选好产业,让致富产业落地生金。”
2017年起,在村支部引领下,海棠园村陆续成立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2个种植养殖园区,吸纳150余人就近务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2600元以上。全村已种植生态水稻100余亩,天麻、猪苓等中药材6万余窝,养蜂1000余箱,养殖林麝300余只。
当地传统的养蜂方式,是把粗壮的原木截成约1米长的小段,对半劈开,凿空拼成桶状蜂箱。“一年到头不怎么管,一桶每年只能产十来斤蜜。”海棠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大华回忆。
老办法难让养蜂产业形成规模。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宁陕县请来养蜂专家,指导蜂农采用新型标准化蜂箱。新法养蜂让刘大华当年就尝到甜头,原本观望的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辐射周边3个镇6个村,有20个蜂场、3000多箱蜜蜂。刘大华算了一笔账:“新法养蜂,一箱能产30斤蜜,收购价在1200元左右,按一名社员管50箱来算,年收入就是6万元。”
看到家乡发展势头好,不少能人回了乡,文治荣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村里经营一家土特产经销店和一家电商物流服务站。蜂蜜、大米、干竹笋摆入城镇超市货架,全村电商销售额去年突破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