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众多的谋士中,陆贾的名气远不如张良、陈平,甚至还不如郦食其和叔孙通这些昙花一现者。然而,名声不显的陆贾,却是刘邦人才库里最博学的多面手,论外交,他不差郦食其;论建制,他不逊叔孙通;论除异己固皇权的计谋,他也不输张良和陈平。可以说,他是一个内能齐家、外能治国、帮助刘邦平天下的谋略家,其人其事,大有智者风范。
作为汉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著有《新语》和《楚汉春秋》等著作,针对汉初特定的时代和政治需要,他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理念,奠定了西汉前期统治思想的基本模式。
峣关受阻,三寸舌逞威首度惊艳亮相
"口才家"陆贾聪明睿智又能言善辩,早年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刘邦东征西讨,常受刘邦委派衔命出使诸侯,轻摇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前206年,楚怀王熊心整顿兵马,合力击秦,派项羽随卿子冠军宋义率军北上救赵,派刘邦率军西进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为王。
刘邦率军浩浩荡荡向咸阳进发,袭陈留、战白马、屠颍阳、夺敖仓、破南阳、困宛城、攻武关,恍若神助,一路所向披靡。这年九月,来到地势险要重兵把守的峣关,却不得不望而却步,一筹莫展。
峣关是西入咸阳的最后一座雄关,突破了峣关就意味着打开了通往咸阳的最后一扇大门。因此,秦军在峣关重兵设防,森严壁垒,严阵以待,摆开了与刘邦军队在此做最后决战的阵势。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派出顶级舌辩之士陆贾和郦食其携带金银宝物前去敌营游说,收买麻痹秦将,策反其联合反秦,诱使其放松守备,同时在漫山遍野插满旌旗,广布疑兵,虚张声势,以动摇守敌军心,然后乘势发动突袭,"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遂至蓝田,又战其北,秦兵大败。"这为进军咸阳扫清了最后一道屏障。
这是陆贾第一次惊艳亮相。
反诘刘邦,"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陆贾的三寸不烂之舌之功还真算小功,而陆贾真正的贡献是在陆贾为大汉治国,整理了一套治国的理论方针政策。
刘邦平定天下以后,为长治久安计,一方面大张旗鼓地清除项羽旧部,诛杀有心怀异志嫌疑的功臣,一方面紧锣密鼓地制定礼仪,建章立制,表彰和分封诸臣。然而,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广袤辽阔的超级帝国?按照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建设这样一个广袤辽阔的超级帝国?出身于亭长、痞子气十足的刘邦未曾思考过,那些惯于马上征战的曹参、周勃、灌婴等武将们更不可能去思考,即使是那些在战争年代每每腹藏奇谋,以智囊著称的张良、萧何、陈平等文臣,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这方面为刘邦握筹布画。
这个非同寻常的历史使命落在了陆贾的肩上。
陆贾明明知道刘邦十分厌恶儒学和儒生,却时常在刘邦面前谈论《诗》、《书》等儒家典籍,极力推崇和赞赏儒家思想理念,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反感。"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老子是靠马上浴血征战夺得了天下,哪里用得着什么《诗》、《书》!
刘邦本以为这种无赖撒泼式的辱骂能够吓倒陆贾,使其知难而退,免得他老在耳边絮絮叨叨地再讲什么《诗》、《书》之类,没想到陆贾竟毫不示弱,义正词严地回敬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陆贾这段反诘的大意是:没错,您的确是马上征战取得了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在历史上,商汤和周武都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然后顺应形势,以文治守成,文武两手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智伯都因极力炫耀武力而导致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唯知一味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更,最后导致自身的灭亡。倘若秦朝兼并天下之后,行仁义之道,法先圣之术,陛下您还能够取得天下吗?
这段有理有据史论相得益彰的说辞,使刘邦大受震动,虽然满肚子不高兴,还是不得不立即收敛起满脸的不屑和痞子气,放下了居高临下的架势,露出惭愧羞赧的神色,对陆贾说:"这样吧,你尝试着总结一下秦朝为什么会失去天下,我们何以能够得到天下,以及古代各王朝成败得失的原因,写好后尽快呈上来。"
陆贾奉旨,奋笔直书,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大略地论述了天下兴衰存亡的征兆和缘由,一共写了12篇。每写完一篇,即刻上奏,刘邦每次都称赞不已,群臣一齐山呼万岁。刘邦诏命将这12篇文章编成一书,名曰《新语》。
遥想当年,刘邦剿灭项羽之后,"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遂奠定汉兴400余年之基业。陆贾《新语》所主张的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同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的思想,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立了一个基本模式。
口舌收南越,说服赵佗弃僭号俯首称臣
郦食其曾凭三寸不烂之舌,差点轻取齐国七十余城。郦食其假如没有韩信从中作梗,是否能下齐国七十余城,须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陆贾,却确实曾凭借如簧巧舌,收复了南越,其口舌之辩、外交之才、纵横之能,让人刮目相看。
陆贾是楚国人,刘邦反秦抗楚的过程中,他以幕僚身份相随,能言善辩,刘邦常派他出使诸侯间。刘邦建立汉朝后,四方初定,唯岭南赵佗自称南越王,割据一方,刘邦因此派陆贾带着印信,代表自己去招降赵佗,让他归顺汉朝,仍封南越王。
这个赵佗也是个传奇人物,毛泽东曾笑称赵佗是"中国历史上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寰宇之后,虎视天下,发现在东南方还有偌大一块地盘居然尚未归入大秦帝国的版图,不由心潮难平。从公元前219年开始,他先后派屠睢、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挺进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完成戡定岭南大业。征战期间,屠睢战死,任嚣病亡,赵佗受任嚣遗命成为岭南之主。秦朝灭亡后,赵佗在岭南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自称南越王,兀自逍遥快活。
陆贾凭口舌去征服南越,其难度简直难于上青天。为什么?试想,你刘邦推翻秦朝自立为帝,我征服岭南自立为王,你当你的帝,我做我的王,咱井水不犯河水,我凭什么要我卑躬屈膝地向你俯首称臣呢?倘若兵戎相见,孰胜孰负、谁向谁臣服还未可知呢,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做梦去吧你。所以,陆贾此行,凶多吉少。
果然,陆贾到达南越后,赵佗"魋结箕倨"而待之。什么意思呢?他头上结着锥形的高髻,两腿张开,屈膝而坐,显然,赵佗对待作为汉使的陆贾,十分无礼和傲慢。
然而,陆贾知道,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让赵佗分清形势,明晓厉害。因此,陆贾全然不睬赵佗的态度,而是上前对他一字一顿地说:"您本是中国人,祖坟还在真定。但您一反国人习俗,弃冠带而结高髻,想以南越弹丸之地对抗朝廷,与天子为敌,果真如此,恐怕要大祸临头了。"
陆贾先以威胁的语气将赵佗镇住,接着,他为赵佗分析说:"秦末群雄逐鹿,天下诸侯混战,刘邦脱颖而出,连楚霸王项羽都为其所败,仅仅五年,削平天下,四海归一,此非人力,实乃天意。您南越称王,孤傲不服,汉朝那些文武将相们都纷纷建议天子发兵前来诛杀。但天子爱惜百姓,暂且罢兵,遣我授您南越王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本应郊外相迎,北面称臣。但您却桀骜不驯,打算以这小小的南越作为对抗天朝的资本。朝廷一旦得知,必会掘你祖坟、夷你宗族,再派大军前来清剿,我想南越民众决不会坐而待毙,一定会对您群起而攻之,那时,您将死无葬身之地。"
一番有理有据、软硬兼施的话语,瞬间就镇住了赵佗,赵佗思前想后地犹豫了一阵,然后坐直身子,诚恳地向陆贾抱歉自己的无礼。通过这次交谈,陆贾给赵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特意将陆贾留下,款待数月。最后,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终于向汉朝俯首称臣。临别,赵佗还以重金酬谢陆贾。
陆贾兵不血刃就收复了岭南,刘邦得报后特别高兴,立刻提拔他为太中大夫,陆贾从此成为了一名言官。
吕后执政时期,赵佗又自称南越武帝,设朝称制,且不断在边邑滋事劫掠。当时,汉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自顾不暇,又鞭长莫及,也只好听之任之。汉文帝刘恒即位之后,天下渐渐安定,谋议派人出使南越。丞相陈平等极力推荐陆贾,于是,陆贾成为再次衔命出使南越的不二人选。
陆贾到了南越,向赵佗宣示文帝诏书,动之以情,晓之以大义,赵佗见陆贾多年之后再次身临南越,听取了陆贾的劝诫,立即取消了黄屋称制等越礼行为,臣服于汉朝。
智慧订协议,陆贾和儿子的养老协议
陆贾是个综合型人才,不但能言善辩,而且明时势、懂进退。
刘邦去世后,他与吕后所生的谪长子刘盈继承皇位,是为汉惠帝。刘盈虽为皇帝,但软弱无能,吕后"女主称制",权力尽归之。当时,吕后要培植家族势力,准备给自家兄弟封王,对朝中那些言官深为忌惮。陆贾看到吕后一手遮天,正是权力日炽之际,如果同她据理力争,无异于以卵击石,非但不能扭转局面,反而可能遭到报复,甚至功败身死,而此时,他也已年近六十。因此,陆贾称病辞官,激流勇退,回家赋闲了。
隐退后,陆贾决定将家事作一番安排。他看到长安东七十里的好畤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宜于家居,便将全家安顿于此,打算颐养天年。陆贾有五子,自己养老,当然得看这些儿子们是否孝顺。然而作为父母,儿子们的孝心又往往与父母对家事的处理方式有关,这不像在外做官,部下食朝廷的俸禄,有个职业操守作为规范,对上司必然恭恭敬敬、说一不二。父母厚此薄彼,儿子们会因怨生恨,心有抵触。加上孝顺也没有固定标准去衡量,饭菜如时,冷言冷语,孝顺否?事事应承,阳奉阴违,孝顺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真正的孝顺,需要儿子们对父母真心侍奉,表里如一。
陆贾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老有所养,他在五个儿子面前做到了绝对公平。他把当年出使南越时赵佗赐给他的珠玉珍宝悉数拿出,兑换成黄金千金,五个儿子无论长幼,每人分两百金,没有厚薄,不分彼此,儿子们个个欢天喜地。
分完财产后,陆贾又要求同儿子们订个《养老协议》,协议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父亲陆贾身体健康阶段,老爹有权坐着自己的驷马豪车,挎着宝剑,歌女乐师仆从相伴,入住五子中任何一家,到谁家由谁家提供老爹及随从人马食宿,并满足其歌舞玩乐之需要;二是老爹住每家以十天为限,十天后则换另一家,以此类推,五兄弟及其内人皆不得无故拒绝。三是,若陆贾老态龙钟病倒卧床不起时,五兄弟家仍以十日为限,接去家中照料,最终老爹咽气在谁家,"得宝剑车骑侍从",百金宝剑、驷马豪车以及歌舞仆从等遗产,统统归谁所有。
契约公平,兼顾长远,儿子们又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约定。从此,陆贾时常坐着马车,佩带着他那昂贵的宝剑,携带着侍从和歌女,轮流在儿子们家吃住,既不用顾虑衣食无继,又无须顾虑儿子、儿媳们的冷眼,来去自如,潇洒快活。
不过,五兄弟妯娌初看协议,都没觉出不妥,只是表情上流露出:十天一轮是不是太勤?陆贾早看出了儿子媳妇们的心思,他补充说道:按一年365日计,我还要不时安排去同事老友家住些时日,粗算起来,我在你们各家一年里至多不过待两三回,我也不会老在你们各家待的,常去我还觉着不新鲜呢,待久了我还怕你们腻歪我呢。儿子们一听,脸上藏不住笑了,老爷子真是开明又有远见,随之一一在协议上签了名。陆贾这便开始踏踏实实地游山玩水、轮流居住、乐享晚年。
陆贾在安排自己养老的问题上,做到了处事公平、规划长远,充满智慧。儿子们虽然知道父亲讲排场、好玩乐、花费巨大,但经父亲这么一番科学安排、长远规划,表面奢华的养老,变成了一个费而不贵、劳而不烦的简单事情,这既是儿子们乐意做的,更是他们能够做的,父子皆欢。
穿针引线,联络公卿诛杀诸吕建奇功
刘邦曾对吕后家族的坐大,隐约有些担心,担心将来某天,天下不再姓刘,故临终前作了一番特殊安排,并说了那句名言:"安刘氏者,必勃也。"然而,当刘氏真正到了危急的时刻,单单一个太尉周勃是拿不下"诸吕"的,关键还得"将相和","将相和"则朝局稳,朝局既稳,"诸吕"即使觊觎权柄,也有心无法,不但能扼制"诸吕",甚至机会一到,还能消灭对方,确保天下姓刘。而出妙计促成"将相和"的人,就是陆贾。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刘盈继位时,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他天性仁弱,吕后权欲极重,正好揽权于己。七年后,年轻的刘盈去世,吕后立刘盈五岁的长子刘恭为帝,大封娘家吕姓兄弟和侄子、侄孙们为王,自己临朝称制,成了历史上太后专政第一人。
陈平时为右丞相,对吕后称制和"诸吕"封王深为担心,但苦于身单力薄,没有解决的办法,只得闲居家中,苦苦思索。一次,陆贾前去请安,在陈平身边坐下了,陈平甚至都没发现。
陆贾奇怪地问:"丞相为何深忧至此?"陈平回过头来说:"你猜猜?"陆贾懂的,他说:"我知道,您贵为宰相,食三万户侯,可谓人臣之极,人生还有何求?您忧虑的,不过是'诸吕'擅权和幼主安危罢了。"陈平深以为然,遂向陆贾求教解决办法。
陆贾献计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只要'将相和',则天下归心,只要天下归心,即使时局有变,则权力不致分散。为刘氏江山社稷计,这些都在您和太尉周勃二人掌握中。我常同太尉谈及这些,他则当成儿戏,不予重视。如今之计,您唯有深交太尉,形成牢不可破的权力联盟,才能确保天下安定。"献出这个安定天下的计谋后,陆贾还为陈平献了几条对付"诸吕"的妙计。
于是,陈平依计而行,以重金结交周勃,与周勃形成了非常牢固的同盟,最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终于在吕后去世不久,铲除了"诸吕",确保了刘氏政权的稳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曾这样评价,"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
陆贾随刘邦反秦立汉,纵横于诸侯间,凭的是舌辨之能,故司马迁称他为"当世之辩士"。他带少量随从,远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示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及至劝说周勃、陈平联手剪除诸吕,拥立文帝,刘氏江山得以稳固,也显示出他卓越的谋略。班固在《汉书》中为他称赞说:"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陈)平、(周)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其最优乎!"至于陆贾在朝中明时势、懂进退,在家中处事宽容、善待后辈,则更是充满着智慧和远见,堪称大汉帝国这艘刚刚起航的大船铸造灵魂和指引航向的无双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