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整版聚焦山东《“勇挑大梁”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文如下:

生姜致富经_致富经大姜储存_储存大姜赚钱吗

生姜致富经_储存大姜赚钱吗_致富经大姜储存

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盛铜业公司工作人员在吊装铜箔。左庆摄/光明图片

致富经大姜储存_生姜致富经_储存大姜赚钱吗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百年省庄大集上节庆用品琳琅满目。杜希毓摄/光明图片

致富经大姜储存_生姜致富经_储存大姜赚钱吗

三名游客在山东省沂水县鑫和现代产业园鲜花长廊欣赏。徐见明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

“勇挑大梁”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络绎不绝的游客、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连日来,“黄河大集”上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

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天寒地冻,挡不住重大项目加速建设的热潮。

港机轰鸣、吊臂起落,满载着货品的货轮驶向海外……码头忙碌不停歇,展现出充足的经济活力与韧性。

2022年以来,山东紧紧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力推进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十大创新“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全省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山东贡献。

1.扩内需与促外贸并举

各式各样的摊位、五颜六色的干果糖果、各具特色的服装鞋帽、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瓜果蔬……春节前夕,滨州市沾化区标志性的集市——富国大集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吆喝声、谈笑声、议价声此起彼伏,汇聚成“黄河大集”浓郁的年味和温馨的烟火气。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为加快恢复消费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山东创新推出文化“两创”新名片——“黄河大集”,整合直播带货、惠民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在全省选取文化味、乡土味浓厚的大集,让“黄河大集”与乡村冬春群众性文旅活动相融合,打造成“年货大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

连日来,山东各地的“黄河大集”盛大开集,热闹非凡、人声鼎沸,为浓浓的年味再添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

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惠享山东消费年”等主题活动,出台促进服务业困难行业恢复发展35条、加快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13条,以及促进大宗消费、零售餐饮、预制菜发展的政策举措,累计发放汽车、家电、文旅消费券15.6亿元,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双十条”政策,新建商品房网签面积居全国首位……山东把“十大扩需求”行动作为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实施了一系列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扩需求举措。

市场消费稳步复苏,外贸外资势头同样良好。

新年伊始,烟台黄渤海新区4支招商小分队立即启动“走出去”招商的密集行程。这些天,他们奔赴北京、天津、西安、深圳4个城市,并积极走出国门,与国内外30余家企业洽谈合作,收获丰硕成果。

烟台黄渤海新区为山东全力稳外贸、拓市场做了一个生动注脚。2022年12月以来,山东省级和各地商务部门纷纷组织外贸企业赴日韩、东南亚、欧盟等地开展商务洽谈活动,主动“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寻商机、稳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全省进出口达3万亿元,增长13.5%,进出口、进口、出口增速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实实在在护航企业发展

1月15日,在位于聊城市的山东金蔡伦集团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设备24小时不停歇地赶制订单;车间外,工人们正将产品装车外运;服务中心里,园区工作人员正在商议如何纾解企业遇到的难题,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在前不久工信部公布的170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中,鲁西国际小微企业创业园榜上有名,成为聊城市首个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一条龙’式的专业服务,吸引了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企业。”聊城市华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俊杰说,园区最吸引他的有两点:一个是园区突破封闭、单一的传统工业园建设模式,采用开放式的产城综合体模式进行建设,搭建强大的产业运营平台服务园区企业,“保姆式”服务和健全的配套设施令人称赞;另一个是园区聚集了许多高端化智能化企业,企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合作都很方便,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市场主体就是稳经济、稳就业。山东千方百计呵护、服务市场主体,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从抓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工作的十条措施,到2021年的四批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再到2022年的四批“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山东打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组合拳”。

德州市庆云县集中优势资源,及时推出8个方面25条政策“大招”,以真金白银提振企业信心,推动增产扩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庆云县委常委、副县长乔玉华说:“助企纾困拖不得、等不得,要以事不过夜、立等可取的态度,主动出击、主动发声、主动服务,送‘雪中炭’、下‘及时雨’、解‘燃眉急’,跑出助企‘加速度’,实实在在护航企业发展。”

泰安市泰山区创优企业开办“1545”服务模式以及“证照通办”“三联办”等改革措施,推行准入准营事项“一窗受理、并联办理、证照同取”服务。线上依托山东政务服务网等,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社保登记等全流程纳入“一网通办”;线下打造“泰安小美”帮代办队伍,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让企业群众办事无忧。

滨州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努力打造审批环节少、审批时间短、审批成本低、审批效率高的营商环境,创新实施了“一件事一次办”、无差别“一窗受理”、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等一系列改革,“滨周到”服务品牌入选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2022年,滨州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0.8%,列全省第二位。

3.打出创新“组合拳”

走进位于日照市岚山区的国鑫箔材(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年产1万吨的精密箔材生产线正在忙碌运作。

“我们生产的‘手撕钢’,最薄的只有0.01毫米,厚度是普通A4纸的十分之一。”公司董事长刘文举说,可不要小看这0.01毫米,它突破了国内电子信息材料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刘文举介绍,目前,我国0.035—0.050毫米厚度高档箔材的产能与产量,与国家需求差距巨大,0.018毫米左右及以下的高档箔材更是依赖进口,产品价格、进口数量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为此,国鑫箔材(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自主开发研制了650毫米“宽幅压延箔材整套工艺装备”,这套设备也是我国的首台套,可以生产覆盖几乎所有箔材。

精密箔材的高技术含量,同样体现在它的产品附加值上。刘文举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吨20万元推算,公司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利润在2.5亿元以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山东不断强化持续创新,系统谋划实施“十大创新”行动计划,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打出全面创新“组合拳”,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为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山东组织实施121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成功发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使用;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设施成功运行;240马力CVT智能拖拉机、高性能氧化铝陶瓷纤维等一批新产品实现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3个新药成功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山东还大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通过深化科技领域改革,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新增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比2021年增长近6500家,同比增长22.3%;4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总数达到21家;入选“火炬计划”20人,数量居全国第二位;5个城市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征程上,山东舒展羽翼、勇挑大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振翅翱翔。

山东烟台龙口:加快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长镜头】

一块一吨重的普通铝锭,通过万吨挤压机、锻造机的挤压锻造,再转入加工中心,生成标准化的铝板,再被拉伸成薄板甚至铝箔,或者经焊接机器人焊接,铝板拼接成车体模块……最后,铝锭变身为飞机、汽车或者轨道交通车体结构的铝合金型材,成为飞机、高铁、地铁、汽车的一部分。

由低端初级原料到高附加值产品,这一华丽转变源自“龙口创造”“龙口智造”。山东烟台龙口市是全球唯一一个在同一地区拥有完整布局铝产业链的城市,是全球距离最短、产业链最完整的铝产业基地。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家里用的,几乎都能看到龙口铝的身影。”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正风说,目前龙口铝产品早已完成从建筑型材向飞机、高铁、汽车、车体型材和易拉罐材料、铝箔等高端铝材料产业的整体转型,并已成为国内外知名航空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和国际著名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供货商。

“高端铝产业是龙口的主导产业之一,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我们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拓宽高端产品市场,占据产业链高端。”龙口市委书记吕波说。

曾经,龙口工业经济虽然规模突出、总量较大,但总体上仍以加工配套、中低端产业为主。“落后就要挨打”是龙口铝产业从“制造”转向“智造”的动力,龙口始终将创新战略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龙口的另一传统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也不断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制造业,一定要不断进行升级,一刻都不能放松。”山东隆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燕介绍,“我们的产品结构正在由过去的初级售后市场、配套低端车型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市场转变。未来,产品毛利率及市场份额还会逐步提高,我们正在放弃海外低端市场,进入国际整车配套市场、国内自主品牌高端产品及合资品牌整车配套体系。”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张,张海燕坦言,早在2016年隆基机械便开始了转型。“目前,公司为比亚迪新能源车的配套比例已占85%以上,并为广汽新能源、小鹏等新能源品牌批量供货。2022年,我们的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张海燕说。

然而,对于龙口这种县级城市来说,影响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人才问题,人才不想来、人才留不住等诸多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龙口一方面筑巢引凤,每年拿出1亿元的“人才兴龙”专项资金,出台升级青年人才新政“金十条”,对于新引进的博士、硕士、“双一流”及全球前200高校本科生、普通本科生,分别给予每人每年7.2万元、3.6万元、2.4万元、1.2万元生活补贴,同时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比原有政策提高近8倍。

另一方面为凤筑巢,2022年7月,总投资15亿元的龙口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正式启动,成为龙口迄今建设投资规模最大、涵盖产业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研发机构,其下设的有色金属产研院将为龙口铝产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南山、道恩等大型企业还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设立人才飞地,政府出资在深圳等地购买写字楼,免费为企业设立人才“云大脑”基地。

2022年8月,科技部发布了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龙口成功入选。目前,龙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不断以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正成为龙口崭新的名片。

村庄强起来,群众富起来

讲述人: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颜家汶畔村党支部书记 颜景雷

【一线讲述】

我们颜家汶畔村不临山,也不靠海,过去乡亲们就靠种普通农作物为生。“要让村庄强起来、让群众都富起来!”带着这样的初心,我决心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2018年,村子成立了潍坊市坊子区汶河畔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颜丰尚品”农业品牌,紧盯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全村由“单打独斗”走上了“抱团发展”之路。202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惠及25户村民,分红2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

这仅仅是个小目标,要想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条健全是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加快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因此,探索融合发展和精深加工是村子发展的唯一出路。2022年,村子搭上了金融助力的顺风车,通过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公司、坊子区政府的牵线搭桥,各类金融机构累计注资1000余万元,助力村子发展壮大。

在此基础上,村子很快建成了集观光、采摘、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注重突出发展高端果蔬产业,通过精心育苗、科学管护,种植的果蔬品相好、产量高,赢得了一致好评。一到丰收时节,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农业+采摘+旅游”的农村新业态日趋完善。村民们既可以在园区内打工,还可以承包种植区,基本实现足不出村就能挣到钱。

为了村子发展得更好,我又瞄准了预制菜。我们颜家汶畔有大葱、大姜、土豆,都是预制菜必需的原料。于是,我立即动员,对标预制菜要求,调整村子的种植模式为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条龙服务,并实现了全国各地畅销。

如今,在坊子区,颜家汶畔村从原来的穷村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村民的腰包也是鼓鼓的。村里宜居宜业又和美,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给村子发展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下一步,我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带领村民更好增收致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