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深耕“海洋牧场”,海洋装备是技术保障。作为广东唯一的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在海洋牧场智能装备研发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行业领军者。今年3月,省市共建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广东海洋大学揭牌。站在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程装备模型前,说起这些海洋工程装备如何在耕海牧鱼中大施拳脚,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意气风发。
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
自动投料机、水上水下视频监控、水质实时测量、发现网衣破损可及时修复……海威农业集团在深海养殖中使用的“智能化海洋牧场管理系统”正是由潘新祥团队参与研发。通过一系列“黑科技”的加持,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节省60%,可实现无人值守、实时远程监控。技术人员只要打开手机,就能从屏幕上实时监控鱼的活动,还可以切换不同视角。遇到台风时,用手机就能查看渔网是否完好。即便是管理1.5万立方米水体的海洋牧场,对养殖企业来说也可做到井井有条。
潘新祥告诉记者,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现代化海洋牧场。我国海洋牧场已逐步从简单的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升级为“水上水下设施—渔业生物—生态环境” 立体开发模式。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新型养殖设备主要有三大类: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如今,现代化海洋牧场最大的变化,是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迅速发展。相较于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有大型化、平台化、智能化、环保化的特点,配套了机械化生产设备、智能监测设备。养殖工船则是新型深远海养殖装备,能适应更加复杂海况,加上船只自带动力系统,能有效规避自然灾害,满足全季节养殖的需求,是我国深海养殖走向深远海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化海洋牧场装备,正是潘新祥和团队这几年的科研攻关方向。
潘新祥在海洋牧场作业智能化、预警精准化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为了提升海洋牧场的智能化程度,他成功研发了智能投喂、成鱼分级、网箱安全防护等设备,提高了海洋牧场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他和团队研发出了无人饲料船,无人驾驶的饲料船,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操作无人船运输饲料到固定海域,然后将饲料放入投料机,自动投料系统可以根据鱼的状态实行自动投料。他还花两年时间研发出了水下机器人,可以对深海养殖网箱、网衣的状态进行监控,如果发现网衣有海生物生长,就由水下机器人进行清理。“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深海养殖平台的养护难、排障难、作业风险高等‘痛点’,降低了大型深海养殖平台管护的难度。”潘新祥说。
潘新祥和团队还研发出了自动化投喂系统,实现了深海养殖饲料投喂的精准化。“什么时候投料,通过图像识别和视频监控来识别鱼的状态,同时,还通过声呐的声音来监测鱼的状态。我们能识别出鱼饿了需要找食物的声音,也能识别出鱼吃饱了打饱嗝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在鱼饿了的时候再投喂,既避免了浪费饲料,也避免了过度投喂带来的海水水体污染。经过测算,可以节省饲料成本20%。”潘新祥说,饲料成本是深海养殖中最重要的成本之一,精准化投喂系统也极大降低了深海养殖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年,很多国内企业都已经引入这套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 为深海养殖筑起“金钟罩”
目前,潘新祥带队的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正集中在海洋牧场作业装备智能化、海洋新能源采集与供给、养殖水域污染防控、养殖监测与海洋物联网等四个领域进行前沿核心技术及其装备国产化技术攻关。“关于海洋牧场,只要你能想得到、用得到的装备,我们都都有研发。”潘新祥笑着说。他举例说,深海养殖对鱼的分拣通常是一大难题,鱼从小网箱到大网箱的分拣,如今也实现了全自动化,因为潘新祥和团队研发出了海鱼转运泵,实现了鱼的无损转运。如果养殖区出现死鱼,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系统,精准将死鱼精准死别、分拣出来。
海洋牧场要安稳,也离不开对海水环境的敏锐监测。潘新祥团队还设计出一套海水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海水的盐度、酸碱度、污染源等信息,可以对水面病菌进行快速检测,一旦发现水面有异常病毒,就可以实现在线监测并预警,为深海养殖筑起“金钟罩”。
如今,在海洋牧场智能装备方面,团队已经获得了十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潘新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智能化海洋牧场装备,如今,企业管理起海洋牧场来“如烹小鲜”。
和盛松伟的看法类似,潘新祥也表示,如今近海养殖水体已接近饱和,海洋牧场向深远海拓展是大势所趋。“当然,也要保持一个度,因为离岸太远的话,养殖成本也会呈几何级上升,养殖户会承受不起,但离岸6海里左右以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为此,潘新祥和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一批规模适中、成本较低的养殖平台,供广大养殖户使用。比如,他和团队研发出的一些围水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内的养殖网箱,价格控制在100万元以内,让广大养殖户耕海牧渔成为可能。
潘新祥说,广东海洋大学将重点突破制约深远海养殖与网箱养殖装备的技术瓶颈,构建深远海养殖渔场、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型海洋牧场“科学选址—生境营造—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技术体系,助力广东海洋牧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降低海洋装备成本 提升装备覆盖率是当务之急
潘新祥看来,目前,广东在大型深海养殖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已经全国领先。除了进一步提升海工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外,还应加快大型深海养殖装备的市场化应用,推动技术向市场转化。目前,广东的深水养殖网箱约有5000个,这个数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5年内增加到1万个是很有可能的。以无人操作船和水下机器人为例,这种智能化设备能让深海养殖如虎添翼,但因为造价较高,这种海工装备还没有在市场全面推广看来。
在他看来,这些“国之重器”之所以未能推广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本较高的制约。比如,一个水体面积3万立方米的海洋牧场,每年单季鱼量可以达到600多吨,可实现产值超过1000多万元。但这种智能养殖平台,价格动辄也在2000万元以上,只有实力强劲的大企业才用得起。
早在十多年前,有机构在广东推广深水网箱,但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海洋牧场投资大、周期长、设备维护成本高,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海洋牧场的相对维护成本有所下降。对深海养殖企业来说,要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加强与上游、下游产业链合作,降低运营成本。开展多元业务拓展,例如特色化生态养殖、休闲渔业+养殖。对于研发机构来说,也要积极降低成本,提升这些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的覆盖面。“当我们在辽阔的深远海也能耕海牧渔,闲庭信步,我们距离海洋强国就更近了。”潘新祥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