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李志欣校长的论著《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第六章第一节。
第六章 如何提高教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追求自我专业成长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我一直信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需要把它引向研究的道路上来。”
记得我刚到北宋镇实验学校时,有的教师与我说了些这样的话:“谁的成绩好,谁就是好老师。成绩好了,评先树优都优先,说真的,与其坐下来看看书,还不如多研究研究考试题好些。”
“我也想整理自己的教育思想,可整理出来有什么用呢?想发表吧,处处要钱。我想好了,等晋级用论文的时候,我就花钱买一篇。”
教师们的这些“真心话”让我陷入了沉思。长期以来,一线教师通常认为自己处于知识生产和消费的流水线末端,知识由专家们来生产,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消费知识而已……现实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多注重利益的驱动,却忽略了生命意义的心灵引领,没有抓住教师发展的命脉。
当时我提出了“解放”教师这一理念,当然更主要是考虑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解放”教师的关键是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有权做出自主的职业判断,拥有自己的专业话语权。“解放”教师的目的最终是“解放”学生。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使学生通过教育激发潜能,完善个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行的能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里面,可能具有的素养并不全面,但他对学生一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一定在教学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与创新精神,一定有学习的习惯和研究的兴趣。
第一节 读书与写作:教师生命运动的永恒轨迹
教师的教科研兴趣与能力,一定离不开读书与写作,下面首先借助我学习谢云老师的讲座稿《读书·写作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感悟以及我自己读书写作的一些做法,谈谈我对这方面的看法。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真理,是自然规律。教师生命运动主要有两种,一是肢体器官的运动,可以说是体力劳动或锻炼身体;二是思想精神的运动,无非就是就是读书、思考、研究、写作与创造。读书与写作是一般教师主要的生命运动轨迹。
作为一般教师常规的生命状态其实并不理想,就说锻炼身体吧,很多教师等到老了,身体有毛病了,才想到去运动,因为大家认为,运动毕竟可能会延长生命。对于思想精神的运动,大家普遍认为,不会影响寿命,就一直满不在乎,心里总是想着,却懒得行动,满口理由走向人生的暮年,更加有理由不去运动了。
其实,不管是躯体的运动,还是思想的运动,都可能影响生命的正常行走轨迹,影响到人所向往的长生不老之状。而往往被广大教师普遍忽略的思想精神运动更能影响之,因为人的思想和精神是决定生命一切的。
锻炼身体大家都明白怎么做,只要有了锻炼的意识,或被身体所迫,就能自然为之。思想精神运动大家也有意识,但为之的因素指标不够明显,也就是好处的相对长期性、隐蔽性和效果的自由性,使之永远与教师的躯壳若离若现,教师的灵魂时而离开生命的躯体。这种现象对于肉体不断发展的教师而言,是极其危险的,也是不可思议的。
教师是灵魂的守望者,是我一直的生命信念。教育本身是美好的事业,但是这只是表层的照面,实质的教育应该是“基于每个生命成长”的。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是教师个人成长的教学。唯有定点如此,才会感到教育的美好,才会想到自己思想与精神的自然运动。
所谓“教师的专业成长”,或者说其根本,是教师的生命运动。照理说,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作为相对意义的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教师应该是比较喜欢读书的。教师这个职业,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的。一个教别人读书的人、一个教别人学习的人,自己却不读书,这可能是中国最滑稽怪诞的一件事情。
对教师而言,读书首先是对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善,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和修补。只有完成自己的生命成长,进而才能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一个读书的老师,往往是一个有比较强烈的职业幸福感的老师。
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台北的一位化妆师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生命的化妆,精神的化妆,只能靠阅读,靠修炼,靠灵魂的修炼。汉朝的学者刘向说过一句话,“书犹药也,可以治愚。”就是说,服用书籍这剂药,可以使原本傻乎乎的人变得比较聪明,比较灵性。这就是读书所蕴含的生命运动机理。
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教师课堂教学的广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视野的广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度;课堂教学的厚度,取决于教师文化积淀的厚度。我感觉主要就是看他们是否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教师生命的常青在于读书。
“树用年轮来记录沧桑”,那么人用什么来记录沧桑呢?是文字,因为文字的生命,可能会比人更长久一些。没有一点记录,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曾经活过、爱过?一个写作者,我感觉他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他能够让往事在文字中永在,让生命在文字中重现。“写下就是永恒”。虽然我们的一切可能都会很快地消失,但某种意义上它是永恒的。
每一个人都不能够延展自己的生命长度,但是可以增加自己生活的高度,可以丰盈和延展自己生命的厚度、宽度。而写作是最好的方式。通过白纸黑字,我们可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行,可以同时抵达此间和远方――此间是使人留恋的,远方是使人牵挂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鲁迅先生的临终遗言就说:“无穷多的远方,无穷多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用写作改变我们的职业状态。每个老师,站上讲台,可能一讲就是二三十年。那么在这二三十年的工作时间里,每个老师可能要上数千乃至上万堂课,第一堂和最后一堂,公开的和私下的,这些课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这一堂课和上一堂课是不一样的,自己的这堂课和别人的那堂课,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教学的方式,还是方法,无论是教学的过程、得失,还是感受、体验或者是教训,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记录,到最后退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曾经上过成千上万堂课?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站在讲台上,曾经教过那样多的学生?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需要郑重思考的命题。
我们写下的词语和句子,首先改变了我们自己,改变了我们的感受,改变了我们的心情,改变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态度。然后,如果这些文字被远方的人看到,被别人看到,我感觉,它也会改变他们的感受,改变他们的心情,然后改变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写作其实就是一种思考,教育写作就是对自身专业工作的一种反思,这也是对专业能力的一种提升。叶澜老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如果说,实践成就教师的底气,阅读滋养教师的灵气,思考促进教师的锐气,那么,写作造就教师的名气。我期待,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以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件事。我也期待,每个教师都在书写自己的教育史,以每一堂课,每一天的教学,每个学期的工作,每一届学生的顺利毕业。
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作,哪怕读者只有自己一个人!我们读的一本书,我们写下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可能都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改变。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是对民族未来的担当。
关于读书与写作的意义,上面的文字已经有所回答。下面我就说说我的读书与写作的经历吧。
我工作过的学校,均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在第一所学校里,记得那时我的工资才二百多元,但我自费订阅杂志,坚持阅读每一期的《山东教育》和《山东教育科研》,这在第一章里我已经阐述过。在第二所学校里,正值“应试教育”盛行的时期,我每天晚上十点后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工作岗位,但我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一个多小时,甚至为了冥思苦想写作思路,很久难以入睡。在第三所学校里,为了推动改革地深入,引领教师尽快实现专业成长,跟上改革的步伐,我更加刻苦地读书与写作。现在,读书写作已经成了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习惯。读书与写作成了我事业发展的助推器,让我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成长为一名校长,并与2014年我走进了北京市育英学校,正式成为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名教师。
我读书遵循“三个一”读书原则。简述如下:1.翻烂一本经典。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不管是教育的还是文学的,你可以选一本最爱,反复读,把它读透,掌握其精神实质所在。2.主攻一个专题。美国当代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主攻一个专题,六个月到一两年,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且由一个主题拓展到多个主题,这样就会触类旁通,快速地将“一口井”变成“一个湖”。3.精研一位名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需要、任教学科、性格特点等来确定一位重点学习对象,收集这位重点学习对象的所有资料,长期研究,掌握其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应用。
并且,伴随着我工作岗位的变化,我的阅读会有一些变化。比如担任英语教师和班主任工作时,我会着重阅读有关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方面的书;担任校长期间,我会选择一些国内外管理方面的书,甚至会选择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阅读。我对读书的整体感觉就是根据需要选择阅读书目,当然这是初步的阅读经验。比如,下面这些书目是我2015年阅读过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学勇气》、《正面管教》、《学校会伤人》、《儿童的人格教育》、《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为思维而教》、《道德领导》、《课程领导》、《教师领导与学校发展》、《精彩观念的诞生》、《批判性课程》、《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台湾教育的重建》等。
后来,随着自己阅读数量、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与思想观念地不断丰富和提升,阅读面变得越来越广,对书的选择也变得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有个性。我的感觉是,我会选择我生命需要的书,而不仅仅是一些专业的书了。这是我最近阅读完的书:《西藏生死书》、《孩子:挑战》、《乌合之众》、《学会关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重塑组织——进化型组织的创建之道》、《追求理解得教学设计》、《一个人的朝圣》等。
我从来都有阅读时间。有的朋友戏说我:“李校长,你白天工作那么忙,还有那么多朋友,还喜欢喝酒,怎么还能阅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文章呢?”我说:“只要把自己的生活习惯改一改就有时间了,我一般不看电视,也不会去打牌。我读书主要有四个时间段:一是在行走中阅读。当我外出学习或旅游时,我都会带上一本书,或杂志、或小说、或专业方面的书、或名著、或休闲的书等,反正是不空包,不管是坐飞机还是高铁,来回一趟准能读完一本,如果不劳累的话,我会在车站或机场书店里再淘一本阅读,我一般一年会出发大约五次,近十本书就读完了;二是在睡觉前阅读,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不会再改变的习惯,就是临睡觉前一定会阅读几篇文章,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地的宾馆里,这样,我一年也会读完四五本书;第三,在研究中阅读,因为自己教育教学的需要或学校改革创新的需要,我都会申报一至两个研究课题,为此,我也会根据研究的课题的需要,“被迫”阅读一些书,阅读的时间也是根据任务的需要驱动。记得有一次,为了研究关于学校文化的课题,需要写一篇一万多字的研究报告,我记得是阅读了足够上百万字的图书,白天黑夜地读了十几天。
同时,我还坚持在零散时间阅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五六种报刊杂志,关注几个专业的微信公众号。这样,我的阅读量得到了保障,为顺利写作打好了基础。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对我来说写作并不是特长,但是,不管写得好与差,我的优点就是坚持写。刚开始,我以写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为主,以后开始涉及一些管理类文章。现在,除非需要,我一般写一些教育随笔或教育故事类文章。
对于教育随笔的撰写,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山东肥城市的李玉民老师,他是这样认为的:教育随笔像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话语;收集自己思考的火花,烙下自己前行的脚印,记下自己成长的历程,积累自己从业的感悟,生成教育的智慧。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教育随笔一般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题目小,篇幅不受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二是写作样式、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可以借事说理,“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可以叙事写实,“回味”“值得过的生活”;也可以夹叙夹议,让人家从中明白一些道理;应该说这类的教育随笔是收获最大的,写起来或许难一些,透过教育现象看教育问题,也许是改进教育行为最好的反思途径;三是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都是基于我们最熟悉的教育教学行为,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而且写作的门槛较低,人人能写,人人能会写。
教育随笔写什么呢?眼观一切的教育现象,耳听一切的教育心声,心慧大家的教育精华;感悟教育的得失,品教育生活的百味。
写好教育随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发现问题;长于立意新颖;惯于小中见大。要有一个好由头;一个好主题;一个好题目;一个好架构。
从形式上说,教育随笔可以随便写、随时写、随心写,让随笔随和、随意、随缘。
从内容上讲,教师写作要注意四点:即关注真事、关注凡事、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随笔,与功利无关;随笔,只关乎真实;随笔,只关乎价值。
随笔,可以想到就写,是心灵漫步于林荫小径的一段旅程。
随笔,可以有感而发,是思维在大脑的园子里徜徉后的足迹。
随笔,是对教育生涯的梳理,是对教育哲思,是对灵魂的拷问。
随笔,是与良心对视后的反思,与幸福接轨后的惬意,与烦忧触摸后的释然。
随笔,记录行走,让今后的脚步更加坚实;记录思索,让思想的触角伸展的更为深广;
随笔,让我们清理“地基”、蓄养“底气”、着力“行走”、经营“发展”,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盈,让生命更加厚重和美丽……
之所以格外厚爱随笔,因为我深知,撰写随笔是一种最好的反思行动。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拓展知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知识、狭隘的经验。有反思的学习,是教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经过理论的重建,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目的。
每一堂课结束,包括自己授课、听课、评课等,我都会主动撰写教学反思;每一次外出学习,回来后我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完成自己的学习反思;关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与经验,我也会积极进行梳理、提炼,形成文字。在此基础上,我会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申请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每一篇反思文章,我都发在我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里,供大家批评指正,并大胆向纸质媒体投稿,力争更多文章能够发表或获奖。
撰写反思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了助推我成长、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策略的有力工具,用它我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对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做出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我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发现适合自己行动的最佳方案。
现在,我以撰写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成长故事等内容的文章为主,也写点家庭教育方面的小文。如“我的教育微生活”、“微改革领导力”等。我坚持每周最少更新一篇,我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老师们和家长们,他们通过我写的文章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了解了校长的办学思想,了解了学校师生的教育生活,引领了学校的发展。
我的成长,我的研究能力,就在阅读与写作中不知不觉地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并且化为了我自觉的行为。我今后的成长愿景:思想建构——做教育文化的发展者;精神缔造——做教育理想的守望者;工作目的——做人性完善的培育者;专业发展——做先进理论的学习者;行走方式——做打破僵局的研究者;教育推进——做体验幸福的生活者。
而作为校长,我想进一步重申,如想引领教师自主成长,能够让其超越功利走上自觉学习与研究的道路,就必须尊敬他们的专业话语权,重视他们的改革创新成果,促进他们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解放他们的职业生命兴趣。
当专业研究兴趣变成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和生命成长的终生信念时,他们就会敢于突破学校体制的框架,大胆地追逐自己的教育梦想,不断开拓自己的空间。
因为我喜欢写作,我经常往各种期刊杂志上投稿,可以说,我的文章曾经在全国各地二十几种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已有一百多篇。由此,好多编辑认识了我,他们纷纷伸出橄榄枝,向我约稿,而这,不仅促进了我的创作,而且结识了很多编辑朋友。也因为读书写作,我有时会去参加一些读书论坛,也会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交流交往,可以通过获知他人的见解和思想来检验自己的观点和逻辑,促进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写作思路,让自己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读下去、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