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市中区全福街道全福村养蛙达人周斌,通过多年种植和养殖,因地制宜探索种养结合模式—— 稻蛙共生,一田多收,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 记者 张波
稻蛙共生 前景广阔
立秋刚过,记者来到全福村五组,放眼望去,田野里一片葱郁。不远处,被一张巨大的白色拦网覆盖着的,就是周斌的家庭农场,农场内均匀分布着一块块栅栏围住的稻田。与传统的稻田不同,两排稻田的中间有一条沟渠,供蛙饮水和休息;稻田的两边则是空地,是蛙“吃饭”的场所。
周斌和几名工人在田埂间忙碌,正在向蛙投食。不一会儿,蛙或从水稻丛里钻出来,或从水渠里跳上来觅食。
“我们养殖的是黑斑蛙,个头比牛蛙小很多,但是肉质更鲜美,餐饮店主非常喜欢,很畅销!”望着一天天长大的黑斑蛙,周斌说,眼下,正是黑斑蛙收获的好时节。每隔两三天,他就要抓一批黑斑蛙,连夜运到成都、自贡等地,第二天便走进食客餐桌。黑斑蛙批发价每公斤能卖到32 元左右,今年稻田里的黑斑蛙预计收益达到100 万元。
一波三折 迎难而上
周斌告诉记者,他今年37 岁,五通桥区人,高中毕业后从事过各种工作,也做过小生意。2016年,他偶然从报刊上了解到养青蛙“钱”景好,便投入10 多万元,在市中区苏稽镇承包土地,养殖黑斑蛙,但由于经验不足,蛙种苗因缺水和高温影响全部死亡,当年血本无归。
挫败之后,周斌没有气馁,他一边总结经验教训、读书钻研,一边到湖南、湖北等地向养蛙大户学习观摩、取经问道。
“青蛙需要水,地势平坦和水源充足很重要,灌溉还要方便。”几经周折,2017 年,周斌来到全福村,看到这里生态环境好,便在这里承包租赁土地,修建基础设施,通过自繁自养,很快淘到了第一桶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 年8月,一场无情的洪水冲毁了周斌几万公斤成品蛙,造成经济损失100 余万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周斌选择了坚持,他通过不断学习和观察发现,稻谷给黑斑蛙遮阴效果最好,黑斑蛙也可以吃虫子,为稻谷保驾护航,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稻蛙共生,绿色生态。于是,他果断运用了这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
改变模式 带动致富
2020 年3 月,周斌孵化了1200 万尾黑斑蛙蛙苗,两个多月后转变为幼蛙,待幼蛙吃食后同时移栽水稻,蛙吃虫,稻遮阴,到了9 月份,蛙肥、稻黄,周斌的损失又“找”回来了。
“我们的稻谷都是纯绿色无公害的,黑斑蛙亩产1000 公斤左右,产值3 万余元。”不仅效益节节攀升,周斌的稻蛙养殖基地还带动了20 多位周边村民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最近两年,周斌的稻蛙产业成为了当地的富民特色产业,也掀起了“ 稻蛙共养”模式的推广热潮,先后有10 余个年轻人来到农场学技术。
“如果有村民想发展这个产业,我都愿意帮助他们。”周斌说,周边有很多村民已在建设基地开展稻蛙养殖,他也希望通过稻蛙种养,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创业致富,创建乡村地方特色品牌,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