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四明山:生态“致富经”能念多久?
答曰:算好近与远的生态账,看眼前更要看长远
如今的四明山,有一个别名——“红枫之乡”。因红枫而闻名,也因红枫而纠结。
前些年,由于一些农户盲目在陡坡种植,单一销售小苗带走不少泥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土流失。
“在事关长远发展的问题上,四明山人的回答是一致的:花木转型。”四明山镇党委书记丁金康把记者带到了小罗岗红枫樱花观赏基地,随手递上一张“绿名片”,绿色背景,云雾萦绕。
花木转型破题一:依托产业基地,发展观光农业。四明山先后建成了大山高山林业示范园区、悬岩樱桃观赏基地和坪头日出观赏基地等一批生态景观,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最美的红枫林”。
花木转型破题二:实施花木“走出去”战略。去年,四明山镇王益明等花木种植大户远赴重庆南川区租用土地1000亩,建立了四明山花木南川繁育基地,实现销售额3000多万元。依托目前四明山外5000亩基地,四明山花木销售到了除台湾、西藏外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部分花木还出口荷兰、加拿大等国。
四明山农民也在绿色转型上动足了脑筋:改单一销售小苗为大苗出售;寻找高山小水果等替代产品;保持和改良土质。这几年,鸡粪、鸭粪和建筑施工留下的表土成了“香饽饽”,农民争相把它们挑到山上种花木。
在近与远的生态账上,淳朴的四明山人,人人心中都有一笔账。
“水煮笋厂开了七个年头,每年有一两百万元的盈利,关了着实肉痛。”余姚亚球地板厂负责人龚民快人快语。由于水煮笋加工直接影响下游皎口水库的水质,5年前,他在全乡第一个关闭了水煮笋加工厂。水煮笋加工在鹿亭乡历史悠久,是山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当时政府动员,大家内心都抵制。但想想下游的老百姓饮水,良心上过不去,而且也不是个长久之计。”
企业如何转型?市场嗅觉灵敏的龚民发现,水煮笋行业有污染,加工竹地板是环保的,而且技术成熟到对一根毛竹的利用率可达99%。他与周边4000多户竹农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企业年产值已比原来的水煮笋厂翻了一番。
在拥有“中国灯具之乡”的余姚梁弄镇,近三五年内,没有增加一分工业用地,去年全镇经济总产值近30亿元。樱桃园、百果园、垂钓园、杨梅园、牡丹园“五园”经济迅速崛起。
“全力打造‘生态四明、美丽山村’”,“生态立镇、旅游兴镇、茶叶富镇”,“休闲旅游胜地、生态宜居适地、文明和谐福地”,“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一路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四明山镇、大岚镇、章水镇、鹿亭乡等各自的宣传标语,生态、旅游成为四明山长远发展的关键词。
立足生态做长远文章,已经成为“四明山共识”。以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四明山区正串点成线,完善区域旅游布局。从2011年开始,余姚等地还彻底取消对四明山区乡镇的工业经济考核,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考核力度,增加了花木产业转型升级指标。
红土地,红枫树,吊吊红;
修长的翠竹,蜿蜒的茶园,清澈的水渠。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重山紧锁的四明山,红色的乐章,绿色的线条,传递出一份意外的喜讯:在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中,四明山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最先富了起来。
同样是资源匮乏,同样是舟楫不便,四明山何以先富?连日来,带着求解的思考,我们的采访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走走停停,入村访户,四问四明。
一问四明山:深山老林如何富?
答曰:市民上山,村民下山。要输血更要造血
国庆长假,蜂拥而至的上海自驾车游客,在品尝四明的山珍异果、呼吸甜美的空气的同时,抱怨不断:行路难,停车难,一点不比上海轻松。缺乏准备的老区群众也在嘀咕:我们这山沟沟一下来了这么多城里人,几百辆车,哪吃得消哟!
住宿紧张,吃饭紧张,就连解手也紧张。寂静的四明山区遭遇的一系列紧张,在政府看来,却是甜蜜的忧愁,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山区进入了期盼已久的旅游黄金期。
忙归忙,乱归乱,但开着“农家乐“餐馆的横坎头村的刘老板打心底乐开了花。这个村又名“红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浙东区委和行政公署所在地。今年,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人次参观者。仅“五一”小长假三天,一下就涌来上万名游客。
四明山革命老区是宁波相对欠发达地区,也是市、县两级财政转移支付最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污染项目不能上,大片开发不能搞,这里的人们只好想着如何吃救济。衡量村干部的本事,很大程度体现在能向上级要来多少补助款。
“要输血更要造血”。端着金饭碗去要饭,终究不是长久之策。科学发展观打开了老区干部的思路。几番外出考察,深入调研,把大家引进了生态旅游经济学的课堂。如何把城里人引上山,成了四明山区绞尽脑汁破解的新课题。
四明山心的杖锡,因山高路险被视为“鄞州的西藏”。“年轻人都跑光了,只剩下老弱病残守在村里,穷啊。”李家坑村支书李红伟介绍时不避家丑。自从开办水上漂流项目后,去年就有7万游客涌进这个深山古村,旅游旺季时,一户农民仅靠在家门口摆摊卖烤洋芋艿,可日进2000元。新上市的吊红也卖到5元钱一斤。尝到甜头的村民开始挖掘深度旅游项目,农家乐、古村游、采摘节、水上漂……为的就是让游客在村里多停留、多娱乐、多消费。
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在山区公路上盘旋,看到最多的路牌,是褐色的旅游景点指示牌。
——红色游。四明山区是边区、红区,几十处宝贵的红色遗存,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生态游。利用溪流、红枫、樱花、古村落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四明山形成了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观。春赏花、夏避暑、秋养生、冬赏雾凇。
——节庆游。对应四季美景,杖锡樱花节、四明山红枫樱花节、四明山清凉避暑节、鹿亭高山西瓜节、丹山赤水柿子节、神奇大岚茶文化节等次第展开,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城里人上山。
二问四明山:水源保护地如何开发?
答曰:移民下山,“腾笼换鸟”。要生存更要治本
尽管“旅游经济学”破解了山区保护与开发的难题,却难以解决全部山民的致富出路。巍巍四明八百里,横跨余、鄞、奉等地,散落其间的20多万山民,生存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制约。这里是宁波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浙东最大的“绿肺”和最大的“水缸”之一,皎口水库、梁辉水库、四明湖、仰天湖……水是四明山的资源优势,却不能转化为当地人的经济优势。
头顶两大水库的章水镇,起初围绕“水”字搞开发,兴高采烈花50万元请专家做规划,却被环保部门迎头浇了一盆冷水:城市饮用水源地,只能保护,不能开发。
“村里只有老人了,估计再过20年,我们村就空了”。走在杖锡村蜿蜒的路上,村干部的介绍引发我们的深思。杖锡小学两栋3层教学楼,无可争议属村里的地标建筑。我们推门发现,30多个教室只有20多名学生上课。偌大的篮球场更显学校空旷寂寥。老师更是呆不住,走的比来的多。学校停下来不行,办下去更难,关于办学的争论,搞得有关部门十分纠结。其实,类似的尴尬还涉及其他民生课题。显然,随着人口外流,在山沟沟里搞新农村建设,通电、通水、通路,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成本高,效果难测。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从2003年起,我市实施了根本性的富民举措——“下山移民”计划,内聚外迁,引导、动员分散居住在高山村的农民,搬迁下山,向中心村、平原乡镇聚集。
余姚陆埠镇干溪村,600多户村民住在高山顶上。从山下进村需要走7公里山路,山上没有自来水,村民生活生产十分不便。如今,整个村已搬迁到山下平原上,村民入住新建的干溪新村。高山上的原村庄被拆除干净,取而代之的是100多亩新栽不久的枇杷等经济苗木。
41岁的方杏秀以前住在海拔600多米的上王岗村,以种植山货为生。搬到余姚东郊的阳光公寓后,她开了一家120平方米的超市。“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完成下山移民10498户29639人,拆迁自然村271个,拆除老房子79万多平方米,退宅还林(耕)3680多亩,余姚、奉化等地建设了西南公寓、尚田滨江小区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移民安置小区。
要移得下,还要稳得住,富起来。据阳光公寓管委会负责人孙玉萍介绍,社区4000多位居民,全部来自当地8个山区村。由于余姚将山上的工业企业全部迁到工业园区,眼下,有近一半移民在附近企业上班。
市农办副主任陈育峰坦言,移民下山,“腾笼换鸟”,是我市从根本上解决四明山区脱贫的一步妙棋,也在政策机制上切实维护了四明山区的生态环境。
三问四明山:不搞工业咋致富?
答曰:污染项目退出去,绿色项目进山来。要金山更要青山
“章水镇在鄞州区面积最大,工业最薄弱。”镇党委书记吴永华的介绍透着一丝遗憾。历史上,章水工业有过辉煌,工业总量超过鄞州区内个别平原乡镇。受制于两个大水库的制约,近四五年间,章水镇没有增加一家工业企业,相反,陆续外迁了5家亿元企业。
实际上,近四五年间,四明山区域有100多家规模企业和污染企业陆续搬迁。
生态环境必须保,污染项目必须退,深谙“无工不富”道理的乡镇干部们琢磨致富的突围方向。
靠村办企业胶丸壳厂过日子的大山村海拔800米,紧依着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工业项目停下来了,374人的大山村集体经济顿时背上了60多万元债务。天无绝人之路。这里的海拔和生态环境特别适宜种高档绿茶。在茶叶专家的扶持下,大山村村民试种茶中新秀——印雪白茶,一斤白茶可卖到1200元,年利润50万元。污染工业退出来,高效农业走进去,这一退一进,把四明山变成一座生态致富的“绿色银行”。类似一株白茶富了一个村的故事,如今在四明山区遍地开花。
一公斤有机稻米卖到70元,还供不应求。在海拔500米的奉化大堰镇西畈小丘陵上,记者见识了这片金灿灿的宁波地产米“新贵”。见记者咋舌,镇党委书记王剑波指着稻田上一个二化螟性诱捕器解释:这块地不施农药化肥,人工耕田拔草,生产过程要全程记录。
“一棵直径3厘米的红枫可卖45元,等长到10厘米就能卖1万元,仍是各路商家的抢手货。”四明山镇副镇长李义建说。面对工业的退出,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红枫,给予每亩100元补贴。这一棵棵红枫,现在成了老区人民的“发财树”、“致富树”。
我国樱花种植最大的基地在哪里?章水杖锡花木专业合作社长鲁根水的回答是:四明山心。在当地,承包几亩山林年入数万元已是寻常事,一些大户最多年收入有上百万元。
靠种红枫、樱花等花木致富的四明山人对这种槭类植物充满了感情,一位花木销售员特意把婚期定在了4月20日“四明山樱花红枫浪漫节”开幕的日子,还请人写了一付对联挂在新房里:芝麻开花节节高,枫叶映山年年红。去年,仅四明山镇花木销售额就突破1亿元,人均收入94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