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将军村”的致富经
——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走访记
日期:2017/7/18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将军村”的致富经
——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走访记
□林耀琳
这里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悠悠流淌的穆阳溪,将这个平坦开阔的村落拥入怀中,成为人类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还走出了一位闽东籍开国将军、电影《沙家浜》原型人物黄烽将军。这就是苏堤村,福安市穆阳镇一个著名的“将军村”“线面村”。
苏堤村是穆阳镇最大的行政村,也被誉为闽东第一村。抗战时期,这里走出了著名的新四军将领黄烽。改革开放以来,苏堤村民勤劳致富,依靠线面产业全村人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全村1007户、3832人,其中有800多户、1000多人从事线面生产。
千年古村走出开国将军
苏堤古村落,如同村名一样秀美。它背靠狮岫山,面临穆阳溪,东接福穆公路,西通省道下浦线,山清水秀,独景含辉。早在隋朝开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黄氏辗转迁入。苏堤黄氏宗谱记载:“……始迁长溪之大留,继迁穆阳狮子岩前,最后又迁藻廛即今之黄坂也”。这“黄坂”就是苏堤,迄今大约已有一千四百年。苏堤也因此成为闽东地区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北方汉族入迁落籍并且繁衍至今的最早村落之一。
该村处于穆水下游,地理位置良好,过去闽东北交通闭塞,货运靠肩挑,而苏堤人将闽东北及周宁、寿宁、屏南与邻近地区散落的农副产品加以收购,利用穆水扬帆赛江,再转运到福州、温州、宁波、上海,然后运回工业品供应广大农村,从而使苏堤成为闽东北物资集散地。历史上的繁华商贸业,成就了这里的厚重与沧桑。如今的苏堤村,依旧洋溢着清幽、洁净,古色古香。这其中“九柱母”黄家大宅院名闻遐迩,这里曾经走出过众多闽东的佼佼者。
1938年3月,在国家危难之际,黄家大院22岁的黄烽走出大宅门,和侄子黄志远一道追上已经北上了的新四军队伍,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1939年春,黄烽等三十六名新四军伤病员隐蔽在阳澄湖畔和常熟、梅李一带村庄,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不但养好了伤,还坚持了阳澄湖畔的斗争,被誉为“芦荡火种”。当年的黄烽就是这支新四军队伍的负责人之一。后来随着电影《沙家浜》的普及,“芦荡火种”的故事也广为传扬,在黄烽的故里,乡亲们更是耳熟能详。后来,黄烽成为闽东籍开国将军,闽东人民引以为傲的一位杰出人物。“在革命战争年代,黄烽将军一家就出了4个少将。”88岁的苏堤村退休教师缪孟康介绍。
一根线面拉出富裕之路
开春时节,苏堤村的空旷场地、房前屋后摆放着一座座木质面架,随处可见娴熟的拉面身影。丝丝缕缕的洁白线面,宛若无数的银丝在风中飘荡,让人仿佛置身于浣纱世界。这一缕缕的银丝不仅装点着穆阳溪畔这个千年古村,也让一代又一代村民凭借这一传统产业实现着致富梦想。
从江夏肇迁穆阳后,苏堤人的先祖就开始利用周边丰富的小麦资源,以穆阳溪水为动力生产面类食品。经过600多年的传承与改良,成为闽东著名的线面专业村,从而带动全镇线面产业的发展。
苏堤的线面以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等优点声名远播,被誉为福安传统工艺“三绝”之一。宋代名诗人黄庭坚《过土山寨诗》中“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说的就是这种线面。苏堤线面以其数百年传承不衰的技艺及纯天然的制作原料,2011年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春日的早晨,勤劳的郑家福和缪梅英夫妇俩凌晨二三时就起床,忙活到中午。十几年前,夫妇俩从苏堤洋坪自然村搬迁至此。加入华兴合作社学习线面技艺。“纯凭手艺吃饭,我们夫妻俩每天收入可以达到400多元,现在生活无忧啦!”夫妻俩高兴地说。
阳光一缕缕洒在线面上,银光闪动,就像跳动的“五线谱”,更像农民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的美妙乐章。前几年,苏堤村以各家各户为单位,成立了线面协会,在技术指导、销售信息等方面实现了共享。协会以“苏堤线面”的质量为重,加强线面行业的质量监管,着重加强对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线面的质量指导,坚决打击冒牌生产、以次充好等行为,维护苏堤线面的品牌形象。当地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也发挥了引导和服务职能,通过兴办线面培训班等方式,让线面向标准化生产发展。
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为传统产业提供新机遇,苏堤人改变生产经营策略,采用“公司+农户+商标”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家线面生产龙头企业也陆续获得了QS认证。“我们的合作社有100多户、400多人,农民从厂里领了原料按标准加工好再送回厂里,凭技术吃饭,三年就可以盖新房啦。”苏堤华盛线面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华兴告诉我们。
因为有了统一标准、包装和品牌,线面的产品卫生、产品质量和销售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苏堤线面不仅以订单形式闯进泉州、宁波等地,还成功挺进北京、上海等地市场。目前,全村年产线面1万多吨、产值达6000多万元,解决本村民生产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周边群众、返乡农民加盟线面生产,被誉为全新的“造福工程”模式。村民主任罗炳湧介绍,2015年,苏堤村农民纯收入11600元,村财年收入20多万元。
除了线面加工外,苏堤村的茶叶、水蜜桃等农林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初具规模,为村民增收致富又添了一条好路子,涌现出了林洋茶叶、兴达茶叶等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村集体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外出务工青壮年人数减少,甚至出现回流态势,为苏堤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生态宜居扮靓富美乡村
乡村变富裕了,但村民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2015年苏堤村被列入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进一步加强村建设规划,村内各建设项目均严格按新村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批,并依法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村内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垃圾投放点、中转站、焚烧厂也都建设完毕;
2016年底,一场“爱我穆阳,从我做起”及“百日竞赛”活动在全镇轰轰烈烈地展开,生活环境乱堆乱放的杂物腾空了,违建的棚屋消失了,沿线的广告牌也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笔直的大道、绿树成荫的的绿化带。今年春节前,苏堤美丽景观路建成投入使用,成为镇区一道美丽的风景。
行走在苏堤村村道上,只见道路两侧开阔、清爽、敞亮,处处绽放美丽风景。“我们村借此契机,进行生态景观建设,百姓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只用100天,就打造出了一条2.7公里长的美丽景观带。”罗炳湧介绍。该景观带从渔民新村至苏堤桥头,道路从原来的4米拓宽至8米,其中1米作为绿化带,配备太阳能节能路灯,并将农民闲置的地块充分利用,建设小型公园、线面晾晒场,为群众提供休闲之地。下一步,该村将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和文化底蕴,打造更加宜居的美丽乡村。
“我们要把穆阳线面产业作为福安大旅游产业的一个衍生产业,将线面生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以苏堤传统手工线面为主的专业特色休闲旅游的产城融合型试点示范村。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和辐射,综合提高穆阳线面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让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的生活。”罗炳湧谈及苏堤村的发展信心满满。
福安市老促会 福安市委报道组
2017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