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桂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周家斌指出,“十三五”以来,我市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农业农村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乡村治理加快迈向现代化,农民收入保持较高水平。
桂林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桂林实际,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桂林从“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42.7亿元,近四年增长率分别为4.6%、4.4%、5.5%、6.1%。2020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2%,增速居广西第二位。
粮食高产不再是“梦”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吨半稻’,三千斤,不得了,以前是做梦,现在实现了!”2017年,袁隆平在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再生稻”田垄上,开心地说,在这里,他梦寐以求的“吨半稻”首次成为现实。
灌阳县“超级稻+再生稻”示范基地是袁隆平领衔的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建立于2010年,示范面积3000亩。2017年,灌阳一季稻加再生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实现“吨半稻”梦想,创下世界纪录。2019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灌阳县挂牌运行,灌阳水稻超高产攻关基地最高亩产再破1000公斤,连续9年获得广西单产第一。
据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去年我市在粮食生产方面,通过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保障,优化布局水稻、玉米、马铃薯“三大主粮”生产,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退果还粮”、恢复双季稻生产,推广“稻+稻+薯(菜)”和间套种高产高效模式,发展优质稻、富硒稻、超级稻,鼓励发展红薯、大豆、高粱等小杂粮。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了面积产量双增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05.89万亩,同比增长2.2%,粮食总产量176.93万吨,同比增长4.7%。
除了粮食生产以外,我市水果、蔬菜、食用菌、生猪、家禽、草食动物、冷水鱼、毛竹、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其中水果的发展最为显著。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0年我市水果种植面积382.2万亩,产量预计达到791万吨,产值预计251.5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以上,三项指标分别较去年同比增长2.0%,16.7%和15.8%,生产规模排名全区第一。以地市而论,我市柑桔、月柿种植面积、产量排名全国第一;葡萄、桃、李、梨种植面积和产量排名全区第一。
我市17个县(市、区)均有种植水果,涉及农户200万人以上,是我市种植规模最大、产量最多、效益最好、涉及农户最多的种植业,也是我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与此同时,2020年我市水果累计取得无公害、绿色食品及地理标志数量达到120个,面积320.12万亩。此外,还拥有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柑桔生产基地10.9万亩,月柿生产基地10万亩。
除此之外,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中颇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我市正在加快打造提升粮食等6个超100亿元产业集群。去年我市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加快推进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蔬菜产量519万吨,同比增长3.9%,蔬菜产量居全区前列,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稳定增收。
产业龙头“高昂”,农业农村迈入现代化
近年来,我市提升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集群。提升产能,稳定产量,推广“稻+鱼、稻+鸭、稻+蟹”等“稻+”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加快改造“危仓老库”,发挥涉粮企业的收储功能,不断提升全市粮食收储能力,加快打造一批粮油加工集聚区,提升粮食产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十三五”时期,桂北大地掀起一场农业产业化发展热潮,全市各县(区、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创建一批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区(片);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进城市近郊“保障性菜园”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禽”等生态种养模式;提升农业品质品牌,创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努力提升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此前,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联合农民日报社、南方农村报社发布201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企业名单。经评审,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综合排名第42位成绩上榜,成为我市唯一上榜企业。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产业涵盖粮油食品、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种禽育种、生物科技等方向,现有80余家生产经营企业,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带动农户12000余户,年产值超过180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推介经营规模大、创新水平高、联农带农紧、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企业,有利于树立一批发展标杆,引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蔡立圭介绍。
据悉,在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方面,目前我市东西南北中5大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基本成型,主导发展方向明确,种养业匹配协调,坚持稳粮保生猪,优势水果、牛羊为主草食动物为重点,兼顾特色种养业发展,打造湘桂通道蔬菜产业带,建设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基地和“西菜东运”基地。
特色农业示范区“遍地开花”
“百亩荷塘,三千亩金稻,三千亩油菜花,五千亩柑桔,万亩花卉苗木,五大产业竞相绽放。”走在阳朔县遇龙河柑橘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内,游客可以春赏油菜花,夏戏水中荷,秋收黄金果,冬摘香草莓;日赏遇龙美景,夜宿精品民宿,其乐无穷。
从2014年开始,我市把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鼓励实行四级联创。2018年,我市通过《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2018—2020年)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版。
截至2020年,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共获认定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747个,数量全区第一。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40个、市级示范区63个、县级示范90个、乡级示范园356个、村级示范点1198个,实现了特色产业县(市、区)、乡镇全覆盖;全市累计获自治区示范区建设补助资金19130万元,市本级累计奖补12770万元;全市累计投入示范区(园、点)建设资金147.8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57.53亿元,经营主体投入90.32亿元;全市各级示范区(园、点)累计务工人数5.8万人,带动农户18.7万户,覆盖贫困户66879户,接待游客920多万人次。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围绕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肉牛肉羊、生猪七大种养业,以及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个新兴产业建设示范区,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基本覆盖了各特色产业、各县区乡镇,全面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此外,桂林还加快农业与工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农业+旅游业”方面,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来灌阳看梨花是不会错的,天晴下雨都别有一番景致。”近日,在灌阳县万亩梨园景区观赏梨花的游客兴奋地说。
近年来,灌阳县以旅游“双创”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红、古、绿”旅游融合发展道路,据统计,2019年灌阳县接待游客总人数322.78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32.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6.56%、91.63%。
记者了解到,“桂林市休闲农业四季游精品线路”获全国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称号;全市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中国美丽田园、美丽乡村7个,带动10万余农民受益。(桂林日报记者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