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周宇 “我们‘外婆坑牌’龙井去年的产值有650万元,村民茶产业的人均年收入有15860元;小小的玉米饼年产值去年做到了700万元,带动了33户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江南民族村’旅游IP去年吸引了22万游客(过夜游客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200万元。”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和记者算着村子茶叶、玉米饼加乡村旅游的“共富账本”。
从30多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96元的浙江省贫困村,到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244.8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3560元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外婆坑村的致富秘笈究竟是什么?
外婆坑村
一茶:闯出品牌的“黄金叶”
“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潜藏在崇山峻岭里的外婆坑村,几乎与世隔绝。它的致富故事要从修路开始说起。
1990年,在东阳闯荡多年的“箍桶匠”林金仁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主任,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为筹集资金,林金仁一年跑了86趟县城,跑破了三双解放鞋。1992年8月18日,这条总长1.4公里、大小桥梁8座、耗资600万元的创业致富路开通了。
道路的开通并不能直接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致富的出路在哪里?外婆坑村把目标指向茶叶。
“当时西湖龙井茶可以卖20几块一斤,但是我们村的珠茶才2块一斤,差距有十几倍。”林金仁回忆说,为了让百姓挣得更多,村里发动村民们种龙井茶,2个月内开辟了200亩荒山,从外地引进了10万株名优茶,免费让老百姓种下去。
龙井茶对炒制技术要求很高,一不注意就会炒黄。为了提高炒制技艺,林金仁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组织年轻的村民到乡里学习专业的炒茶技术。就这样,从“圆身子”变成“扁身子”后,茶叶的身价倍增。
有了产品后,外婆坑村成立了新昌县第一家有机茶合作社,从品质和品牌两方面着手,进一步提档升级。首先是品质管控,严格进行肥药双控,出台了各项制度,在茶园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进行标准化操作;引导茶农改造老茶园,提高茶园良种率;改变单独采摘,分户炒制的模式,建立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统一采摘、统一收青、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其次是打造品牌,在与科研院校积极合作不断引进优新品种的同时,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外婆坑牌”龙井,远销深圳、北京等地。
全村茶园面积由1991年的96亩增加到如今的1500亩,茶叶总产值有原来的2万元增加到650万元,茶叶成为外婆坑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
一饼:家门口就能挣钱的“致富饼”
随着“外婆坑村”龙井品牌越来越响,村民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但茶叶生产季节性强,有什么产业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挣到钱?
有来自苗族、傣族、白族等13个少数民族的外婆坑村当时已经靠“江南民族村”这一旅游品牌小有名气,吸引了不少城里的游客。
外婆坑村
“外地人来了总想吃点当地特产。”村嫂何溪女是村里最早做玉米饼的人之一。“一开始做起来费劲也不好保存,后来我们进行了改良。”她说,改良后的玉米饼越来越薄,原来一斤玉米面只能做8个饼,现在可以做13个,也更加酥脆。口感的提升让玉米饼成了游客的心头好。
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制作玉米饼。在旅游旺季,沿着村里主道进村,一路上都有村民支着的小摊。
“有一些游客回去还想在网上买,加上疫情的原因,游客也少了,我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玉米饼上网。”镜岭镇党委书记张钰向《小康》记者介绍说。
那时的玉米饼既无统一的生产标准,又没有规范的包装,要想上网销售,还有很多课要补。通过打造规范作坊,办理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玉米饼有了合格的“身份证”;通过开发镜岭味道区域公共品牌,玉米饼有了时尚的“外衣”。
今年8月,《外婆坑玉米饼标准化生产细则》正式出炉。11月,外婆坑村举行了首届玉米饼制作大赛。成功入围的13位“外婆”现场开展了一次热火朝天的玉米饼制作比赛。评委团进行了仔细评审,根据摊饼的速度、品质、色泽,以及成品的口味等标准进行了评分。
“玉米饼必须纯手工制作后太阳晒干,对工艺很讲究,有了标准后,就可以对村民制作的玉米饼进行统一收购、销售。”张钰解释说,除了建标准,绍兴平安产险还专门为外婆坑标准化生产玉米饼提供“定制保险服务”,为当地特色产品玉米饼制定绿色食品专项保险,保障金额2000万元。
一抹红:“村+企业”合作运营谋共富
2021年,外婆坑村被列为第一批绍兴市乡村振兴先行村。“面对乡村振兴,尤其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目标要求,我们觉得遇到了瓶颈期。”林金仁坦言,村干部们对于如何市场化运营并不在行,“最终我们从11批次的运营商中选择了浙江因可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新昌吾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外婆坑村整村运营工作。”
第一站,换上军装,整理军容;第二站,练习军姿;第三站,体验制作玉米饼;第四站,体验打糍粑;第五站,体能训练辗转运粮……8月27日,一批由72名学生组成的“小红军团”在外婆坑村研学游。
小朋友在外婆坑村研学体验
1935年12月25日,红十三军行军路过外婆坑村,向村民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等主张,得到村民的热烈拥护。如今走在外婆坑村里,依然能看到烙着岁月印记的标语、梭镖、红军帽。
“我们作为运营团队,就是要负责帮着村里把既有的红色文化等资源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做结合。”新昌吾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小周介绍说。
在深度挖掘人文及产业资源的同时,运营团队导入了越来越多的体验活动和流量。今年“五一”期间的首届外婆坑村“外婆家的集市”系列活动,通过“乡趣—游艺市集”“乡乐—少数民族演绎”“乡味—美食市集”等特色体验,吸引各地游客2万余人,直接经济收入达37.5万多元。“十一”黄金周期间,外婆坑村创新推出了“长桌宴”活动,茶园走地鸡、民族五色饭、外婆玉米饼等当地特色美食被端上了餐桌,民族舞、竹竿舞、篝火晚会等具有民族风情的节目也轮番上演,活动现场气氛十分火爆。
“‘长桌宴’活动是运营团队针对国庆旅游黄金周精心策划的外婆IP主题活动,活动推出的第二天,报名人数就已经爆满,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镜岭镇人大主席刘旭松表示。
“村里和运营公司是‘保底+分红’的利益共享模式,确保每年15万经济收入的同时,按照实际运营进行分红;和村民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运营公司统一向村民收购民宿农家乐的客房、茶叶、玉米饼等特色业态和产品,确定农产品收购标准、数量和最低保护价,由运营公司统一向农户长期收购,实现联供联销。”林金仁介绍说,运营的增收效果很直接,也延伸了原有的产业链。以玉米饼来说,原来只是卖农产品,现在通过研学,孩子到村民家中体验做玉米饼,每个人收费10元,以常规70人的团来算,村民单次就能有700元收入。
运营后的外婆坑村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市场主体的青睐,村里的15家民宿就是代表。上海人飞飞和胖胖夫妻俩来村里投资1000万打造了高端民宿“马放澜山”,不仅吸引了更多上海游客来新昌,还设置了“四季农货菜单”,让更多新昌的香榧、土鸡、茶叶送到了上海的餐桌上。
“一个给力的领头雁,一个村庄品牌IP,一系列产业支撑,一个村企合作的运营模式,这是我们解码外婆坑村之所以能够乡村振兴背后的秘笈。”《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