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2日电(记者 王靖)9月,当全国多地仍绿意盎然之时,位于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早已秋风萧瑟,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的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放眼望去一片金黄。浩瀚、壮观的金秋林海好似一幅看之不尽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心生赞叹。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党委副书记张学勤说:“几十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森林生态系统良好,为维系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林区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7.44%,活立木蓄积9.5亿立方米,总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面积均居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区域内有110万公顷从未开发的原始森林,还有984条一、二级河流和120万公顷湿地,是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和嫩江的主要源头。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对木材的需求增加,开始了开发大兴安岭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大兴安岭林业资源已大幅受损,林区开始浮现资源危机和经济困难。2015年4月1日,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全面停止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回顾这一人与自然交互的过程,对大兴安岭的开发仍功不可没。林区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959万亩,累计为国家提供了2亿立方米的商品材,上交利税费200多亿元,还累计建设了25个林业城镇,奠定了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

李俊义是乌尔其汉林业局的一名林业工人,已工作了28个年头。但与2015年前的工作内容相比,李俊义现在每天要干的活可谓是180度大转变。他说:“停伐前,我是伐木工,每天干着砍伐、装车、运送木材的活。停伐后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我是大兴安岭的护林员,看护好林子成了我最主要的职责。”最近,李俊义正忙于林区树木秋季防火工作。他需要备好干粮,骑着摩托车巡视自己的片区有无火情和隐患,一天下来最少也得行进20多公里山路。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像李俊义一样先前从事木材生产的林业工人有16000多名。停伐后,他们已不再是伐木工,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正在帮助他们转岗。其中,已有12000多人充实到了森林防火、森林管护、森林经营等队伍,剩余3000多人待贮木场工作完成后将进行统一转岗。为了引导林业工人有序向生态保护建设一线转移,大兴安岭林管局在工资调整中重点向一线倾斜,目前一线工人年平均工资已由停伐时的35335元提高至40327元。

停伐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不仅意味着林业工需要转岗和安置,还意味着林区96家以木材为依托的各类中小企业必须转型发展。为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绿色环保优势,内蒙古大兴安岭各类企业正在着力向种苗绿化、森林旅游、特色种植养殖、森林生态产业、林特产品采集加工等产业过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帮助职工增收致富。

牙克石市乌尔其汉贮木场始建于1959年,现有职工150余人。去年4月停伐后,贮木场在担负现有场存木材管理、拨付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任务的同时,也开始了探索木耳培植和野猪饲养。“我们现在1年培植木耳20万袋,销往黑龙江和辽宁,还饲养野猪300多头。员工的收入比原来只搞贮木工作时还多。”贮木场主任刘鑫说。

在“绿色引擎”的驱动下,内蒙古大兴安岭已放下了伐木锯,守住了绿水青山,正在实现华丽转型。张学勤表示,“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大兴安岭力争实现森林蓄积增加1.2亿立方米的目标,争取成为我国林业改革的先行区、生态保护的示范区、民生建设的和谐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