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老区苏区行·梅州”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梅州。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梅州市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建设,推动梅州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
交通网内畅外联
快速融入大湾区“交通圈”
9月16日,随着一列CRH1A型动车组驶出潮汕站开往梅州西站,梅汕铁路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并将于今年10月开通。线路开通运营后,将结束梅州不通高铁的历史,线路沿线城市至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时间将大幅缩短,梅州将融入广深“三小时经济生活圈”。
今年8月底,梅平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平远至梅州的车程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至30分钟,打造了平远与梅州市区的快速连接通道。现梅州还有4条在建高速公路在顺利推进。梅州至龙川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于今年底动工。
2018年,梅州梅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人次,同比增29%。梅州市在巩固梅州到广州、香港、珠海等航线的同时,新开通到深圳、湛江等航线,加密梅县机场到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航线航班,进一步优化提升通向大湾区的快速大通道。同时加快启动机场迁建项目,推动五华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力促早日建成。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打造大湾区“菜篮子”
绿水青山是梅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近年来,梅州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一手抓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手抓深入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73.76%。
梅州市委书记陈敏介绍,梅州发挥“华侨之乡”“长寿之乡”和生态优美的独特优势,动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分中心,在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设立梅州农产品推介销售中心。立足“梅州之长”,不断厚植绿色优势,共建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新兴产业,打造湾区“后花园”、建设湾区生态“康养地”、打造湾区特色“体验场”、建设湾区后方“大农场”,积极推动生态优势变为服务融入大湾区的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梅州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文旅、体育、互联网三大产业,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壮大特色现代农业。积极办好农民丰收节,筹办中国梅州(丰顺)茶业精英峰会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客都米等优势传统产业,做优水产、油茶、南药、花卉等特色产业。
谋划高山茶产业
发展茶旅融合
9月12日,“老区苏区行·梅州”记者团一行来到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70个县主会场之一的梅州丰顺县。梅州丰顺县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南端,高山叠起,环境优美。
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与环境资源,丰顺县积极谋划高山茶产业的建设发展,并于2018年成功申请了广东省第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2019年,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将在丰顺县韩山举行。
韩山地处丰顺县北斗、丰良、建桥三镇交界处,最高海拔1050米,因历史名人韩愈而得名,目前山上建成了2000多亩的生态茶园。丰顺县副县长赵旭告诉南都记者,茶叶是丰顺县的支柱产业,也是群众脱贫致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为提高茶叶质量,县里特地邀请了茶叶专家针对茶农进行新技术培训。
以生态茶园和自然环境为基础,韩山打造了韩山生态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茶旅融合”。在韩山半山腰上建立了鲜茶萎凋场所和茶博览园。鲜茶萎凋场所坐落于韩山千亩生态茶园内,包含茶博馆、茶艺馆两栋建筑。茶博览园则分为门户区盆景园、名人名茶园、韩山名茶园和中华名种园等四大片区,介绍茶的制作过程,展示茶文化历史。
推广标准化种植“红军茶”成“致富叶”
从广东梅州丰顺县城出发,经206国道蜿蜒而行,到达龙岗镇后继续往北走,沿着盘山公路继续驾驶50分钟后可以到达粤东莲花山支脉深处的革命老区——马图村。
马图村有300多年的种茶历史。1929年10月,红四军军长朱德带领6000多人抵达马图村。看到马图村田少山多,有种茶的传统,朱德军长便给马图村送了一些从江西带来的新茶种,鼓励村民开荒种茶。“红军茶”由此在马图村的山中生长下来。
近年来,马图村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引入茶叶标准化种植规范。据介绍,茶叶价格也从过去粗放经营生产的每斤60元,到如今的每斤200元。
丰顺县副县长赵旭介绍,“红军茶”成了马图村民的“致富叶”。2018年马图村茶叶年产量约48万斤,仅茶叶一项村民每年人均收入就达1.5万元,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了100户。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王美苏
南都记者 张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