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的人工养殖 乌梢蛇的人工养殖 乌梢蛇的人工饲养乌梢蛇别名乌蛇、 青蛇、 黑蛇、 青蛇飙、 乌梢鞭等, 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典型食、 药两用的无毒蛇类。 它不仅肉质鲜美, 而且还具备许多毒蛇所没有的药用价值。 传统中药中的乌蛇便是本种处理后的干品, 这是其他无毒蛇所无法比拟的。 除此之外, 乌梢蛇皮还是制作乐器、 皮革制品的上好原料。 食、 药兼备的乌梢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 现药市上热销的中药蛇干大多以乌梢蛇为主要原材料。 乌梢蛇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河南、 陕西、 甘肃、 四川、 贵州、 江苏、 海南、 广东、 广西、 台湾等地。 乌梢蛇的习性乌梢蛇是传统中药乌蛇干的原种蛇类它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背面呈棕褐色,头较长, 眼大, 鼻孔大, 有一较小的眼前下鳞。 此蛇躯体较长, 背鳞平滑, 腹鳞呈圆形,腹面呈灰白色。 尾较细长, 故有“乌梢鞭” 之称。 成蛇体长一般在 1. 7 米左右, 较大者可达 3 米以上。 乌梢蛇多栖息在平原、 丘陵地, 田野、 农舍中也能经常见到, 春末至初秋季节常常出现在农田和农舍附近。 此蛇属狭食性蛇类,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以蛙类为主,小杂鱼、 泥鳅、 黄鳝为辅。

有追逐捕食的习性, 主要以捕食活食为主, 对腐败变质之物不感兴趣。 它能吞食大于头部数倍的小动物, 如大蟾蜍等。 乌梢蛇的食量不是很大, 一次连吞几只蛙类的情况很少见。 它的消化能力较强, 需 4~6 天投饲一次。 此蛇卵生, 每次产卵15 枚左右, 产卵期为每年的 6 月中下旬, 孵化期 37 天左右, 最长 45 天。 幼蛇主要以吸收卵黄为营养而暂不进食, 只需灌喂丰富的人工流质饲料作为营养液, 如生蛋液﹑ 牛奶或葡萄糖溶液等。 7 天灌喂 1 次。 1 月后可填喂人工配合饲料(鸡蛋、 面粉、 鱼粉或骨粉) 为主, 适量添加一点土霉素﹑ 钙片、 维 B 和鱼肝油等以促进其生长。 填喂时用冰激凌勺打开蛇口将食物灌进去, 再轻捋蛇腹, 使食物滑入腹内。 平时要加强幼蛇的捕食驯化。 昆虫、幼蛙﹑ 小鱼﹑ 乳鼠和蚯蚓是幼蛇的最爱, 一旦幼蛇主动捕食后, 即停止人工填喂, 以免依赖。 幼蛇出壳后 7 天左右即蜕一次皮, 一个月后又蜕一次皮, 且体长明显增加。 蜕皮时将头部在粗糙的树木枝杈上来回磨蹭, 数个动作后便见头部皮肤自吻尖处张开, 然后利用树杈夹住张开的皮, 身体呈慢慢往前爬行状, 待几分钟或数十分钟后, 一张十分完整的蛇蜕就蜕完了。

每年的 11 月下旬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渐下降, 进食量明显变小, 到了 12 月上旬便停止进食并进入蛇窝开始它第一年的冬眠直至翌年 3~4 月出蛰。 幼蛇越冬的温﹑ 湿度同成蛇一样, 蛇窝温度需保持在 6~10℃湿度在 60%左右; 尽管资料上介绍湿度要达到80%~95%, 但在养殖实践中发现超过 75%~80%时, 幼蛇易患口腔炎﹑ 肺炎和霉斑病, 请养殖户参考此数据。 乌梢蛇有其独特的活动规律, 在每年的春末夏初, 乌梢蛇出蛰后, 不是急于摄食, 而是继续消耗体内尚存的能量, 忙于寻偶交配。 乌梢蛇对场地湿度及其环境的变化比其他蛇类更敏感, 喜暖厌寒、 喜静厌燥, 养殖时应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春末夏初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 其活动日逐活跃, 当平均气温在 25 左右、 空气相对湿度达到 70%时活动最频繁。 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 其活动也会明显减少。 一般地, 每年的秋末冬初, 当外界气温降至 15℃左右时便本能地入洞蜷曲成团、 蛰伏冬眠了。 整个冬眠期长达 6 个月之久, 期间不食不动不排泄主要靠体内储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存。 它的耐饥力很强, 可以几个月甚至 1年不吃也不会死亡但必须入蛰前储蓄足够的营养脂肪。 虽然该蛇在活动期间增重明显, 但冬眠期的失重比例也不小, 充足的食物(尤其是入秋以后) , 是减少该蛇冬眠失重的唯一途径。 每年的 4 月中﹑ 下旬至 10 月中﹑ 下旬, 养殖户应就地取材, 获取相对低廉或无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