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进会上,平湖作为唯一的县市代表作了经验交流,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效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从2018年开始,市卫生健康局聚焦医疗服务改善,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高水平、均衡化、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8年至2020年,基层医疗机构年门诊人次占全市总量的60%以上,基层群众就医幸福感逐年攀升。
“三大举措”夯实创建基础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和质量改进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只有创建基础牢固,才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对此,我们着力在政策激励、重点指标落实、质效提升等方面精心筹谋,夯实基础,确保创建行动能够聚士气、接地气、有底气。”市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基层医疗服务要强起来,政策扶持是首要条件。市卫生健康局立足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实际,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研究制定激励政策,最终确定以加分、资金奖励等形式,持续激发基层医疗机构创建积极性。在政策激励下,截至目前全市8家符合条件的单位实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达标全覆盖,推荐标准达标率37.5%,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靶向“优质服务”目标,突出重点指标落地。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缺乏技术设备,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诊比例较高。为此,我市对标创建要求,投入超千万元资金配优配足基层医疗设备,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享受便捷的医疗检查服务。目前,全市各中心镇卫生院均已增配CT以及电子内窥镜系统等设备,其他基层单位均配置数字遥测监护系统和肺功能测定仪、彩超等。
为保障“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稳步开展,我市还积极推动基层外科手术开展,开设医养结合病区,并以急救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新增抢救床、除颤仪等设备,推广应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等适宜技术,基层医疗服务质效得到大幅提高。
“三大建设”均衡资源配置
“补学费、进编制”“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30名”……2021年高考落下帷幕不久,我市便发布了今年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招生(招聘)计划,优厚的专业培养福利引起了广大学子的关注和争相咨询。
以定向培养人才的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有力支撑。目前,全市已累计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250名,到岗159名,是替换乡村医生奋战在农村一线的主力军。除此以外,我市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基层引进人才与市级医院同等激励政策,奖励金和购房补助累计最高可达240万元。另外,首次核定基层医疗机构编外用工指标315个,实行编制统筹调剂140余个,有效解决编制困难,为基层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我市还进一步拓展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空间,实现全市各基层单位医疗用房面积均超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例如即将投入使用的新仓镇中心卫生院,是全市目前拥有住院床位(120张)、康复床位(60张)最多的中心卫生院,接下来广陈、林埭、钟埭等一批镇街道卫生院也将实施易地迁建,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此外,91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一体化管理率达100%。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不断深化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按照“绩效优先、兼顾效率公平”原则,由市级绩效考核信息系统根据实际当量和绩效考核结果结算补偿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和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三大特色”提升服务能力
独山港镇中心卫生院为市中医院医共体分院,去年12月下旬,分院在医共体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成功为一患者进行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给患者带去了健康福音。
开展医共体建设以来,市卫生健康局大力推行同质化管理,不断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重新修订医疗护理核心制度;成立职能科室和质控小组,对成员单位进行培训、检查、考核;丰富医共体内业务学习交流活动……在医共体牵头单位的帮带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该局还实施“大院带小院、市院带镇院、镇院带村站”的发展提升战略,在医共体专家的精雕细琢中,打造出鲜明的基层专科特色,形成了“一院一品”的格局。例如,新仓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新埭、乍浦中心卫生院痔瘘科、中医科,当湖中心医院眼科、口腔科等嘉兴市级基层特色专科,深受广大群众好评;广陈中心卫生院皮肤科受到了外省市患者的青睐;平湖市级基层特色专科独山港中医骨伤科以及林埭镇中心卫生院口腔科、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伤科也各具优势。
在此基础上,市卫生健康局还探索创新医共体模式下的慢病管理新路径,建立起“市-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和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医防融合”新服务格局,“一室二员一中心一团队”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共建立“全科—专科”联合门诊15个和联合病房14个,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全科、内科门诊均开展诊间公共卫生随访、签约管理、健康干预以及预约、转诊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