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鼓励大胆改革探索,激发各单位和基层科技体制改革的首创精神,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近期编制发布了《2022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汇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新媒体平台今起推出专栏,介绍《2022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汇编》相关内容,做好科技体制改革案例总结及宣传推广工作,更好地发挥以案例促改革的实际效用,助力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今天推出第一篇“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改革典型案例”。
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改革
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释放技术创新潜能,增强竞争优势,已成为各国对待技术创新的普遍做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的重大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支撑,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还存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够完善、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尚未达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北京市积极深化先行先试改革,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型研发机构运行管理、企业内部“双创”工作推进、“高精尖”项目落地应用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做法和经验。
典型案例
案例一:市卫生健康委推动院企资源融合探索协同创新转化闭环机制
点评: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结合医产学研协同合作现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协同创新转化闭环机制。该案例通过深化医研企协同创新机制改革,为医疗卫生科研机构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培育与转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协同创新转化闭环机制的建立,促使医院与企业资源更加有效整合利用,医院与企业研发目标更加精准高效对接,全面激发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力,也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此项改革,在社会资金引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分配等方面积累了新经验。
一、改革背景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北京市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创新功能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京卫科教〔2020〕69号)提出的促进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紧密融合,加快医药产品研发和增强医药产业创新活力等相关要求,针对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市卫健委积极促进医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医研企协同创新转化闭环机制。
二、改革做法
在改革中,以企业与医院联合研发为立足点,结合市场需求、临床需求,共同寻求优质项目给予立项资助支持,通过前期共同签署合作研发协议,明确双方优势资源的共享及各自研发任务,并提前约定研发成果及收益分配方式,促进医院与企业的资源更加有效整合利用、促进医院与企业的研发目标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加精准、高效,更能实现转化应用。
1.制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完善制度,将医院与企业的联合技术研发明确列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重要范畴,支持院企联合技术研发享受院内院外科技成果转化优惠、绩效奖励、人才晋升等政策。从而在制度上给予医院与企业联合研发以支持与保障,调动医疗卫生人员及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2.梳理医院优势研发资源。医疗卫生机构、研究所一般具有政府投入的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有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特别是像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肺癌等胸部疾病学科领域全国领先,具有全国最先进的大型仪器等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数据库、样本库。但目前此类资源仍以内部使用为主,开放对外服务有限,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不高,间接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梳理医院优势资源在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全链条中的作用,评估现有资源规模及质量水平,拟定优化建设方案,重点建设生物样本与数据资源库、临床科研数据库、医学影像数据库、医院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平台、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平台(三库三平台),制定各类资源管理使用规定,探索各类资源在医药产品研发过程可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研究所仪器设备共享、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开放与各项资源高效使用,助力企业医药产品的研发。
3.筛选优质创新转化项目,引入社会资本立项支持。目前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经费来源是申请各种纵向课题项目,机构本身投入有限,特别是对申请科技创新的前期基础工作投入更是不足。企业本身具有开展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但难以承受过高的人才、设备投入。通过征集医研企优质创新转化项目,与企业共同筛选优质项目,对接医院资源及企业研发资金,给予全面资助与支持,从创新源头上明确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为主,从创新目的上明确以成果产业化转化为目标。从而促进高质量、高转化率的联合研发。
4.制定院企联合研发框架协议模板,明确联合研发风险点。根据优质项目合作研发模式不同,结合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的要求,兼顾企业与医院的研发投入及权益之间的平衡,通过购买社会专业化服务的方式,拟定技术开发模板,确定常见风险点及规避方案,为医院与企业的联合研发保驾护航。对于在合作研发中医院的权益收益,探索作价投资占股的长期收益形式,疏通公立医疗机构股权投资的渠道,实现长远增值收益,最大程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改革成效
建立了社会资金投资创新项目的机制。在改革中,以成立联合基金、与第三方研究中心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提供研发资金,形成顺畅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创新转化早期的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依托企业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敏锐判断,共同开展行业需求问题挖掘、研发立项方向确定,协助实现医疗卫生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凝练聚焦,使研发资源投入与市场需求定位之间有效精准融合,解决科技创新研发工作方向不准、资金不足、与市场及临床需求错位等问题,同时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2022年通过初步探索,已筛选10余项优质创新转化项目给予立项培育支持。通过合作研发协议约定好了医院与企业双方的责权利等,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培育与转化奠定了基础。
案例二:房山区“前店后厂”模式助推“高精尖”项目发展
点评:房山区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为研发办公载体,以研究院周边的国有标准化厂房为产业化空间,打造了“前店后厂”的企业发展模式。该案例通过优化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和创新产业园区服务体系,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加速了“高精尖”项目落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优化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厂房建设资金利用效率、政企对接机制方面积累了新经验。
一、改革背景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京政发〔2017〕39号),“经市、区政府授权,园区开发企业可依法使用园区产业用地,向入园企业出租。也可以建设并持有产业用房及其各项配套服务用房,出租给入园企业。园区与入园企业可采取共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方式使用土地”。房山区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为研发办公载体,以研究院周边的国有标准化厂房(以下简称“标厂”)为产业化空间,打造“前店后厂”的企业发展模式,服务在京高精尖项目就地产业化。在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先后建设了研究院一期、二期共计约23万平方米研发办公及生活配套空间和13.43万平方米的标厂作为优质空间载体,用于承接“高精尖”项目落地。
二、改革做法
1.探索形成“前店后厂”新模式。针对企业初到房山区面临通勤距离、办公空间、生活配套等方面的顾虑和需求,房山区着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科学家的社区”,吸引企业落地。在空间方面,研究院6.5米高的办公空间灵活搭配,满足了企业各种研发需求;研究院内4万平方米的酒店式公寓,解决了企业员工的住宿需求;生活配套齐全的餐饮、游泳健身、咖啡厅、洗衣房、数字图书馆、健康医疗中心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在通勤方面,开通了14条市区直达免费班车,早晚高峰提供快速通勤服务。由中关村发展集团提供的企业全生命周期专业服务,打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2.对“前店后厂”模式予以政策支持。一是统筹区级层面支持政策,召开区级“高精尖”项目联审会、区政府专题会研究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统筹区级支持的政策,采取“一企一策”,为企业扎根房山提供有含金量的政策保障。二是制定分阶段的支持政策。对应企业入驻和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分阶段建立政策体系,激活和释放企业增长潜力,与企业的经济贡献挂钩,签订免租一年到三年不等的落地协议,提供一年到五年不等的房租减免以及装修服务,让企业实现拎包入住。三是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采取定向支持。借助智能应急装备企业聚集的优势,研究制定应急装备产业、氢能源产业政策等,从引进优质企业、平台建设、支持示范应用、应用场景打造等方面,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通过市区联动给予该领域企业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设立“高精尖”发展投资基金。该基金由房山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设立,紧密围绕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领域,聚焦目前房山区重点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关键产业环节,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助力企业发展,同时吸引和聚集智能装备领域的高科技项目落地房山。
三、改革成效
截至目前,已有航景创新、史河科技、新源智储等8家企业实现入驻,预计2022年可实现产值近5亿元。围绕智能应急装备产业,依托航景创新、史河科技等优势企业,正在构建以无人机、机器人、智能检测预警为核心的产业链生态,打造以应用场景为导引的国家级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特别是史河科技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智能特种机器人产品研发的科技型公司,2020年经中关村发展集团对接,该公司由北京海淀区五道口整体搬迁至房山区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房山区在高端制造业基地为其提供了1600平方米办公区和1500平方米厂房,厂房与办公楼仅一路之隔,优质的研发办公环境和产业化空间以及多种应用场景和生活服务配套,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服务,提升了企业研发与生产之间的沟通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快速产业化。
房山区通过深化“前店后厂”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满足高科技企业研发办公、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全链条需求的产业组织和服务体系,加速了“高精尖”项目落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前店后厂”模式能够促进“高精尖”项目在京落地转化。让企业轻装上阵、轻资产运行,从而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新产品研发、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高端市场开拓等领域,有效解决企业初创期的实际困难,把项目留住。另一方面,“前店后厂”模式有助于打造“高精尖”产业生态,“前店”提供的优质生活服务配套,为企业借助北京的人才优势、稳定壮大核心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撑,团队稳定了,企业就不会轻易流向京外发展。“后厂”提供优越的中试及产业化条件,有助于“高精尖”产业链的培育及产业生态的形成,让企业发展得更好。
案例三:首农食品集团牵头组建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
点评:首农食品集团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要求部署,牵头组建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通过发挥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搭建行业资讯和展示平台,积极向科技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推送会员单位生物种业科研攻关项目,在推动生物种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品种培育和重大公共平台搭建等发挥重要作用。
一、改革背景
种业是事关国家命脉、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整个农业产业的“芯片”。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要求部署,在市领导的亲自关怀下,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指导下,在平谷区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中信农业、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等各方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首农食品集团牵头组建了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
二、改革做法
1.明确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承载职能。一是构建高标准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及畜禽育种数据分析平台,集中保护各品种种质资源,实现育种全流程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贯穿,为畜禽种业科研及产业提供大数据保障与技术支撑。二是组建全球一流的,以畜禽种业为优势,兼顾作物和微生物种业的创新团队。三是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生物种业重大科研任务,开展生物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新品种(配套系)创新和提升等创新活动。四是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成果利益分享等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方创新活力,形成对全行业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模式。
2.建立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管理体制机制。采取“本部+若干专业化研发机构+服务平台”的组织架构,形成大协作、网络化的技术创新平台。本部是创新中心的总体运营机构,为公司制独立法人实体,按照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治理结构运行,由北京首农食品集团出资组建,并设立协同创新委员会,引入产学研资深专家团队合作。联合体通过协议和章程,有机整合产业链技术创新资源。
三、改革成效
2021年底,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的联合体运营主体公司--北京首农生物种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平谷区注册完成,新公司成立后,稳步推进各创新分中心筹建、种业领域科研项目征集、科研平台搭建、科研成果推广等工作,同时积极发挥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优势,助力平谷区建设“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联合体确立了共商共建、平等互惠、协同创新、多元投入、交叉融合五项原则,重点围绕组建全球一流的生物种业创新团队,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生物种业重大科研任务,打造国家级生物种业创新中心,管理开发生物资产大数据等方面开展工作。
1.发挥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资源整合的能力,积极向科技部、市科委等推送会员单位生物种业科研攻关项目。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创新联合体平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和科技资源统筹作用,积极推进北京市生物种业“揭榜挂帅”项目实施。2022年度,9家理事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首农食品集团等)共申报18个“揭榜挂帅”项目。
同时,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部省会商”确定的重大任务,依据“十四五”区域性重大科技需求,创新联合体向各理事单位征集2022年度科技部农业农村领域“部省联动”项目,先后有4家理事单位共申报5个生物种业项目。
2.以创新联合体为载体,搭建生物种业行业资讯平台和首农食品集团生物种业空间展示平台。为扩大创新联合体其影响力和平台效应,创新联合体全力推进官网建设,已初步完成网站模块构建工作,正在细化内容宣传方案。同时,创新联合体平谷农业中关村创新工场展示大厅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初步设计已经布局完成,相关展示素材正在梳理中,展示大厅将以文字图表、实物模型、动图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集团公司和相关理事单位在生物种业的成果和优势。
3.发挥平台优势,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开新局。创新联合体与中国农业大学协同,一是共同推进创建两个国家级重大研究平台,即:畜禽育种国家创新中心和畜禽育种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协同平谷区政府,基于农业中关村建设,致力于未来3-5年内实质性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二是创新联合体受邀协同推进中国农业大学在平谷区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项目建设。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资源融合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头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平谷区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专题研讨农业中关村成果展示与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方案,同时积极推动中国农业大学(平谷)种子产业化协同创新研究院及微型绿色蔬菜项目在平谷落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基于畜禽育种大数据项目建设,创新联合体将力争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理事单位和外部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将首农畜禽育种大数据中心分阶段建设成为国家级畜禽育种大数据中心,并共同争取申报“北京市畜禽种业数据工程中心”和“国家畜禽种业数据库”。
案例四:京仪椿树整流器公司探索内部“双创”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点评:北京京仪椿树整流器有限责任公司结合运营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建立企业内部“双创”机制。该案例通过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和权益分配改革,为激发国有企业“双创”活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双创”机制的建立,激发了企业内部员工“自发创新”的动力,促进了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促使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在改革过程中,企业在推进“双创”工作的组织管理、外部资源的吸收引进、“双创”项目权益分配等方面积累了新经验。
一、改革背景
为响应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号召,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的通知》、《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关于创新创业的部署精神,激发和鼓励广大员工干事创业动力,吸引和培养一支技术精市场熟、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公司“十四五”战略目标落地,京仪集团探索试行内部创新创业经营模式。
二、改革做法
1.破旧立新、转变观念。对内最大程度地探索政策与体制的边界,通过机制变革释放创新动力实现机制留人,打破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传统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培养“创客化员工”,把员工从雇佣者变成“双创”合伙人,使员工实现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从“要我干”转变成“我要干”,培育企业发展的内生增长点。对外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引入创新主体参与到企业“双创”之中,将广大的客户群、供应商、合作伙伴、个人专家和科研机构纳入到创新资源当中,建设“平台化企业”,不求资源唯我所有,但求资源为我所用,搭建企业发展的外延生态圈。
2.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公司战略执行部为内部“双创”项目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组织“双创”项目及“双创”团队的遴选与评审工作,并在创业团队初期人员较少时从业务流程合规性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支持,但不干预团队的正常经营活动。公司各职能部室一方面从专业管理角度应守住制度底线确保项目运行合规,另一方面从职能服务角度应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支持配合“双创”团队确保项目内部运行高效。“双创”团队可指定一名公司高管作为高层保护人,负责协调“双创”团队内部资源获取;公司法人或其授权人与“双创”项目负责人组成项目虚拟股东会,虚拟股东会下设由“双创”项目负责人和公司指定两名联系人组成的虚拟董事会,项目董事长由其中一名公司联系人担任,项目总经理由“双创”项目负责人担任,“双创”团队对虚拟董事会负责。“双创”初期公司为“双创”项目单设项目事业部(参照外部合伙制管理),公司财务部设立“双创”项目专用账户独立核算,待项目及团队成熟后,双方可适时协商设立分公司或独立法人合伙公司。
3.探索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双创”团队享有项目利润分配占大比例权利,项目累计盈利且偿清公司垫付费用前不得进行利润分配,优先考虑经营发展每次分配不超过净利润的50%,其余部分作为发展基金。“双创”合作终止时,剩余发展基金按照约定比例一次性结清。“双创”项目利润分配不受公司年度工资总额限制。公司鼓励“双创”团队拓展业务与公司现有业务板块协同发展,形成内部技产销合作,内部合作项目可在核算利润时约定适当比例加计视同。设立前三年为“双创”保护期,保护期内项目实现盈利前“双创”团队工资保险及办公场所等费用由公司垫付,但应单独记账计入当期业务成本,项目盈利前团队薪酬基准不得上调。“双创”团队应遵守现行体制相关风险管控规定,遵守职业道德、保守公司商业机密、守法诚信经营、保证原有工作交接稳妥有序。
三、改革成效
1.首个“双创”项目“14MW静止启动变频装置”经过项目评审正式启动。静止启动变频器是重型燃机发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本项目的目的是设计适用于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用静止启动变频器,包括变频器功率平台的研制、控制策略开发设计和以及变频器保护技术研究,以国产自主可控的SFC对原进口燃机厂家进行全方位替代。
2.公司正在酝酿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激发团队动力,强化创客文化,并拟试点加大传统微电机业务市场化改革力度,鼓励团队为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围绕公司“十四五”战略方向组合内外部资源,探索增强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二次创业机制。
往期精彩
• 注意,2023年度新三板挂牌、并购支持资金项目开始征集啦!
• @你,2023年度投资风险补贴支持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开始啦!
• 通知,2023年度融资租赁支持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已启动!
•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召开“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
• 高品质科技园区巡礼⑦丨金隅智造工场:从传统家具厂到现代化科技园区的嬗变
出品丨创新创业中关村
编校丨张涛
公众号又改版了,怕你们找不到我们
建议大家将「创新创业中关村」设为星标★
(安卓用户可设置为「置顶」)
点点分享、点赞与在看,给我充点儿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