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竹溪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培植壮大茶叶产业,始终坚持把茶叶作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茶叶品牌,同时围绕茶叶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力打造“特色产业景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茶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再谱新篇章?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产业现状

(一)生态茶园形成规模。茶叶基地面积超31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8.9万余亩,年实现产值11.6亿元,其中,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10万亩,通过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3.5万亩,1000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达120个,茶叶产业已经成为竹溪的支柱产业,享有“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殊荣。

(二)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集种植、加工、营销、科研、管理为一体的茶叶产业体系,茶叶年生产能力8900吨,产值11.6亿元。有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茶叶企业1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茶叶企业2家,种植加工企业、合作社、小作坊242家,从事茶叶加工技术人员623人,茶叶加工厂房面积达到185395平方米,拥有茶叶加工设备1898台(套),产品由单一的绿茶向红茶、黑茶、白茶、茶食品等多元化发展。

(三)优质品牌初步形成。以“龙峰茶”、“梅子贡”为代表的11个品牌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龙王垭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梅子贡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等,6个茶叶产品、27次荣获新加坡世界科技与贸易博览会等荣誉。

(四)三产融合的新格局已构建。该县龙王垭茶场多年以来围绕“茶叶与旅游联姻,产业与文化结合”的发展理念,将茶产业发展同养生、休闲、旅游等结合,打造出了集观光休闲、茶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龙王垭生态文化观光园。茶园总面积达11万亩,生态有机茶园达2.3万亩。连续举办4届采茶文化节,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以茶旅融合为载体,开展看茶戏、听茶歌、观茶艺、采茶赛、品茶食等10多场茶旅活动,每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由单一的茶叶生产经营转变为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

二、产业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竹溪地处鄂渝陕交界的秦巴山区,境内山川纵横,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南北气候分界线。年平均气温12℃-16℃,日照充沛,茶区海拔高度均值520米,常年云雾浸润,森林环绕,生长环境优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独具一格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竹溪茶叶的优良品质。

(二)发展历史悠久。县内最早茶场(龙王垭茶场)于1953年始建,此后,茶园建设得到了持续发展。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更是将茶叶种植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是我县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累计投入最多的农业项目,也是久经历史考验而未被淘汰的唯一项目。

(三)产业前景广阔。按照十堰市委提出的“六个百万” 工程中竹房三县发展茶园面积100万亩的规划目标,该县茶园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发展空间大;茶产品需求多样化,市场全球化,发展后劲足。近几年茶园改造逐步向标准化、机采化转变,干部热情高,茶农兴趣浓,发展基础好。

三、发展不足

(一)茶园面积大但建设规范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老品种老茶园占比较大,普遍存在坡度大,土质薄,交通不便,采摘成本高,且树龄老化,行距、株距大,嫩叶层少,单产低的问题。新建茶园在选址、建园标准、茶树栽种品种上规划滞后,科技融入度不高。改造老茶园投入成本较大,虽然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大量资金扶持,但与待改造茶叶面积所需资金相比缺口很大,茶园标准化改造进度相对较慢。

(二)有产业带动但经济效益不高。该县虽然拥有规模以上茶叶行业龙头企业3家,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转型、提高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与茶叶合作社和小作坊合作不多,利益衔接不深,除鲜叶、大叶茶收购对当地茶叶风向有所影响外,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具有不可复制性,无法解决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供需矛盾。

(三)有从业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全县虽有茶叶产业从业人员近千人,但专业技术人才及为稀少,全县不超过10人。县内制茶师傅基本只会制绿茶,开发茶叶新品种必须高价聘请外地专业制茶师傅,提高了产品成本。同时专业销售人才奇缺,销售渠道不畅。全县至今没有一个茶叶专门交易场、没有茶叶协会,没有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载体,从而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无序,产品积压。

四、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想考

(一)新政策机制引领,牢固树立茶产业强县富民的核心地位。竹溪茶产业是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必须让茶叶产业坐稳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的“头把交椅”予以支持和扶持,要建立健全茶业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引导全民念茶经、说茶话、做茶事,助推茶叶产业科学、有序、逢勃发展。

(二)新科学技术攻关,高标准建设管理茶园。对新建茶园制定统一的茶带挖掘规格、茶品种规划设计、植苗标准、管理技术、检查验收标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见效一块;提高无性系栽植繁育良种比例,品种不宜过多过杂,同一区域可根据不同海拔选择早、中、晚出芽品种,尽量避免芽叶集中暴棚造成采摘压力过大的问题;要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力争近两年将有改造价值的茶园进行全面修剪、整形、除草、施肥,达到机耕、机采、机制的现代化标准,对改造升级价值不大的茶园也要加大补植补栽锄草力度,达到涵养水土,美化环境的目的;坚决杜绝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等农药,推广使用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物有机肥追施,保持住全县茶叶生态、有机、绿色、质优的品质和认可度。

(三)新发展链条延伸,探索增加茶产业附加值的新路子。在持续推进有机绿茶提质增效的基础上,鼓励茶企业开发多种茶产品,实现发展绿茶向发展多品种茶产品转变,由主抓名优茶向侧重大宗茶转变,融入茶食品、茶饮料、茶医药领域,扩大消费群体,把大量浪费的夏秋大叶、老叶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增加附加值。同时打造推介公用品牌,按照“企业主打、政府助推、重点突破”的原则,精心策划、着力培育能充分体现我县茶产品核心品牌价值的公用品牌。

(四)新发展格局融入,提升多元融合发展的覆盖度。以茶为主题,以每年一次的采茶文化节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依托养眼的观光资源、养身的环境资源、养业的产业资源,切实将茶叶产业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旅游开发等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通过开展生态茶旅、延伸茶俗茶事、建立养生山庄,实现观光茶业。鼓励、支持茶企业深度开发茶产品,把茶叶资源变成可吃、可喝、可玩、可用的绿色资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将茶产品与历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丰富的历史底蕴,丰富茶产品内涵,引发人们的消费兴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