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属蛙科(Ranidae,即赤蛙科)动物,学名Rana catesbeiana,牛蛙的养殖方法。独居的水栖蛙,因其叫声大而得名,鸣叫声宏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为北美最大的蛙类。原产于美国东部数州,後被引进西部各州和其他国家。
牛蛙的养殖方法
(一) 牛蛙的繁殖牛蛙到5-7月开始产卵,产卵的最适水温为24-28℃,产卵时间为10-30分钟,产卵量随母蛙袋子个体大小而异,一般产卵为数千至5万粒。产卵后30分钟即应采捞,采捞卵块时,人要站在水中,用剪刀将卵块周围和卵块下边与其相连的杂草全部剪断,用采卵器将卵块搬运至孵化池进行孵化。孵化池要求50-60厘米深的水体,面积1.2-2平方米,每平方米孵6000粒卵为宜。卵的孵化,水温要求20-30℃,水的pH值为7-7.5;重金属离子含量不得超过饮用水标准。孵化过程中不要惊动水体,灌水要防止流量与高度不宜过大,池上搭荫棚防暴晒和暴雨。
(二) 蝌蚪的培育刚孵出的牛蛙蝌蚪游泳能力差,要在孵化池中饲养十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蝌蚪池要清洗消毒后5-7天再放入蝌蚪,池子不宜过大,30-36平方米为宜,最小可设6-8平方米,水深0.6-1.2米。 蝌蚪要求的适宜水温是26-30℃,盛署高温要搭设凉棚,适当加深水位,勤换新水。刚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0-2000尾,孵化后10-2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500-1000尾,30天后每平方米放100-130尾。蝌蚪孵出4-15天后开始摄食单细胞藻类,以后可适当增加各种动物性饵料,如田螺肉、鱼肉、动物肉脏、死鱼等,再搭配部分米糠、玉米粉、豆饼、麦麸、稀饭等。投饵量:7-30天内日投饵40-70克,动物饵料占60%;30天后到变态,每百只蝌蚪投饵40-80克,动物性饵料占47%。一天投放一次,在下午4-5点钟进行。
(三)商品蛙的养殖饲养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干旱不干涸,洪水不泛滥,树荫多的地方,以潮湿、温暖背阳的地方和杂草丛生地较好,面积要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可开塘养殖,也可开沟养殖,水深冬季要保持1-1.2米。蛙池周围要用芦帘、竹篱笆或铁丝网、尼龙网、砖墙等围起来,围栏要入土15-20厘米,高1.5米,防止牛蛙外逃。池中要种植莲藕及其他叶大叶多的挺水植物,也可种植水花生、睡莲等水草,水面到围墙间须留1-2米较缓坡的陆地,并要为蛙修建蛙穴,可用粘土泥团做,也可用砖作骨架,内外侧涂上一层泥以免擦伤蛙皮。蛙洞与池地面平行,进深50-70厘米,宽15-20厘米,高10-15厘米,洞内要有2-5厘米深的水。
蛙只吃活动饵料,需要人工补充饵料,方法有:
1、灯光诱虫。用30瓦的紫外灯或40瓦的黑光灯效果较好,天黑即开灯,可看到牛蛙群集灯下,跳跃吞食昆虫的热闹情景。
2、补充小鱼虾。其方法一,是在蛙池边挖浅水坑,投入小鱼虾,以补充饵料不足;其二,采用木竹制成的槽状饵料盘,其底钉上尼龙沙布,盘中水与池水相接,固定在蛙池内荫凉处,放入活的小鱼虾。天气转凉,昆虫稀少时采用这种方法有显著作用,资料《牛蛙的养殖方法》()。
3、人工捕捉蝗虫、螳螂、蝼蛄等昆虫放入蛙池杂草中,让蛙自然摄食。
牛蛙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牛蛙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组成。头部扁平而阔,成三角形。双眼位于头的最高处,椭圆形,眼球带黄色,有瞬膜和上、下眼睑,能开闭,双眼可以左右前后观望。鼻孔位于头部中央线的两侧,与口腔相通。眼后方有1对鼓膜,是牛蛙的听觉器官。雌性的鼓膜小,雄性的鼓膜大。口前位,口裂达耳鼓膜中部。
牛蛙的四肢十分发达。前肢四趾,后肢5趾。后肢比前肢长约2.5倍,而且粗壮有力,这样很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便于两栖生活。雄蛙前肢的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黑色肉瘤,称婚姻瘤,雌蛙没有这一构造。牛蛙后肢的大腿和胫部的肌肉最发达,是主要可食部分。
牛蛙皮肤光滑,能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背部及两侧和腿部的皮肤颜色随栖息环境而变化,通常为深褐色或黄绿色,近看时有深浅不一的虎斑状横纹。牛蛙头部上颚的侧面,呈鲜艳的绿色,腹部呈灰白色,雌蛙咽喉部呈黄色,雄蛙则是白色带有暗灰色斑纹,这种差异在产卵季节更为明显。牛蛙躯体后端 部位有泄殖孔,具有生殖及泌尿作用。
(2)生活习性
栖息:牛蛙水陆两栖,喜栖息于江河、池塘、水溪、沼泽及岸边草丛。洞穴、阴凉潮湿处是牛蛙最适宜的栖居场所,如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匍匐于其上,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迅速潜入水中。牛蛙有群居习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当适应了一个环境之后,便不轻易迁居异地。
活动:牛蛙觅食活动在浅水或离水不远的潮湿陆地进行,在食物充足而安全的地方伺机静候,如果没有外来的惊扰,可以长时间不改变位置。牛蛙行动多为跳跃或游泳,这些运动主要靠发达的后肢来完成,如遇敌害或惊扰时,即用后肢用力一蹬,向前跳跃1~2米,或扑入水中,还可跳越1米余高的障碍物。牛蛙喜静,怕惊扰,一受恐吓,立即潜入水中或钻进洞穴深处,或蹿入茂密的草丛中。牛蛙听觉灵敏,能觉察相距十几米甚至几十米远的声响。
越冬:牛蛙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和活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气温低于10℃时,停止活动和摄食,潜入水底淤泥或潮湿的松土层中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越冬期结束。
食性与生长:牛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尤其喜食活饵料。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鱼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佐食。幼蛙及成蛙的食物包括蚯蚓、虾、螺、蚌、鱼类等。牛蛙也摄食少量植物性饵料,多数为水生植物叶片、植物种子。
牛蛙摄食时,往往是静候在安全、僻静之处,蹲伏不动,待食物靠近时才猛扑过去。但捕食对象第1次运动时并不捕食,而在第2次、甚至第3次运动时才捕食;它的动作迅速而准确,很少落空;食物进入口腔内并不咀嚼,而是整个囫囵吞下。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牛蛙通常是成群聚集在饲料台上摄食,你争我夺,热闹非凡;如饲料不足,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