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统筹推进
**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辖8镇2乡,有行政村83个,自然屯539个,全县幅员面积399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近年来,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美丽中国”的总体部署,结合省、市有关要求和我县实际,我县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县委30件实事予以重点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整洁行动”,全县镇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抓统筹谋划,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布局。统筹考虑发展水平、村民需要等因素,有效衔接全县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专题推进。在深入推进“乡村整洁行动”的基础上,今年,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县委全会报告和县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了《2015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嫩泰高速沿线5个示范村和10个重点打造的样板村,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的原则进行专题研究、专题推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分步实施。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会议后,县委、县政府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和乡镇村屯实际情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按照**市“1+5”文明带建设安排部署,明确每年建设任务,持续推进,逐年深入,力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有形象,久久为功,最终把每个村屯都建设成村容整洁、和谐有序、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三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全县乡镇村屯的实际情况,突出农村特点,从解决农民群众最期盼、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不搞大拆大建,重点在环境卫生整治和必要的公共设施配套上下功夫,逐步改善农村面貌。
(二)抓综合整治,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整合上级涉农项目和县级资金,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集中对111国道等10条主要线路途经的乡镇村屯进行整治,努力打造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是抓设施。根据财力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垃圾池、渗水井、公厕,整修排水沟,硬化巷道,安装改造路灯,加强“房前屋后、路边水边”绿化,改造农村泥草房危房,完善了美丽乡村硬件基础。二是抓整洁。拆除破旧牌匾,拆除违章建筑,维修粉刷沿路墙体,集中清理柴草、边沟、粪堆、垃圾,规范了柴草垛的堆放、篱笆墙的摆设和牲畜家禽的饲养。三是抓宣传。在县电视台和政府网站设立专栏,通过印发《致全县人民一封信》、制作公益广告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理念,增强卫生环保意识,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四是抓机制。配齐、配强镇村保洁队伍和城管队伍,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街道干净整洁。由县城管委办公室成立督导检查组,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程督办考核,将督办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并及时兑现奖惩。
(三)抓典型带动,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根据群众需求和财力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安排工作任务和项目建设时序,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打造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重点抓环境综合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做到了整洁干净、文明有序。2014年,我县整合农村泥草危房改造和扶贫、林业、环保等涉农资金,采取政府补贴为辅、村民自筹为主的出资方式,重点打造了江桥镇艾伦村等村屯,实施统一更换门窗、统一外墙保暖、统一颜色样式、统一改造院墙的“四统一”改建模式,村内所有道路全部硬化,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齐全,绿化亮化美化全部到位,打造了**市美丽乡村建设典型。2015年,结合群众意愿,在每个乡镇打造一个投入少、效果好、百姓认的样板村屯,以“整干净、建得好、保持住、不反弹”为标准,量力而行,重点改善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达到远看协调一致,近看干净整洁,让群众舒心满意,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板。
(四)抓产业支撑,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实施“旱改水”工程。依托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在去年增加10.3万亩水田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农民自投等多种途径,今春新增水田面积8.2万亩,其中在嫩泰高速江桥段两侧和引嫩工程渠首打造高标准水田示范带1.34万亩,到年底全县水田面积将达到138万亩。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拓宽“**大米”的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二是创新合作社发展模式。在实行“党领办、土地入社、规模经营、二次分红、共同富裕”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1+1+1”经营模式,全县合作社发展到677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16万亩,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依托塔子城辽金文化、江桥抗战文化、大兴抗洪文化、泰湖湿地文化等“四种文化”资源,对农家乐、特色专业合作社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繁荣乡村经济,提升人气和美丽乡村建设品位。
(五)抓乡风文明,彰显美丽乡村人文风尚。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引导农民群众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一是培育乡土特色文化。引导江桥镇、大兴镇等乡镇村屯挖掘蒙古族和萨满文化,收集传统故事、传统习俗,建设民族村落,涵养文化底蕴,让乡土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确保乡愁的记忆。二是发展群众文化。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村屯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由政府花钱买服务,发挥文艺爱好者的带动作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改善群众的精神面貌。三是建立村规民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引领百姓改变陋习,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四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包组联户”活动,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议事机构,遏制农村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