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孟彦镇绿壳蛋鸡养殖产业精准扶贫为例

近年来,黎平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认监委《关于开展标准化工作助推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在孟彦镇先行先试,抓好绿壳蛋鸡养殖产业标准化布局、生产、经营和推广,探索扶贫产业标准化建设推动高质量脱贫路径,破解了扶贫开发有效性、扶贫成效持续性问题,促进扶贫产业做大、扶贫产品做优、扶贫企业做强。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标准化布局。一是产业规划坚守绿色有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围绕“山上种药材,山中养畜禽、田地种蔬菜,规模示范种养、扎实稳步推进”的产业发展思路,合理布局扶贫产业。在总结推广省政协办公厅帮扶黎平县“1244”绿壳蛋鸡养殖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基础上,以“绿色、生态、有机”为标准,规划绿壳蛋鸡养殖产业布局,选择在生态环境好、群众有机化养殖诚信度高的八柳、岑湖、白岩、宝霞等四村建立养殖基地,带动村寨群众发展绿壳蛋鸡养殖。二是基地选择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绿壳蛋鸡养殖产业规划标准要求,选择离村寨2公里之外、植被保存完整、通风条件好、湿度低的山坡作为养殖基地,有效提高蛋鸡存活率、产蛋率和减少患病率。脱温厂房、孵化厂房、饲料加工厂房建设均按最严格环保要求,全过程采用科技手段,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将粪便变为有机肥循坏利用。采取圈养与放养两种模式,圈养按照“每个圈舍150只鸡+30平方米‘运动场’”的标准,圈内集中喂饲料、“运动场”种草满足蛋鸡食草需求,每3个月交替进行;放养按照“每亩山林最多50只鸡、每只鸡最少10平方米”的标准,实行野外喂料、野外觅食的纯放养方式。两种养殖模式一个养殖周期不得超过3年,有效避免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三是组织实施实行五级联动。县委县政府构建“一产业一专班”工作体系,成立绿壳蛋鸡标准化养殖工程指挥部,十天一调度,督促项目有序推进。省政协帮扶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抓驻村帮扶工作,协调解决绿壳蛋鸡养殖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孟彦镇成立绿壳蛋鸡标准化养殖工作专班,做好管理、生产、经营和推广各环节服务指导。合作企业成立标准化技术服务专班,对落实标准化进行24小时跟踪指导。村“两委”强化合作社管理运营,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宣传标准化养殖技术,发展绿壳蛋鸡养殖。

(二)标准化生产。一是统一鸡苗引进。按照“每只鸡1个养殖周期产蛋160牧、绿壳蛋率80%以上”标准,经过实地考察,严格筛选,统一引进国内3种优质高产绿壳蛋鸡品种,解决了产业发展中产蛋率低、绿壳率低的问题。截至目前,引进3种品种共13000羽鸡苗,成活率达95.5%以上、绿壳率达70%以上。二是统一检疫防疫。构建统一防疫标准,在鸡苗脱温期间统一进行马立克、新城疫、传染支气管炎、传染法氏囊、鸡痘、禽霍乱、禽流感等7道防疫程序,大大提高鸡苗免疫能力,且防疫药品全部采用中成药制剂,从根本上杜绝激素、抗生素药品,为后期管理和增加效益夯实基础。截至目前,基地绿壳蛋鸡成活率达100%。三是统一饲料供应。坚持源头管控,严格控制饲料供应品质,与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合作,根据蛋鸡养殖各阶段需要的营养元素进行合理配方,在孟彦八柳绿壳蛋鸡养殖基地统一进行饲料加工生产,有效防止外购含有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因素超标饲料,确保绿壳鸡蛋品质。目前,根据规模化养殖需要,正在建立日产800吨的饲料加工厂,拟于今年9月初投产使用。四是统一收购包装。合作社负责对各养殖基地和贫困户散养的绿壳鸡蛋和蛋鸡实行定时定点打码统一收购,强化产品品质溯源,对回收的绿壳蛋鸡进行分选、喷码、镀膜,统一包装销售,确保了产品品质,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五是统一过程管理。建立可视化远程终端管理体系,在各个养殖点安装视频探头,与扶贫企业技术服务中心联网,技术人员对各个养殖点进行远程喂养、远程防疫等全过程跟踪指导,台账式管理,确保每一环节都符合标准化要求。

(三)标准化经营。一是创新组织方式,贫困户创业“零投入”。以“公司+合作社+村办扶贫企业”的方式,引进贵州牧镜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当地的八棵柳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组建黎平牧柳农业有限公司,合作企业负责制定标准体系、技术保障、产品销售,扶贫企业负责技术培训、生产经营,合作社负责组织群众生产、引导群众入社,三方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推动绿壳蛋鸡标准化养殖产业发展壮大。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组织方式,企业以技术和市场入股、合作社以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和组织管理入股、贫困户以“特惠贷”和自筹资金或者土地租赁入股,最大限度确保贫困户以现金“零投入”即可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根据经营情况,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纯利分配按持股份额进行分红,70%分给入股社员,20%用于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10%提留为村集体资金,实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非贫困户四方受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目前,孟彦镇整合扶贫资金共219万元,量化到八柳村、宝霞村119户贫困户,户均持股1.84万元, 2017年,户均分红1372元。二是强化全员培训,贫困户就业“零距离”。将八柳村绿壳蛋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创建为农民培训实训基地,与县人社局就鸡苗孵化脱温、疫苗注射、疾病防治、生产管理等内容联合开展培训,把贫困户培育成为生态家禽养殖专业户,实现在家创业就业。

目前,已完成100户贫困户产业培训,并全部安排实施绿壳蛋鸡养殖。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整合镇农业服务中心、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养殖户等资源,组建了一支家禽养殖技术服务队,为绿壳蛋鸡养殖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八柳村主任石德志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将绿壳蛋鸡养殖技术编印成册,发给各村养殖户,并在八柳村绿壳蛋鸡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操作传授养殖技术,共举办现场培训6批次,有8名学员成为该村技术骨干或其他合作社养殖带头人,并推动该养殖产业规模发展。同时,构建产业发展诚信体系,加强养殖户诚信道德教育,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按标准规范管理、私自投喂饲料、不按量上交产品的养殖户,由合作社取消其社员资格,列入产业发展失信“黑名单”,保障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破解资金瓶颈,贫困户入股“零风险”。通过“财政资金整合一点、公司出资一点、社会扶持一点、合作社和群众入股一点”的“四个一点”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加大资金募集和涉农资金整合,解决了资金筹措难题。创新“特惠贷”借贷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特惠贷”入股参与养殖,在未盈利前由合作社先行垫付贫困户“特惠贷”所产生的利息,待盈利后从贫困户所分红利中抵扣,并由县财政兜底代缴农业保险,真正实现群众发展产业“零风险”。

目前,共整合财政资金347万元、公司出资86.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50万元、合作社出资13.8万元和群众入股42万元,顺利完成了养殖基地水、电、路、讯及管理用房、标准化脱温场、鸡苗脱温设备、标准鸡舍、标准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基地初步具备集脱温孵化、饲料加工、养殖培训为一体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四是精准产销对接,贫困户脱贫“零压力”。强化“农超对接”,利用贵州牧镜源有限公司旗下有33家超市的资源优势,在各大超市设立黎平牧柳公司专柜,直接将产出的绿壳鸡蛋纳入超市专柜销售,打响有机绿壳蛋鸡品牌,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万元。实施“订单销售”,通过黎平牧柳有限公司与贵阳欣美汇有限公司签订900万枚绿壳鸡蛋和6万羽绿壳蛋鸡的销售合同,打消了合作社和农民销售顾虑。发展“高端订制”,充分利用5000名现有合作企业会员机遇,将绿色、有机绿壳鸡蛋产品与会员的高端需求衔接,打入城市“月子中心”,满足城市高端定制需求,抢占高端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以岑湖电商为主,通过淘宝、微店、会员商城,打通面向全国销售渠道,2017年,该镇通过电商销售实现收入20万元。

(四)标准化推广。一是定途径抓牢宣传发动。利用新时代大讲堂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组织全县领导干部参与“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学习培训大讨论,县委书记带头走上课堂,讲标准养殖、讲观念更新、讲招商引资、讲组织群众,并鼓励党员干部、“土专家”“田秀才”等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既“讲”又“习”,引导群众以标准化养殖推动绿壳蛋鸡养殖产业落地壮大。县乡两级干部积极发挥“干部勤政创事业带动群众勤奋创家业”的“双创联动”作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引导群众走绿壳蛋鸡标准化养殖产业脱贫致富之道。“春风行动”以来,各级共开展讲习1894次,动员群众83795人次,在全县上下营造高质量、标准化产业扶贫浓厚氛围,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二是定模式抓好示范带动。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黎平县关于支持发展绿壳蛋鸡养殖产业的指导意见》,复制推广孟彦镇绿壳蛋鸡产业标准化扶贫模式,切实把发展绿壳蛋鸡养殖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化扶贫的重点产业。抓好典型示范区建设,建立“生态家禽养殖”示范区,引导全县领导干部和群众树立标准化推动脱贫意识。目前,全县在肇兴镇厦格村、双江镇双江村和孟彦镇岑湖村实施了5个绿壳蛋鸡养殖示范基地,覆盖贫困户108户,建成鸡舍400个,养殖蛋鸡60000羽,目前已产蛋80余万枚,仅绿壳鸡蛋实现销售收入96万余元。在全县推广实施“1244”工程12个,涉及12个乡镇40个村,覆盖937户贫困户。三是定机制提升养殖效益。建立“公司+合作社+养殖户”订单养殖机制,与绿壳蛋鸡散养户签订订单养殖协议,统一发放鸡苗,合作社负责督促各养殖点全程按标准化养殖要求养殖,公司负责绿壳鸡蛋和老蛋鸡的收购,养殖户按发放的鸡苗数正常产蛋率产出的鸡蛋全部销给合作社,老蛋鸡按协议价回收,出现死亡情况,实时上传照片确认,由公司兜底,无需养殖户赔偿,提高养殖户养殖积极性,为扩大标准化养殖规模鉴定基础。同时,建立标准化监督体系,政府对公司履行环保职责进行监督,公司对合作社贯彻执行养殖标准体系进行监督,合作社对养殖户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形成了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运作体系,保证产品品质,提升养殖效益。

二、几点启示

(一)坚持“绿色、生态、有机”的创建标准是前提。黎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在绿壳蛋鸡养殖项目选址、鸡苗孵化、饲料加工、防疫防治、过程管理、循环利用等产业发展全过程体现绿色经营理念。在产出上,严格按照“三品一标”标准要求,推出“无公害、绿色、有机”三档绿壳鸡蛋产品,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将每个鸡蛋、每只鸡苗生产、养殖全过程公开,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优质的食品。

(二)组建恪守标准化发展理念的团队是核心。首先,要有一支思想开放、勇于改革、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走“标准化”路径,始终如一朝着如何成功的方向去思考、去推动,在组织协调、招商引资、提供服务上起到“发动机”作用。其次,在引进合作企业时,注重选择从事生态研究、具有强大科技支撑、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强企业,发挥其先进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销售优势,在进一步促进产业做大、产品做优上起到“润滑剂”作用。再次,实行村社联建,把有技术、有能力、讲奉献的能人选入村“两委”班子,作为产业发展带头人,在发动群众、执行标准体系、推动产业落地上起到“零部件”作用。

(三)建立标准化的运作体系是关键。一方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在场址布局、圈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做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建立起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体系,确保养殖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符合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建立执行标准化的有效监督体系,政府对企业执行生态环保进行监督,企业对合作社贯彻执行养殖标准体系进行监督,合作社对养殖户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形成了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运作体系。

(四)发挥群众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基础。一方面加强思想动员,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分析此前发展“1244”绿壳蛋鸡养殖失败的原因,宣传实施标准化养殖的前景以及养殖农户承担“零风险”的政策,为群众发展产业打气鼓劲,增强群众“自我造血”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主的新型市场主体,支持和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支持他们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通过订单养殖、租赁土地、代理经营、基地务工等方式获得收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五)多元化标准化的资金投入是保障。黎平县在绿壳蛋鸡养殖产业转型发展中,财政扶贫资金极其有限,扶贫企业通过建立“财政资金整合一点、公司出资一点、社会帮扶一点、合作社和群众入股一点”的多方投入机制,加大资金募集和涉农资金整合,解决了资金筹措难题。顺利完成了养殖基地水、电、路、讯及管理用房、标准化脱温场、鸡苗脱温设备、标准鸡舍、标准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基地初步具备集脱温孵化、饲料加工、养殖培训为一体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并为实施基地二期孵化脱温、饲料加工、屠宰包装等产业规范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标准化认识不足。从县级以上层面看,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大量的产业扶贫“标准”,但没有形成一整套标准体系,未能为标准化助推精准扶贫创造必要的政策支持,导致基层在发展产业上出现盲目性、运动式的现象。从乡镇层面看,大多数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标准化的方法,但对标准化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还不够。从村级层面看,部分专业合作社缺乏长远规划,对实施标准求低不求高,仅仅满足于眼前过得去。从群众层面看,相当部分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对农业标准化信心不足、态度不积极。

(二)配套服务有待加强。从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来看,需要农业、林业、水务、国土、财政、环保、市场监管、供电等多个部门同心协力、主动服务。但在实践中乡镇和合作社向上汇报情况、递交材料的多,部门向下实地调查、现场服务的少,很多事项还得乡镇和合作社多次与部门对接后才得以落实,部门在办公室坐等批办现象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进度,无形中增加合作社运营成本。

(三)政策瓶颈影响较大。按照现行财政政策,200万元以上扶贫项目的由州级进行招投标,200万元以内由县级自行招投标,采购价格由县级定价。但定价过于原则,没有充分考虑各产品成本问题,使优质产品与一般产品同一采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土企业发展壮大。以绿壳蛋鸡鸡苗采购为例,黎平县最高采购价格为12元/只,且多年不变,这对于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路子的本土企业来说,由于生产过程品质要求严格,鸡苗成本价均17元/只以上,在参与招投标中无法中标,使产出的优质品种卖不出去,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农户购进外地中标企业的劣质鸡苗后,造成鸡苗大量死亡,直接影响绿壳鸡蛋品质和群众积极性,产业标准化难以执行。

(四)标准化发展面临融资难题。从绿壳蛋鸡养殖产业来看,在项目启动建设工作中,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基本完成了一期项目建设,但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必须进行标准化的孵化厂、脱温厂、分检包装厂、育成室、饲料生产加工厂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加上村级合作社大多数是刚刚组建,没有资金流向,导致合作社向银行融资时很难获批,而其他渠道融资更为困难,影响了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顶层设计,建议省、州层面研究出台精准扶贫标准化实施意见,为实施精准扶贫标准化提供政策支持。市场监管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扶贫产业、项目建设、考核评估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将分散的各类“标准”系统化,形成一整套可复制、可执行、可推广的标准体系,运用到精准扶贫工作中。针对一些企业受政策瓶颈制约的实际,建议省、州有关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采购价格,同时,允许县级层面出台采购政策,鼓励向本土企业采购优质产品,提高成活率,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

(二)抓好示范创建。建议由县级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扶贫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探索扶贫产业发展的地方标准,为推进精准扶贫贡献力量。乡镇要围绕“一乡一特”产业布局,结合当地产业优势,每个乡镇或者片区乡镇选取一个主导产业,将标准化生产运用到扶贫产业上,推进扶贫产业标准化生产,做长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完善配套措施。加快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和实施县乡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减少运营成本,改善营商环境,助推“黔货出山”。加大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片区冷库建设要基本满足各产业园区需求,特别是要谋划大型公用型冷库建设,配备冷藏车等设施设备,提升储备、集散能力。加快土地流转,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强标准化示范带动作用。科学整合扶贫资金使用,将扶贫资金用到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且启动建设资金困难的企业或合作社上,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或合作社为主体,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扶贫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四)强化主动服务。建议扶贫产业涉及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各乡镇或者合作社报来的产业发展计划,迅速研究,迅速审批。对能够当场办理的,立即予以办理审批手续;对无法立即审批的,要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到现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现场办证;对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事项,政府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现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集中研判、集中办理审批手续。

(五)培养专业队伍。建议政府分层次、多领域引进标准化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标准化人才储备。县级要引进和培养标准化机构人员,质监、农业、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专职标准化工作人员培养。人社、农业、林业等部门发挥好农技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各乡镇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对接,充分利用企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合作社管理人员、农技人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培训,不断满足扶贫标准化工作的需要。

(中共黔东南州黎平县委书记 王茂才)

养殖大棚制作视频_养殖大棚怎么搭建视频_养殖大棚建造技术视频

养殖大棚怎么搭建视频_养殖大棚制作视频_养殖大棚建造技术视频

主办单位:贵州省扶贫办

承办单位: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