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作为北方生姜主产区,近年来生姜产业发展迅猛,特色农产品“丰润大姜”远销国内外,并带动了相关物流、仓储、加工业的发展。但对照山东潍坊、莱芜等生姜产区,唐山市生姜产业在发展规模、生产效益、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1-2],制约着生姜产业向纵深发展。笔者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合作交流等方式,围绕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调研,并针对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為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1 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提升
唐山市生姜种植起源于丰润区新军屯镇。1984年,丰润区尝试引进生姜种植项目,并在新军屯镇获得成功,填补了河北农业的一项空白。1997年,全市发展超过66.67 hm2,到2002年,发展到超过666.67 hm2,由此唐山被称为“华北万亩生姜种植基地”,新军屯镇被称为“冀东生姜之乡”[3]。由于种植效益较高,全市生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新军屯镇为核心,逐步扩展到丰润区的丰登坞、小张各庄、欢喜庄、白官屯、石各庄等乡镇,以及丰南区的岔河镇、胥各庄镇、路北区的韩城镇,玉田县的蛮子营镇、亮甲店镇和窝洛沽镇,生姜种植呈现区域化发展趋势。2016年全市生姜种植面积达1 660 hm2,实现总产量10.52万t,2017年种植面积增加到2 333 hm2,实现总产量16.03万t,2019年又增加到3 067 hm2,实现总产量22.90万t。至2020年全市生姜种植面积已达4 507 hm2,其中丰润区种植面积最大,约为3 400 hm2,丰南区约142 hm2,路北区约465 hm2,玉田县约162 hm2,高新区约172 hm2,乐亭县和滦南县也有部分种植,在166 hm2左右,全年总产量达37.72万t(图1、2)。
1.2 价格和收益波动较大
自2016年以来,生姜价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7—2018年唐山平均批发价在4.6~4.8元/kg。2019—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生姜价格持续走高。据唐山新合作生姜交易市场统计,2020年唐山生姜批发价格普遍在6~14元/kg(图3)。按照2020年唐山生姜产区平均产量83 692 kg/hm2,平均价格7.5元/kg计算,生姜产值约在627 690元/hm2,除去生产成本287 300元/hm2,生姜纯收益达340 390元/hm2(表1)。随着生姜种植效益的攀升,许多姜农依靠种姜发家致富,种植生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姜种、肥料等生产资料以及人工、地租等价格逐年上涨,生姜种植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除用工成本逐年增加外,生产成本受姜种影响最大。由于生姜价格波动较大,姜农的种植风险也在加大。但总体而言,生姜效益在拱棚种植的蔬菜中较高。
1.3 栽培品种和技术呈多样化发展
目前唐山市种植的生姜品种以山东大面姜、胖娃娃等大姜品种为主。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几年唐山市加大了对生姜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先后从山东等地引进了昌邑大姜、山农1号、平顶四等高产、优质生姜新品种。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本地资源通过系统选育方法,于2016年培育出了“冀姜5号”大姜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平均产量达101 235.6 kg/hm2,较对照品种“昌邑大姜”增产25%。该品种自2016起在唐山市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 000 hm2,满足了冀东市场对本地生姜品种的需求。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唐山市生姜栽培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4],由原来的2 m拱棚栽培为主,逐步发展成4 m拱棚和6 m拱棚栽培,由人工浇水、施肥逐步转变为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当前唐山地区以4 m拱棚+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占全部栽培面积的70%左右。最近2年还发展了小拱棚+滴灌、大棚+滴灌、大棚+滴灌+微喷灌等种植模式。栽培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带动了产量的提高,生姜平均产量由45 000 kg/hm2增加到75 000 kg/hm2,大棚高产栽培可达132 180 kg/hm2[5]。
1.4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生姜产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变化的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生姜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唐山市已成立生姜行业协会2个,生姜专业合作社48家,科技示范户170余户,其中有2家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市级优秀示范社,申请了“旭通源”“道桥和”“三野”3个注册商标和“丰润生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围绕生姜产业,全市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市场联结、合作社带动为主的农民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依托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姜农在物资、资金、人力等方面互帮互助,实现了农业资源、市场和信息资源共享,在生姜产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 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初步形成
唐山市生姜交易采取姜农-经纪人-收购商的销售模式,生姜产品向专业批发市场集中,由生姜经纪人组织销售。全市拥有洗姜场33个,生姜经纪人80余人,产品销往京津、广东、四川、陕西以及东北三省等地,经营总值达 12亿元。其中新军屯镇新合作姜业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建成了集生姜收储、清洗加工、分拣、仓储周转及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生姜交易市场,场内有40条生姜清洗生产线和89间标准库房,年交易量达10万t以上,实现产值4亿元以上。同时,生姜贮藏、清洗、销售业的发展消化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运输、 加工、餐饮服务和包装材料等企业的发展。全市从事生姜种植、管护、分拣、包装、贮存、贩运的农民达1万多人,人均月收入在1 500元左右。
1.6 仓储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大型市场的建设,生姜的贮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姜井、姜窖贮存向姜窖+恒温库贮存转变。目前全市共有姜窖8 000个左右,年存贮量约20万t,已建成的恒温保鲜库年存贮量约11 000 t,2021年将建一个大型恒温保鲜库,可增加储存10 000 t。
2 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高产、抗病生姜新品种短缺
生姜作为无性繁殖作物,长期种植易导致品种种性退化,抗病性下降[6]。近年来唐山市雖然加大了生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但随着新旧品种更替、淘汰,目前生产上的生姜品种仍较为单一,所用姜种又多从山东地区引进,异地引种风险较高,不少新姜区由于盲目引种,将姜瘟病菌带入,造成了毁灭性危害。生产上急需引进筛选一批优良生姜新品种补充市场。
2.2 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不完善
由于缺乏统一种植标准,大部分姜农在生产中仅凭个人经验,大水大肥粗放式管理普遍存在。据统计,唐山地区整个生姜生育期化肥用量高达7 000 kg/hm2,用水量达15 000 t/hm2。然而,化肥、农药的高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高产出,生姜平均产量仍保持在80 000 kg/hm2左右,产量提升空间不大。因此,急需制定一套与当前生产水平相适应的生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规范姜农栽培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
2.3 姜瘟病危害及土壤恶化问题严重
生姜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高,生产中普遍重施化肥,忽视有机肥,长期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姜田土壤酸化、盐渍化加重。随着土壤理化性质的降低,姜瘟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目前尚没有杀灭姜瘟病菌的有效方法,感染姜瘟病仅靠换地来解决,因此用地成本大幅提高,已经上涨到18 000元/hm2。用地成本的提高和种植风险的加大使很多想进入生姜行业的社会资本望而却步,姜瘟病害加重及土壤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2.4 价格波动较大,市场信息滞后
生姜经纪人在姜农和收购商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组织销售。但由于姜农与经纪人之间没有严格的会员制要求,姜农处于农业产业链的底端,缺乏参与定价的话语权,所以生姜销售过程中难免出现姜农惜售、经纪人压价、经纪人之间的竞争等问题,使整个销售环节不够顺畅。此外,由于缺少固定的收购企业,市场相对不够稳定,市场信息不对称,“大小年”现象无规律发生,市场供求季节性调节能力明显不足。
2.5 缺乏深加工企业带动
唐山市各类生姜经营主体的加工产品仍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产品转化增值缓慢,真正的生姜深加工企业仍属空白。由于缺乏技术、研发力量、设备、资金等原因,无法调动大中型企业晋级上档的积极性,深加工短板成为制约生姜产业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的主要瓶颈。
2.6 规模化发展程度较低
唐山市虽然种植生姜面积较大,但多为一家一户单独生产,面积一般在几亩、十几亩,成规模的标准化园区较少,面积最大的也不过一二百亩,形不成规模和品牌优势。生姜流通市场受土地、环境等因素限制,发展速度较慢,建设水平大都停留在提供交易场所上,现代化的电子交易平台尚未建立,交易手段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7 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唐山生姜有“道桥和”“旭通源”“三野”3个注册商标,但经营总量都不大,知名度不高。近2年取得的“丰润生姜”国家地理标志,受取得协会销售量的限制,使用率还很低。虽有2个合作社取得了生姜无公害农产品称号,但很少使用无公害标识销售,没能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安丘、昌邑等地相比,唐山市对生姜品牌的创建、维护和推广还有很大差距,品牌营造氛围不够浓厚,尚未形成走向高端市场的条件。
3 唐山市生姜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3.1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耕生姜产业,根本出路在于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科技推广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在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上的技术优势,加强姜瘟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土壤修复改良技术研究、产品贮藏及深加工技术研究,通过产学研结合,高标准投入,深层次研发,走出一条以科学技术为引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3.2 加强新品种繁育工作,保障良种供应
产业发展良种先行。应重视加强本地生姜品种的选育、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7],改变多年来唐山生姜从外地引种的尴尬局面。一是加强高产、抗病、优质生姜新品种选育,广泛搜集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对本地品种进行提纯复壮, 培育脱毒姜苗,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二是进一步加大引种力度, 引进外地优质、高产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筛选出优良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逐步提高生姜良种推广率[8];三是依托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单位,建立生姜三级良种繁育制度,保证原种与生产用种的质量。
3.3 强化技术指导, 引导标准化生产
一是调拨专项资金,组织科研、教学单位和各县区推广部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姜农科学管理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优势,选派骨干科技人员,驻镇下乡为农民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提升单产水平和产品品质。三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扶持和培育一批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生姜生产专业合作社,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研究推广生姜机械化、轻简化、安全化栽培技术,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引导广大姜农标准化生产。
3.4 招商引资和扶持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积极拓展多方投资渠道,培育和扶持生姜加工企业,特别是能引领生姜特色产业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把引进生姜精深加工企业作为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来抓,对企业在税收减免、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壮大现有生姜加工企业,引进高效率加工生产设备,实行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检测出厂,确保品牌具备长期稳定的生产标准,打造优质驰名产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平台, 研发和引进生姜加工技术和专利, 进行技术改造, 将生姜深加工向医药化工、护肤、食品加工、营养保健等领域延伸,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能力。
3.5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生产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整合项目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生产,在组织、经营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资金支持。按照良种化、科学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和“五统一”的经营模式[9],依托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积极为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充分调动农户的种姜积极性,带动当地农民种植生姜致富[10]。
3.6 积极推行“品牌创建”工程,大力提升品牌竞争力
做大做强“丰润生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的基础上,积极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对基地生姜实行“标识化”销售,提升“丰润生姜”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通过组织招商会、推介会、发布会、展览展示会等形式,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质量检测方面,把好生姜产品检测关和市场准入关,确保生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传伟,赵永明,袁永胜,等. 潍坊生姜产业现状与创新模式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9(12):11-14.
[2] 黄伟波. 昌邑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8,6(2):81-83.
[3] 王艳会. 新军屯镇生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16.
[4] 付丽军,王永存,闫红波,等.拱棚生姜微喷灌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9):45-47.
[5] 王淑荣,李劲松,邬大为,等. 冀东地区大棚生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8(11):92-95.
[6] 李庆芝,刘振伟,史秀娟. 组织培养技术在生姜上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1(3):201-203.
[7] 任清盛,李承永.我国生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分析[J].中国蔬菜,2021(8):8-11.
[8] 周維群.六盘水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8(4):5-6.
[9] 杨建国,左小义,吴光辉,等.湖南省生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5(5):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