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收获的季节。

这个十月,修文县收获的不仅仅是挂果的4万吨猕猴桃。

随着种植端的标准化实施、加工端的高科技化生产、销售端的国际品牌化经营以及全产业链大数据物联网追溯系统的建设,修文猕猴桃凭借着高品质和不断提升的市场竞争力,收获了香港、台湾、俄罗斯、日本等地的订单,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平滩村邓书祥没有想到2009年的选择改变了自己命运,“以前穷啊,都是荒坡瘦土,我就到处打工。但是打工也挣不到钱,就试着回来种猕猴桃了。”2013年,邓书祥种的10亩猕猴桃挂果,当年他就有了近5万元的收入。修文以谷堡、小箐等十个乡镇为重点全面发展猕猴桃,和邓书祥一样,村民们靠着猕猴桃种植,实现人均收入万余元,走上致富路。

土地零碎、石漠化严重的山区贵州,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贵州不少贫困地区曾经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2020年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贵州唯有构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体系,阔步走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这当中,通过“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

按照资源禀赋、市场导向和区域经济的理念,“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大力发展以优质菜、果、茶、药、薯和牛、羊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要实现产业的发展壮大,首先要让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聚合“进山”。

机耕道路、灌溉管网、温室大棚、标准化圈、贮藏保鲜库房……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支点,我省农业产业走向了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的发展新路。紫云自治县在主干公路沿线打造农业产业带和旅游观光带,建成了火花蔬菜、达帮葡萄、坝羊绿茶等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此外,我省狠抓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规范发展。六盘水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全市11.31万户33.44万名贫困群众成为了股东。截至2015年,六盘水新增村集体经济1.08亿元,累计达到2.7亿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形成了村村有实体的格局。

三都葡萄、长顺高钙苹果、施秉太子参、普安长毛兔、从江香猪……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使昔日的穷乡僻壤,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靓。

产业发展起来了,必须让贵州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助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为此,我省狠抓市场开拓和产销对接,电子商务在广大农村风生水起。

小黄姜是平坝区齐伯镇的优势产业,但从去年开始,受市场供大于求、销售渠道不畅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齐伯镇2000余亩小黄姜滞销,这当中有7.58万斤来自贫困户。为帮助农户解决燃眉之急,今年8月,平坝区电商办与贵州邮政物流组成电商精准脱贫项目组,以每斤1.2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小黄姜,并负责整体包装、销售和物流费用。仅仅2天时间,通过电商渠道,5万斤小黄姜售罄,消费者享受到了价廉质优的小黄姜,而农民则更加坚定了产业发展的信心。

在石阡县,电商扶贫产业园开辟了“商贸+电商+产业就业+扶贫”的扶贫模式,27家茶企、苏宁易购等12家电商企业和48家茶产业体验店的入驻,极大地助推了该县茶叶走出深山,飘香世界,鼓起了茶农的荷包。而整个铜仁市则培育引进电商企业近700家,建成网店1200余家,扶持贫困户开设网店近400家。2015年,铜仁实现了300多个产品上线销售,销售收入达3.6亿元。

伴随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春季赏花、夏秋采果,成为贵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爬上了房子的外墙、印在每一片空地,大型3D壁画上飞龙走凤栩栩如生,这是湄潭县金花村大青沟组,茶海中的“七彩部落”,赢得游客阵阵赞叹声。遵义市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近年的乡村旅游人数和产值占整个全域旅游的七成。得益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正蓬勃兴起,成为了我省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助力。(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方春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