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大乌江、泛舟万峰湖,江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明净,再不见网箱围汊、泡沫垃圾的踪影。

2018年,贵州重拳出击,全域取缔网箱养殖,不以污染为代价,全力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为解决库区移民生计问题,大量发展网箱养殖,最多时达到3.3万亩,每年产值可达45亿元。

网箱养殖虽然在一些地区解决居民生计问题方面发挥了阶段性作用,但长期以来无序和低质发展,产业效益下降,对河流造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资源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2017年8月,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贵州省委、省政府反馈了“网箱养殖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等环保督察意见。2018年4月,中央第四巡视组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巡视内容,提出全面取缔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巡视组和中央环保督察要求,把网箱养殖取缔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明确了全面取缔时限,提出生态养殖、绿色转型的方案。

2018年,贵州借力中央巡视整改和中央环保督察“利剑”,把握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全省上下迅速动员、合力推动开展网箱养殖取缔工作,累计取缔网箱养殖33543亩,全省河流网箱养殖已全部取缔,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取缔网箱养殖,保护贵州生态水域环境,是贵州落实“大生态”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

全省成立了网箱取缔工作专班,制定方案,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充分运用发放宣传资料、标语横幅、微信、“坝坝会”“板凳会”等方式,广泛宣传网箱取缔方面政策,做好网箱养殖户思想工作,让更多的养殖户了解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

同时,明确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负责取缔的主体责任和完成时限。省农委、省环保厅组成9个专项小组分包9个市(州),利用卫星图片和现场检查,逐点清查网箱数量和取缔情况,全省累计投入网箱养殖取缔补助经费17.93亿元。签订《防止网箱反弹责任书》,建立渔政执法常态化机制,确保取缔后网箱养殖不反弹。

为了让网箱养殖拆得下、搬得走、稳得住,各地政府采取多渠道搭建平台,帮助养殖户解决短期售鱼难问题。多方整合资源做好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扶持指导,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确保网箱拆除后养殖户生活来源有保障。

省委、省政府科学制定万峰湖发展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群众利益为核心,推动水面养殖转产上岸,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渔民“收网上岸”后,科学制定了《百姓富·生态美万峰湖发展规划》,积极将万峰湖退渔还湖综合整治、养殖户上岸转产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实施水产养殖、全域旅游、特色胡蜂、早熟蔬菜、精品水果五大产业,做强生态产业促民增收。

万峰湖的渔民上了岸,开起了农家乐、种起了精品水果,有的还发展特色胡蜂养殖,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截至2018年4月底,万峰湖湖面养殖网箱及浮动设施清理工作全面完成,黔西南州境内1367户养殖户104.4万口467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全部拆除,兑现养殖户拆除奖励资金6400余万元。

同样,在乌江瓮安江界河段,网箱整治实现了无鱼、无网、无箱、无房、无线、无杂物的“六无”目标,确保了船舶航行更加畅通和安全。有效防止了养殖长期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营造了“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生态环境。

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域取缔网箱,实施江、湖环境污染治理,同时出台全域生态养殖方案,全面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既有利于水环境改善,也推进了水产养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杨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