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战略任务,要求强化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为新时代开启全民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教育现代化载体的大学,根据大学章程的界定,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学术的机构,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还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阶段性结果。故此,大学应是常为新的。

基于这一判断,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与中公教育集团合作成立了以服务全民教育,开展终身学习为宗旨的北大学堂线上教育平台,开启了北大面向普通大众提供社会公益和教育服务活动的新纪元。值此北大学堂教育平台上线一周年之际,为了推进我国大学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特提出以下行动倡议:

一、新时代大学应着力培养新学生。所谓新学生,就是面对社会生活,能够在每天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和方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整个生活都是学习过程,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着力把自己引向最高尚、最完备、最具有精神位置的学生”,这就是陶行知眼中的新学生。这个新学生的标准放在今天来看,就是具备判断力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人。前者是指能够根据事实做出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后者是指在多样化的实践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关联的能力。这些恰恰是当今大学教育的痛点和薄弱环节,而大学面向社会开展教育服务是弥补这个缺陷和短板的一个好办法。

二、新时代大学应着力打造新课程。课程即教学的实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组共同活动。在现实中,往往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背反现象。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程的关键,即如何形成“教师主动+学生主动”的双主动局面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数字化社会需要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为此,必须把课程从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于自由、还学生于自主、还学生于快乐。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重在教,重在怎样引导学生去学,要倡导开辟精神和实验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拓的边界。由于课程建设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和稀缺性,汇集各高校的力量和资源,尽快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势在必行。

三、新时代大学应着力建设新教育。所谓教育,《说文解字》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指向的。作为教育制度安排的最高形态,大学和大学制度从来都是重要主题。大学制度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一方面推动着社会文化、学术交流和工商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本身的闭环运行,也割裂了大学和社会的关系,使得大学从原来的“问题导向”变成了“理想导向”。在新时代,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和大学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历史必然。新教育的目标是要不断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完善老师的教学方式、完善学校的发展模式、完善教育服务的基本范式,进而把大学从“理想导向”重新回归“问题导向”的状态。

综上所述,大学要培养新学生,就要有新课程、新教育、新体系。终身学习高校共享平台的建设,适应了这样一个充满创新意义的新教育体系发展的需要。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大学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发展息息相通,与文化传承息息相通才能焕发出无限活力。这就要求大学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等不仅要常新,还要自新,最终达到全新的境界。

无人不当学、无时不当学;以科学之方、兴教育之事。一百多年前,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就以通俗的语言对建立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社会进行了概括和憧憬。接下来,为了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战略任务、强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服务功能、满足数字化社会和全民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我们倡议:全国高校同行和教育行政部门行动起来,积极推动开展全民教育优质课程体系建设,共同打造终身学习高校共享平台;北大学堂教育平台愿意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与各兄弟高校开展强强联合,分享工作经验和发展思路。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立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地域的国家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高校线上教育平台建设发展研讨会全体专家

2021年12月24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