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被认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龙王坝村,近年来通过开发农文旅融合,蹚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模式;1991年村集体收入只有7000元的江苏太仓东林村,通过低碳循环生态发展,现在村集体资产近3亿元……神州大地,大江南北,许多村庄乘着乡村振兴“复兴号”,绘就了自己的乡村振兴画卷。这些乡村振兴案例,在产业、生态等方面有哪些经验?发展中遭遇过哪些困境?高校学子如何助力突破?

6月4日,由江苏省农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等承办的“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在东林村举办,来自北京、宁夏、江苏等高校的22支队伍参赛,带来22个乡村振兴案例。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告诉记者,这22支队伍,从去年开始到全国多地村庄蹲点调研,聚焦乡村发展,结合自身所学,分析村庄发展难题并提出破题方法。

纯羊粪种菜_羊粪种植致富案例_羊粪种什么农作物较好

图为大赛现场

产业让乡亲“甜蜜”致富

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宁夏大学研究生苏贺分享的是“智绘乡村小队”花一年多时间调研的龙王坝村乡村振兴案例。近年来,龙王坝村以“农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为发展思路,村“两委”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走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持续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和“智绘乡村小队”一样,参赛队伍大多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主题。时下,西瓜正大量上市,来自北京农学院的“勇敢瓜瓜,不怕困难”队,携“甜蜜”而来:以北京老宋瓜王为例,分析西瓜产业发展路径。老宋瓜王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上世纪80年代初宋宝森开始自主种植西瓜,2021年销售额已超过1600万元。

西瓜铺就村民“甜蜜”致富路,引起大赛评委的关注。江苏蟹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龙现场提问,“其他瓜农是否可借鉴该模式?”“勇敢瓜瓜,不怕困难”队给出了分析:一方面,老宋瓜王与科研院校达成合作,在西瓜品种和种植技术上持续创新,最大限度保证西瓜品质。另一方面,不断开拓销售渠道,借助社群营销、网络直播等线上方式,让西瓜销往全国各地。

北京农学院“振兴就看我们队”一上台,就打开手机系统,“直播”千里之外的蜜蜂们生长发育情况……科技助力,让农产品涨了身价。通过建设智慧蜂场,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蜜蜂养殖产业年收入达600万元。

羊粪种什么农作物较好_纯羊粪种菜_羊粪种植致富案例

图为大赛现场

绿色赋能乡村振兴

本次大赛承办地东林村,曾是苏南地区出了名的落后村。1991年,苏齐芳放弃自家企业,挑起村书记担子,带着大家干事创业。2021年东林村村民人均收入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100万元。2022年12月3日,东林“循环生态农业”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东林模式”凭实力出圈。

“东林模式”是什么?南京农业大学“秾环东林队”深入东林村蹲点调研近两年,分享了他们探寻的东林村现代循环农业模式。比如针对秸秆量大问题,东林村集中回收,并加工制成养羊饲料。这些饲料可喂养4500头肉羊,节约粮食800多吨。东林村养殖业带来的大量猪羊粪,经处理发酵成有机肥,每年量产3000吨,用于全村的稻田和生态果园,使得全村化肥量减少了约60%。东林村就此形成了“一片田、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四轮驱动的循环模式。

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才能迎来金色收获。“这里的水稻田已经十多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了。”南京林业大学“双炭团队”谢林恩介绍。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的水稻田,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带领下,17年来坚持使用活性炭和酒糟代替化肥农药。但是,能否保证粮食产量和效益呢?答案是肯定的。赵亚夫引进了生长期短、病虫害轻的“越光”稻新品种。如今的戴庄,水稻一季变两季。8月收割完越光稻11月还能再收一茬。目前全村有3000多亩有机水稻。所生产的越光米一上市就销售一空,2022年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山顶育林、山腰栽果、山脚种粮……结合戴庄自身条件,赵亚夫还倡导循环种养模式。作为“规划师”的赵亚夫,为戴庄构建了水、稻、菜、草、畜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乡村发展要“美美与共”

22个乡村振兴案例中,有成功经验,更有共性难题。比如农产品销售难。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徐志明看来,农产品销售要与时俱进。随着人们社交方式的变化,大城市的社群文化日益增强,农产品不仅要会直播带货,更要构建自己的社群营销体系。“勇敢瓜瓜,不怕困难”队员宋展介绍,老宋瓜王的成功就在于,早在2018年尝试直播带货,取得不俗成绩。近年来陆续构建了社群营销体系,与“清华大学接龙群”等数个高端社群合作,精准培养忠诚客户。此外,还与商超、单位食堂和高档酒店等合作,扩大社群规模和服务范围。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但村庄怎么引才?又怎么留才?南京农业大学的“‘秾’家乐”队,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调研时发现,芝山村破解人才难题的办法,是加强与高校合作。2022年9月南京农业大学(芝山)科技人才党支部成立,聘请镇村干部为乡村振兴指导教师,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驱动力,在保持传统试验基地技术示范、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功能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炭基富硒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同时,该地还将研究生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科学研究意义与价值等与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一一对接,真正实现技术落地,人才入村。目前团队毕业生龙国刚已就业于芝山村综合合作社,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

乡村振兴更需要“美美与共”。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看来,这22个乡村振兴案例,无疑证实了通过产业、农旅融合等模式发展起来的乡村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但独木难成林,发展绝非孤立,先振兴的村庄不仅要思考自己下一步怎么走得更稳更好,更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对此,不少村庄已迈出步伐。比如扬州大学“南通裕农实践团队”带来的平园池村案例,通过盘活村庄闲置资源、做活做大藕文化文章,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富起来的平园池村,与邻近村庄、城市、旅游景区等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打造更大规模农旅融合产业带,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携手奔跑在乡村振兴大道上。

原文链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