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7岁的四川小伙子在领工资时,发工资的人让小伙子先把名字签了,过几天再给他发工资。
小伙子在工资单上签了字,过了几天,他去找那人要钱,没想到那人却指着工资单对他说:
“没领工资你签什么字!”
“行,你黑我的工资,这口气我忍了,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几十年后,这个四川小伙以1250亿的身家,成为了四川省首富,而那个当年私吞他工资的人,此时正在他的分公司食堂做饭。
从被人私吞工资的卑微年轻人,到身家千亿的集团老总,他是怎么做到的?
滑档的“水产大王”
1964年,在四川眉山一户贫困的农家里,刘汉元呱呱坠地。
虽然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但刘汉元从小就展现了自己的学霸特质,只用六年时间就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13岁时,刘汉元从初中毕业,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报考中专,不久后被“四川水产学校”录取,在校期间他努力学习水产养殖的专业知识,希望将来能够依靠知识致富。
水产养殖
1981年,17岁的刘汉元从水产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眉山某水库当了一名技术员,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38.5元。
工作中最难防的就是小人,一次,在结算工资时,发工资的人谎称口袋里没钱了,骗刘汉元先在工资单上签了字,然后再给他补发工资。
可是当刘汉元去找那人要工资时,那人却嚣张地对他说:“没领工资你签什么字!”
刘汉元被气得浑身发抖,最后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白白地丢掉了一个月的工资。
这件事让刘汉元看透了人性,也更坚定了自己做人的准则,“一个人只要做了恶,再小也是要还的,我要做一个好人!”
这成为他日后的言行准则。
1983年的四川成都市场上,鲤鱼的价格是12块钱一斤,养鱼产业存在着的巨大利润,让很多人翻身做了“万元户”。
刘汉元在指导这些“万元户”们进行科学养殖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人不根本就不懂养鱼技术,他们只是踩中了时代的风口而已!
刘汉元由此认为,自己有头脑,有技术,如果从事水产养殖业,做得肯定比这些人好!
网箱养鱼
很快,刘汉元就琢磨出了自己独特的养殖方式——渠道网箱流水养鱼法
八十年代,大多数养殖户都是把鱼放在水库里养,但是用这种方法养鱼,鱼的活动空间太大,随时都有可能游走。
而在网箱里养鱼,鱼不仅跑不掉,而且还方便投喂饲料,真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刘汉元经过一番考察,决定将老家永寿镇门口的一条小河作为网箱养鱼的实验地,可是难题很快就来了,养鱼的初期投入大概需要500块钱。
彼时19岁的刘汉元身无分文,贷款机构听到他要在“水沟里养鱼”的构想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的贷款请求。
全球亿万富豪榜
在刘汉元最难的时候,他的老父亲站了出来,把家里的两头猪和一些菜秧子卖了,总算凑够了500块钱,颤巍巍地把钱塞到了儿子手里。
刘汉元紧紧地攥着这来之不易的500块钱,在心里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那段时间,刘汉元白天在水电局上班,晚上回家做网箱,边做网箱边幻想着收成,对19岁的少年刘汉元来说,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春天刚放下去的185公斤的鲫鱼,秋天就收获了1390公斤,折合亩产量1.5万公斤,创造了四川历史上单位面积养鱼的最高纪录!
这次成功给刘汉元带来了1950元的收益,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刘汉元很快就能成为一名新的万元户。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毫无保留地把“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法”教给了养鱼户们。
要赚大钱,也要做好事
作为农民的儿子,刘汉元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他愿意把自己的养鱼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带领大家一起勤劳致富。
于是在政府的技术推广下,眉山和彭山沿渠道两边的农民争相学习“网箱流水养鱼法”,刘汉元不仅带动了上万名养殖户发家致富,还解决了四川人民“吃鱼难”的问题。
当然,作为一名出色的商人,刘汉元也有自己的商业计划,随着养鱼的人越来越多,养殖户们最需要的自然就是鱼饲料。
而自己又在学校学过饲料配比技术,他突发奇想,觉得这可能又是一个可以发展的副业。
既要带动农民致富,也要瞅准时机,为自己创造财富,这是19岁的刘汉元的远见卓识。
刘汉元是个知识过硬的行动派,他很快就用蚕蛹、麸皮、菜籽饼、米糠、微量元素、矿物添加剂等,制作出了一份营养配比均衡的饲料。
饲料虽然做出来了,可是鱼儿每隔6小时就要吃一次饲料,这就需要大家不停地制作鱼饲料。
那段日子,刘汉元每天都和父亲推着一辆破架子车,走很远的路去县粮食局拉麸皮,然后再拉着麸皮从县里走回家。
有一次,在路过一处坑坑洼洼的鹅卵石路时,刘汉元的父亲摔了一个趔趄,结果韧带断裂,若非治疗及时,很可能就会落下残疾。
创业之初,家里没有成型机,全家人就轮番上阵搓饲料,然而这种方法搓出来的饲料大小不均匀,鱼儿不爱吃,因此浪费了不少饲料。
刘汉元想了个办法,他去买了一个绞肉机来制作鱼饲料,果然,绞肉机生产出来的鱼饲料大小均匀,鱼不爱吃饲料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随着鱼饲料的问题得到解决,刘汉元的生意也终于慢慢步入正轨。
通威饲料厂
1986年,22岁的刘汉元在家乡眉山永寿镇,建立起了名为“科力”的鱼饲料工厂。
刘汉元依靠科技发家,自然也十分注重鱼饲料的科技含量,为此他不断地投入资金进行饲料研发工作。
从事水产养殖的人都知道,饲料系数越低,饲料的转化率就越高,使用效果就更好。
在大量的科研资金投入下,一款营养配比均衡、饵料系数在1.54左右的饲料横空出世,刘汉元将这款饲料命名为“通威牌”,意思是“通力合作,威力无穷。”
饲料正式投入生产后,由于效果极其显著,当地的大量养鱼户为了购买饲料,直接把刘汉元的工厂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度逼得刘汉元下班只能翻墙出去。
通威国际中心
1992年9月20日,通威集团公司正式在眉山成立,前来与刘汉元寻求合作的人,都快把公司的门槛踏破了。
1994年,刘汉元把公司总部迁到了成都,此时的通威集团已经是年入过亿的大公司了。
刘汉元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而且在他的带动下,仅仅是眉山一座城市,就有超过十万户人家靠着养鱼致富,为整个城市增加了上亿元收入。
当时眉山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要挣钱,找汉元”。
与时俱进的“水产大王”
到21世纪初,刘汉元就已经是身家过亿的“水产大王”了,但他却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21世纪初,光伏产业一度十分火爆,刘汉与时俱进,把目光放在了多晶硅领域。
当时多晶硅的价格,已经从20万每吨,上涨到了200万每吨,而且多晶硅的重要性和鱼饲料一样,是光伏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渔光一体发展模式
于是在2007年,刘汉元投资了260亿,在包头建立了年产5万吨的高纯晶硅项目。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多晶硅的价格因此一路暴跌,很多曾经靠着光伏产业一夜暴富的公司,都在几年后相继破产。
刘汉元的企业,也因为这次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承受了一些损失,然而在光伏行业最寒冷的冬夜里,刘汉元用他的远见卓识挺了过去。
刘汉元认为,光伏产业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于是他把卖鱼饲料赚的钱,都拿来补贴光伏项目,创建了“渔光一体”的发展模式。
“渔光一体”模式,即在鱼塘上面架设光伏,在鱼塘下面养鱼,一边发电一边养鱼,平均每亩可以产10万度电。
通威集团产业链和主营业务
刘汉元与新疆政府签约,将发出的电卖给国家电网,这样即使在光伏产业最低迷的时刻,刘汉元仍然能在光伏产业上赚到钱。
2015年,光伏行业开始回暖,刘汉元继续投资多晶硅,到2020年,中国的多晶硅料占了全球多晶硅料的71.9%,其中占比最大的公司就是通威。
2021年,“胡润百富榜”名单出来之后,刘汉元以1250亿的身家,将四川省前任首富刘永好拉下神坛,成为了新的四川省首富。
但他从不已为此为傲,依然低调行事,记着自己初心的刘汉元。
后来,刘汉元在分公司的食堂里,遇到了那个克扣过他工资人,但刘汉元并没有提起当年的事,只是笑着和他打招呼。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算是刘汉元的“老师”,让刘汉元始终铭记,他要做一个对老百姓好的,有良心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