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昊飞、王晓林、张博宇
人参,百草之王,“东北三宝”之首,历来被视为名贵中药材和滋补佳品。
通化,“中国人参城”,人参文化的发源地,有文字记载的人参采挖活动达1700年之久,人工栽培有400多年的历史,是长白山人参的核心产区,正在打造中国人参产业核心高地。
通化集安园参种植基地
初冬时节,正值长白山人参集中加工期,记者在通化调研发现,当地正依托得天独厚的人参资源,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高端、高值、高新的现代化人参产业体系,努力向千亿级支柱性产业迈进。
激活特色资源 小人参做出大文章
位于通化县的快大人参交易市场,人参产品琳琅满目,一户户商户把各式各样的人参产品打包、装箱,忙个不停。运营这一市场的参威集团副总经理吴华纯表示,目前每天的发货量达三万件左右,销售额较去年增长不少。
“找道地人参,就来通化。”从事人参行业已30年的参商王海明说,“好人参不愁卖,我每年都要跑两三次通化亲手选参。”
“哺日月之精华,沐山水之灵气”。通化地区山峦叠嶂,林海莽莽,1313万亩的林地面积,67.3%的森林覆盖率,丰富的有机质含量,适宜的积温、降水,使人参在此得天独厚条件下长出极佳的品质。
通化集安园参种植基地
人参,已成为通化土特产的金字名片。通化下辖的集安市、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均被划定为人参生产保护区。其中,集安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人参)优势区,柳河被命名为“中国野山参之乡”,人参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传统产业也需要创新赋能,特色资源也需要绿色激活。传统人参种植主要以伐林栽参为主,对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难以为继。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06年开始,通化在全国率先推广示范非林地栽参模式,先后培育出四个非林地人参新品种,逐步结束了伐林栽参的历史,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开辟出人参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如今,通化人参品种栽培应用已占全省人参种植面积的65%以上。
目前,通化非林地人参留存面积5.5万亩,人参标准化种植率达70%。据相关部门测算,通化野山参资源十分丰富,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全市鲜参年产量1.3万吨左右,占吉林省近40%,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农头”链“工尾”。通化市在推进种植标准化的同时,推进加工规模化。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人参加工企业26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4户、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1户,产品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生物制品五大系列800多个品种。通化县被国家认定为“人参全产业链典型县”,集安、通化县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产业园。
“只把人参当成农产品去销售是无法扩大规模的,因为消费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只有通过加工把人参变成便于百姓使用的产品,人参产业才能做大做强。”人参龙头企业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益胜表示。
2022年,通化人参产业实现产值317.4亿元,同比增长5.8%,占吉林省的“半壁江山”。
农民在集安市人参种植园区内除杂草。
“人参产业是通化市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通化市委书记孙简表示,通化主动融入全省人参产业发展战略,助力吉林省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要用小人参做出大文章。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现已形成集种植、加工、科研、流通、监管、品牌、文旅“七位一体”的人参产业发展集群。
“十四五”期间,通化谋划实施总投资343.6亿元的重点人参项目36个,持续为产业发展积聚力量。
强化科技支撑 深“挖”人参附加值
位于集安市的益盛药业产品展示大厅,不仅有以人参皂苷为主要成分的“振源胶囊”“心悦胶囊”等药物,还有以红参为主要原料开发出膏剂、饮料、冲剂,以及以人参为核心成分的功能性化妆品。
这家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公司,在医药行业、化妆品领域实现了对人参根、茎、叶、花、果的全株开发利用。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张京楼介绍,益盛药业在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四大领域共研发出800余种产品,贯穿人参全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9.57%。
通化集安清河村万亩林下参种植基地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通化打造全国人参产业科研新高地的逻辑。益盛药业是通化依靠现代科技发展人参产业的代表。精深加工不足、企业科研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曾一度限制了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通化市为此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化,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进军产业新高地。
通化集安清河村人参生产加工车间
新技术支撑,附加值提升。目前,通化拥有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吉林人参研究院、集安人参研究所等7家人参科研机构,取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0多项,研发人参新资源食品194种,通过SC食品质量体系认证130种。依靠这些科研力量,通化市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人参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形成科技成果后,通化市帮助人参企业对接科研院校,加快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企业,加大人参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
“我们已完成人参单体皂苷鉴定及检验方法研究、黑参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等科研项目,80%以上的科研成果都得到了转化。”吉林人参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志强说。
一些企业也主动寻求与域外科研单位合作,围绕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位于辉南县的吉林省长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长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人参功能成分制备新技术,于2022年10月上市了一款人参冻干粉食品。公司总经理陈学礼介绍,新技术让产品在浓度、消化吸收、服用便利性等方面具备市场竞争优势,逐渐拥有了稳定的消费人群,目前产值已超过1000万元。
精深加工带来增值空间,深谋远虑定位未来沃土。据介绍,通化将继续推进人参粉、人参肽、饮片类炮制规范和质量标准研究,提高人参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开展人参提取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支持人参新产品研发,扩大消费应用领域;加强人参茎叶、提取后残渣等副产品的研发,提升精深加工增值空间。
通化市市长高山表示,通化将持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入开展人参全株研究,积极开发人参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增强人参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通化市正筹建包括院士和业内高水平专家在内的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委员会,在继续强化科研力量的同时,为市委、市政府人参产业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撑。
增强融合动能 锚定千亿级目标冲刺
在通化县快大、集安市清河两大人参交易市场,主营业务已不再是简单的线下销售,通过提档升级,两大市场的业务已涵盖产品展销、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生产经营、文旅融合、合作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年交易额近百亿元,其中线上交易额达到近20亿元,使通化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参交易集聚区。
吴华纯介绍,线上销售在市场上的占比越来越高,带动了包装和快递业的发展。
通化集安益盛汉参产业园人参生产加工车间
“清河市场现在的发货量相当可观,赶上赶集的时候,外地人来得特别多,忙得都没时间去卫生间。平时也是闲不着,从早上来了一直到下午发车之前,基本上都是在打包发货。”清河镇德邦快递营业部快递员金龙表示。
流量资源的变化,从业人员的商机。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市场总经理助理朱华生表示,除了人参交易,他更希望交易市场本身成为一个旅游打卡地,游客到来之后能了解人参、品尝人参,愿意把人参带给更多的人,促进人参的生产和消费。
“参旅融合”,正为传统人参产业注入创新动能。柳河县云岭野山参风景旅游区是吉林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试点基地,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不仅护育林地中自然生长的人参,还以人参为特色开发旅游,游客既能在野山参博物馆了解人参文化,又能在“参把头”的带领下体验采参乐趣,体验“喊山”“放山”“贺山”等文化习俗,还能品尝人参宴。
客商在集安市清河野山参国际交易市场选购。
“今年已经实现2200万元的旅游收入。”云岭公司总经理曾宪清表示,公司依靠文旅融合实现发展,游客通过长白山森林旅游可以体验、了解人参文化,提高对人参的认知度,带动相关产品消费。
悠久的人参历史文化,也是通化打造产业高地的雄厚资本。“人参炮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白山人参栽培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老把头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提高人参文化的知晓度,助力产业发展,通化市还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增强融合发展动能。
让人参文化热度持续“升温”。今年,通化市发布了《中国人参食谱》《走进人参》两部人参文化著作,举办了优秀参品评选、人参画作评选和人参美食大赛等一系列节庆活动,每个活动现场都像一个群众性节日。
通过大力推进人参同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通化将成为“寻绿野仙踪、淘物华天宝、品人参盛宴”的康养胜地。到2025年,人参产业产值力争达440亿元。2030年人参产业产值达到千亿级。
锚定千亿级目标冲刺。孙简表示,通化市将深度挖掘整理人参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人参传统民俗文化,促进人参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通化人参的美誉度、知名度、影响力。(参与采写:周万鹏、宋心平、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