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业创新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乡村产业,引领农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活力和新动能。

为示范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组织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工作,确定153个县(市、区)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积极探索融合层次深、利益联结紧、参与主体广、业态类型多的农村产业融合机制模式。

优化特色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新疆福海县融合先导区创建经验总结

福海县位于新疆西北部、阿勒泰地区中部,是阿勒泰地区农业大县,农牧渔业资源丰富,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福海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动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按照“稳粮、调经、增草、优果、强畜”和“粮改饲”、“稳羊增牛扩驼”发展思路,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稳定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围绕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牧草产业,鼓励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和青储玉米种植面积,推动了优质饲草料产量的快速增加,为做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保障,养殖增量逐步由牧区向农区转移。畜种畜群结构也得到优化,形了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和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

稳步发展现代畜牧业。围绕“生态良好、牧民增收、牧业增效”的发展目标,草原畜牧业转型跨越,广泛推广“良种、良法、良料、良舍和规范化防疫”工程。以“增牛、减羊、适度发展驼马、大力发展肉鹅”为发展策略,稳步扩大肉牛肉羊养殖规模,积极发展特色驼马养殖,不断提高畜禽肉蛋奶生产能力。2020年末,牛出栏2.4万头,羊出栏35.8万只,猪出栏1.5万头,活家禽出栏2.1万只;牛存栏9.2万头,羊存栏29.6万只,猪存栏0.75万头,活家禽存栏4.3万只。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鼓励发展农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服务,特色乳业、冷水鱼、油脂精深加工、畜产品加工、甘草精深加工、制糖、玉米精深加工等七大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特色驼奶产业全国领先。目前,福海县奶驼养殖户已发展到2200多户,成立奶驼养殖合作社9个,骆驼数量2.4万峰,辐射带动周边10个县、市、团场发展奶驼养殖产业,带动全县5000多农牧民人均增收500余元,已成为阿勒泰地区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评为“中国驼奶之都”,骆驼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福海县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支持各乡镇深入挖掘农牧业生态、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庭院经济等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推动福海县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乌伦古湖“冬捕节”、自治区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乌伦古湖休闲渔业生态园)、赫勒渔村、海上魔鬼城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打造“大玉米―大奶牛―大乳品”融合发展升级版

推动双城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

——哈尔滨市双城区融合先导区创建经验总结

位于北纬45度的黄金奶道和玉米带,农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植根于种植业、拓展于养殖业、深化于加工业是双城农业的历史传承,30多年前建立的“大玉米—大奶牛—大乳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如今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引领双城现代农业进入新阶段。

立足优势,培育龙头,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双城区是全国最大的绿色玉米原料种植基地,粮食稳定在30亿斤左右,肉蛋奶年产量分别达到40万吨、30万吨和60万吨,多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区,全国牛奶生产第一县称号。为此,双城立足农牧资源优势,重点围绕乳、酒、肉等十大食品产业链,筛选培育一批成长型、潜力型企业和项目,历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主动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陆续引进了娃哈哈、汇源、洽洽、完达山、雨润农产品、天顺源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老村长、龙江家园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以雀巢、飞鹤、完达山为龙头的乳业加工产业链。目前先导区内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发展到20户,国内外知名品牌55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华老字号2个。

二产引领,三产联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双城区以雀巢、龙江家园等企业技改升级为引领,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提高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了一批现代化中高端企业。食品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老村长、盛龙酒精、龙江家园为重点的酒类企业,带动建成玉米原料基地近80万亩,年消耗玉米达100万吨以上,实现了粮食的转化增值。通过完达山等乳品企业的拉动,双城由过去最多时3.5万奶户,发展到150个以上奶牛规模场区,实现了由奶牛散养向规模经营的转型。飞鹤、洽洽等龙头企业积极投资“三农”,从种植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智能管理、营销体系打造,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等,形成“一条龙”全产业链,促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先导区内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收入的70%来源于产业化经营。

利益联结,风险共担,保障农民稳定增收。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及与普通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推广与加工企业、在外乡友等签订订单、以销定产的模式,建立“种、加、销”三个环节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推广“土地保底分红、国投资产量化分红、现金分红”三次利润分配机制,吸引农民带地入社。强化链式利益联结,依托核心企业,利用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整合各方利益主体,着力打造纵向和横向产业联盟,推广产业链内的转移支付模式,推动农业二三产业“反哺”一产。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险种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保险新产品,提高赔付额度;完善农村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信用评估,加强流通合同、订单合同等的履约监督。近年来,先导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稳定较快增长,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

擦亮“滩羊”金字招牌 推动高质量发展

——宁夏盐池县融合先导区创建经验总结

近年来,盐池县发展滩羊、黄花菜、小杂粮、牧草等特色产业,坚持以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渠道、完善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品牌培育、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竞争从产品竞争向产业链条竞争转变,加快建设形成产业多元、联结机制紧密、市场竞争力强、品牌溢价空间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好的三产融合先导区。

壮大“1+4”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擦亮“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中国荞麦之乡”“中国苦豆子之乡”金字招牌,做大做强滩羊为主,黄花、小杂粮、牧草为辅的特色产业,坚持高品质、高端化、高效益发展路子,集中打造中北部现代草畜、北部沙生中药材、南部绿色小杂粮三大特色产业带,加快推动特色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扩大盐池特色品牌影响力。2020年,全县滩羊饲养量320.55万只,出栏达192.41万只,羊肉产量2.8万吨,滩羊全产业链产值64亿元;黄花菜种植规模达到8.1万亩、中药材6万亩、小杂粮61万亩、优质牧草17万亩。

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盐池滩羊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规划》《盐池黄花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规划》,重点建设了滩羊小镇、黄花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实现了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生态于一体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为建成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全国高端羊肉生产核心示范区奠定基础。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光伏+”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游、黄花菜采摘节等特色旅游,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8家,家庭农场310家。组建成立滩羊集团、融盐农产品公司两大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农业产业方面执行标准、稳定价格、拓展市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支部+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年订单保价收购滩羊肉、优质黄花菜、优质小杂粮等,带动全县近3万农户发展产业,既保证了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又实现了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不愁销路。

坚持绿色发展。利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全面提高滩羊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坚持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发展路线,促进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探索食品安全发展新模式。

以加工为引领,玉树牦牛产业融合效应凸显

——青海玉树县融合先导区创建经验总结

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拥有全世界92%的牦牛。青海省是全国最大的牦牛主产区,是青海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农牧产业之一,牦牛存栏占世界牦牛总数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38%,素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称。2020年底,全省牦牛存栏526万头,年出栏153万头,年产牦牛肉14.6万吨,全省有机认证的草地面积达6800多万亩,有机认证的牦牛超过120万头。玉树位于青海省青南地区,牦牛做为全州畜牧业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的战略指导下,玉树牦牛产业链条由传统的养殖向以生态畜牧业为内核的高原特色现代畜牧业养殖、加工等二三产业延伸,二三产业也向养殖渗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乘法效应不断凸显。

加工业向纵深发展。随着畜产品开发、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日趋成熟,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牧户牦牛养殖生产,向后端延伸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构建以牦牛养殖、产品精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全州已培育6家省级、6家州级龙头企业和3家州级农牧重点企业。称多县高原畜产品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州最大的以养殖、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肉食品冷鲜、冷冻、熟食制品精加工进出口企业,在全州肉食品市场占有份额达95%,肉制品达5大类32个品种。

紧密 利益联结机制。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力量,通过资金补助、项目扶持、信贷支持、技术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全州共培育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416个,其中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4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0家,家庭农牧场100个,联户经营户100个,生态畜牧业有机牧场6个。加工企业15家,兽药、饲料等各类经销大户(公司)50余家,畜牧经纪人逾千人,各类畜牧经营主体正在由“单兵作战”向抱团、联合发展转变,由单一家庭经营向多主体、多领域合作经营转变。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主牦牛养殖特色资源凸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的经营模式,建成了牦牛养殖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提升 区域品牌价值。在玉树牦牛”、“扎什加羊”等地理标志的基础上,创新模式,加快培育牦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特色突出、类型多样、影响范围广的品牌,带动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全面提升,对牦牛产品进行全面包装,统一注册商标,畜产品实行产地保护。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经营领域,建立牦牛产品营销体系,逐步在省内外设立“玉树牦牛肉专柜”,实行玉树绿色畜产品专卖,展示玉树“绿色、有机、保健、无污染”的品牌优势。加强品牌宣传,通过中国国际农产品展交会、青洽会、玉树传统赛马节、牦牛文化节、开展牦牛高峰论坛、玉树牦牛主题专题片等宣传活动,把地域特色文化注入品牌建设中,提升牦牛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2020年,具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玉树牦牛,获得中国品牌农业神农奖,将进一步助力推动玉树农牧业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