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天地有大美,常在乡村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造福农民的美丽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大观区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发挥优势补短板,突出特色重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6个中心村顺利通过了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验收。现如今,一幅乡土气息浓郁、人文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大观大地徐徐展开。

二、主要做法和创新点

(一)坚持示范带动,全面提升建设水平

1、扬优成势,用心谋篇。示范村创建是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体现。按照“点面结合、集中连片、示范带动、融合发展”的创建思路,我区每年选择自然生态优势明显、群众参与度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村,作为示范村集中打造。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采用“1+N”模式,集中打造了以海口镇镇江村、海口镇保婴村、海口镇巨网村等6个省级示范中心村为引领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提升。

2、科学规划,特色鲜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区注重规划引领,按照“一村一规划”的要求,认真研究村庄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科学制定详细建设规划,做到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各村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原有肌理,注重保留乡土味道,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让村民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好水好风光”。

(二)强化综合整治,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1、聚焦环境整治。开展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沟渠塘堰、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为内容的“五清一改”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全面消除白色垃圾、全面消除乱堆乱放、结合实施“1515”方案,全面消除畜禽散养重点问题。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393吨,村内沟塘198口,村内淤泥964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722吨,乱搭乱建1108户,废旧广告牌1216个,无功能建筑物1920平方米,残垣断壁592处,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7519人次。建立环卫服务外包托管模式,区财政支付一体化服务经费269万元,引进京环保洁公司实施一体化服务,视距离将5-10户居民划为一个垃圾收集点,完善村镇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形成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运作模式,共设立户垃圾收集点1000余个,覆盖农户1万余户,日均转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0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常态化运转,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20年大观区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区)。

2、聚焦基础提升。加大村庄造林绿化力度,引导农村家庭“院内两棵树、门前两株花”,指导村居加强沟渠和村旁、路旁、宅旁、沟旁“四旁”绿化,增加村庄总体绿量,让河流山体和村庄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生态起来。根据不同村落规划布局,着力提升村村通、户户通水平,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6.4公里,17处堵口复堤全部完成复堤复坝。

3、聚焦旱厕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合理选用改厕模式。完成2013年以来户厕摸排整改工作,排查1160户,发现问题98个,立行立改67个。新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600户,全区中心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在科学评估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大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截止目前共建成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2处,其中乡镇政府驻地1处,美丽乡村中心村6处,其他5处,建设污水管网约达100公里。

4、聚焦水系治理。对农村沟塘、水系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档造册,实施分类治理,对没有排水功能长期废弃闲置、水体黑臭的小沟小塘进行集中填埋。全面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投入1300多万元,实施海口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广成圩内5个村、5000多户群众用上城市自来水。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III类水标准以上。投资8600万元,完成广成圩北闸站重建工程,极大提高海口镇防洪能力。健全水利管护机制,2021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任务5处,覆盖3万余人。

(三)突出产业支撑,培育壮大经济实力

1、丰盈“菜篮子”,鼓起“钱袋子”。目前,大观区有8000亩的优质蔬菜产区(其中水生蔬菜菱角、莲藕2000亩),年产优质鲜菜3.5万吨,产值1.05亿元;水产养殖面积2710公顷,产值1.9亿元。近年来,大观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分为智慧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区、农业休闲观光区、种养加循环示范区四大板块,进一步巩固“菜篮子”,丰富蔬菜供应品种,增强城区蔬菜保供能力,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园2家、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2家、部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规模种植蔬菜不仅丰盈了城区“菜篮子”,也鼓起了居民“钱袋子”。

2、深化农旅融合,打造“诗画田园”。大观区依托毗邻城区、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亮点,开发不同特色的主题观光活动区域,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美好甜园、吉园生态农庄、花海新型生态观光园等项目相继落户;桑葚枇杷采摘、灯光秀、特色水产垂钓比赛等生态旅游观光活动陆续举行;推出了河口红菱、红星蔬菜、甜园柑橘等乡村旅游品牌,延伸了产业链,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抱团发展”,跑出农业“加速度”。近年来,大观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截至2020年底,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实体达140家以上。其中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家庭农场8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在这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国家级和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产业化运作,产业活动的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推动了劳动力、土地、科技、资本和市场资源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弘扬文明乡风,着力倡树时代新风

1、树立新乡风。美丽乡村既要美在环境,也要美在人心。我区把培育文明乡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文明创建向农村延伸,不但在村庄美化等“面子”上下功夫,更在提升乡村文明等“里子”上费心思,使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素质提升相得益彰。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等系列评选活动,评选乡贤、好人,深入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凝聚了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着力加强文明实践站所、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建广场舞、农民剧团等业余文体队伍,并定期开展演出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建立完善“一约四会”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发动农民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开展载体活动等形式,建立“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监管机制,在农村营造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村风。

2、宣传好典型。通过微信、条幅、公益广告等形式,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一线为民”、移风易俗等活动,加大对群众对美丽乡村长效管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和卫生意识,珍惜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管护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同时,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引导村民改掉陋习,爱护建设成果,共同维护良好的村庄环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长效管护。2021年对30户“美丽庭院”、10户最美家庭等模范进行了表彰。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获国家级文明村镇1家,省级文明村镇2家,市级文明村镇4家,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4%;积极选树典型模范,累计获评中国好人3名、安徽好人11名、安庆好人126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总人数创十年来新高。

三、实施成效

(一)农房改善,描绘田园梦想。走进美丽乡村,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小楼点缀着农耕文化墙体彩绘,路边门前的菜园子里生机盎然,“家在园中、村在林中”一幅迷人的新农村画卷铺展开来。新老村庄有机融合、居住环境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持续攀升,新时代田园梦想在广袤的盐阜大地从梦想照进现实,新农居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从“一处美”变为“一片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份可行的大观答卷。同时,有序开展规划发展村庄改造提升,通过原地翻修老房、插花建设新房等方式,实现新老村庄融合发展。立足300-500户规模标准,着力扩大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规模。继续加大进城入镇引导力度,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民进城入镇。扎实做好农房建筑特色风貌提升,传承地域传统风貌,重点打造G347、S332沿线两侧村居,努力培育美丽宜居村庄。

(二)留住乡愁,共享美丽乡村。美丽乡村里,依河枕水的一幢幢小楼,家家有院、户户花开;美丽乡村里,有充满现代气息的新社区,更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老村庄,小小的巷子铺上青砖,老坛子、石磨洞里种上花草,便成了风景……结合各地自然条件、空间形态、人文特征、建筑风貌、产业特点等实际情况,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避免“千村一面”。依托“河、沟、渠、塘”自然肌理,全面整治河道,打造生态护坡,充分展现里大观特色水乡村韵风貌;深入挖掘大观地区建筑风格特色,传承“马头墙”“花格窗”建筑风格,彰显“小庭院”“微菜地”特色风貌,对古树古井古桥等予以保留,让人们留住美好乡愁记忆。同时,聚焦农村道路、乡村物流、区域供水等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路网越来越密,美丽乡村旅游公路美了乡村,富了村民;设置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室等,配齐超市、餐饮、理发、快递代收代寄等服务点,方便村民生活,努力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探索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历史文化、留存乡愁记忆的路径和方法。

(三)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夯实产业支撑,聚焦富民强村,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之帆正高高扬起,农村发展动能澎湃有力。结合村庄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将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等多图叠加;、持续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一村一品”计划,培育壮大了地方特色农业。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退宅还耕、闲散地、废弃沟塘等领域,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村庄自然禀赋优势,培育一村一特色产业,引导农民从事果蔬采摘、农家餐饮、电商等乡村旅游,让乡村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矿”。对农房改善中涉及的闲置、被侵占和不合理处置的集体资产资源一律应收尽收、公开交易,统筹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让农民安居更“安心”。将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串点、连线、成片”放大示范效应,带动乡村振兴不断开拓新局面。

四、存在问题

1、特色打造不多。区位优势发挥不明显,乡土气息不够浓厚,个性彰显不足,在借鉴他山之石、打造地域特色、塑造品牌亮点上做得不够。

2、群众发动不够。部分群众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度还不够,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在涉及自家附属建筑拆除、改水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工作开展。

3、长效管护不足。部分村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后管护认识不到位,乱堆乱放的习惯仍有存在,建后怠于管理,在垃圾清运、绿化管护、河沟渠塘清淤、路灯和健身器材维护等方面不够及时,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步伐仍需加快。

五、借鉴意义

(一)以为人本,实现群众主体与政府主导的有机统一。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策怎么制定、规划怎么编制、项目怎么选点、工程怎么建设,涉及到的重要事项,都要认真地、充分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二要切实维护群众权益。特别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益,鼓励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三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乡、村、组要将各自的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人员、时限和奖惩,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领广大群众建设美丽新家园。

(二)规划引领,实现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统一。一要因地制宜抓规划。根据各村地形地貌、环境资源、历史沿革等因素和乡级总体规划布局,因地制宜编制各村建设规划。二要乡贤引领抓规划。以乡愁乡情为纽带,推动本村公职人员、退休干部、乡贤能人下沉村,人入村、心入户、足入点、情入图,发挥人熟、事熟、地头熟的优势,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实地踏勘论证、真正重视村庄规划,带头抓村庄建设。三要强化执行抓规划。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三)梯次建设,实现样板示范与整体推进的有机统一。一要有序推进。各村人口规模、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有序推进,样板示范、全域覆盖”的要求,让群众意识较好、积极性较高的村庄率先启动,分期分批推进。二要突出重点。突出公路沿线、有一定基础的村庄选村布点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示范样板,按照“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要求,集中力量、统筹资金、汇聚人才重点打造,以点串线拓面。三要示范带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示范样板,组织各村群众、村组干部现场参观考察、学习经验,使各村群众充分认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进而转变思想观念,坚定群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合力攻坚,实现统筹推进与完成目标的有机统一。一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把知情权、决策权交给群众,让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群众理解支持,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二要推动群众素质提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用道德凝聚力量、以道德培育新风,全面提升乡村群众素质、人文素养和文明和谐程度。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政策、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进村入户,切实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反对封建迷信,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要带动群众共同监督。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按照“月小结、季督查、年考评”要求,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考核奖惩机制,细化、分解“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形成严考核、硬约束、重奖励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群众“我的村子我监督,我的村子我负责”,让群众在监督过程中收获满满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绿水青山造就村美民富,乡愁记忆编织美丽家园。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收获了群众点赞、上级鼓励,但我们深知,大观区美丽乡村建设这场刚刚启动的乡村蝶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我区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真正让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为加快建设自然生态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大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杨建、王丽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